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A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电凝技术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钟云天 罗捷 +2 位作者 叶锦欢 马志豪 刘胜初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了解DSA下电凝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接受常规介入治疗(对照组)或DSA下电凝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Raymond分级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 目的了解DSA下电凝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接受常规介入治疗(对照组)或DSA下电凝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Raymond分级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复发及残留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常规介入基础上使用电凝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凝 颅内动脉瘤 DSA
下载PDF
早期合理肠内外联合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叶锦欢 林立超 +1 位作者 杨建雄 叶志其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7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合理肠内外联合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给予早期合理肠内外联合营... 目的探讨早期合理肠内外联合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给予早期合理肠内外联合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ADL和QOL评分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7d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14d的ADL评分、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胃食管反流、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便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14d后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合理肠内外联合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作用,降低胃肠功能紊乱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术后昏迷 早期合理肠内外联合营养 营养状况 免疫功能 预后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叶锦欢 林立超 +1 位作者 杨建雄 叶志其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18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6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去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及清除颅内相关病灶后、不采用颅内压监测,观察组行去标准...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6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去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及清除颅内相关病灶后、不采用颅内压监测,观察组行去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将调零后的基本型传感器探头经头皮隧道置于颞骨硬膜下、中脑水平,并妥善固定,接颅内压监测仪,部分患者根据病情术中需留置侧脑室引流,选用脑室型的带导管的颅内压传感器,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甘露醇应用剂量及时间、术后颅内压监控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中残、重残及植物生存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甘露醇应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应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的颅内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72 h、120 h的颅内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度脑水肿、颅内感染、呼吸异常、心电图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颅内压监测探头监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减少甘露醇用量及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传感器 应用价值
下载PDF
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叶锦欢 林立超 +1 位作者 杨建雄 叶志其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1期62-64,68,共4页
目的探索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1日~2018年12月21日河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80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分组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探索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1日~2018年12月21日河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80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分组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治疗。随后比较两组置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 d血肿排空率、术后3 d血肿排空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置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1 d血肿排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3 d血肿排空率、治疗后3、7 d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 侧脑室颅内压 基底节 高血压 脑出血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