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昌市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1
作者 叶长盛 汪礼丽 蔡鑫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4期46-60,共15页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核算方法,计算了南昌市2000—2020年碳收支量,利用基尼系数、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其空间碳平衡贴近度,构建碳平衡分区评价体系,并引用三维魔方单元模型探讨南昌市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核算方法,计算了南昌市2000—2020年碳收支量,利用基尼系数、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其空间碳平衡贴近度,构建碳平衡分区评价体系,并引用三维魔方单元模型探讨南昌市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昌市碳收支量整体呈现上升状态。碳排放高值区环主城呈反“C”型分布,碳汇呈现出以西湖区、东湖区为低值中心,向外逐步增加的外围—核心结构。(2)在分异格局上,碳源、碳汇均呈现西北—东南主导方向,空间分布重心稳定,且存在普遍的碳排放关联关系。(3)2000—2020年南昌市各县区的碳源碳汇处于高度不协调状态,两者耦合协调性较差,存在失衡状况。(4)基于碳平衡分析,将南昌市9个县区分为碳强度控制区、低碳优化区、碳收支平衡区,旨在因地制宜为南昌市各县区制定协同减排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制定更加精准和可行的减碳增效方案提供科学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收支 南昌市 碳平衡分区
下载PDF
专业评价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提升路径
2
作者 时国 郭福生 +3 位作者 许德如 叶长盛 朱志军 李增华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4期95-98,共4页
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基于江西省第二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背景和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东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该专业在日后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和提升路径,即从提升思政质... 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基于江西省第二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背景和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东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该专业在日后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和提升路径,即从提升思政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创建一流课程、培育一流师资和培养一流人才等方面制订教学质量提升方案,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有效推动专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综合评价 资源勘查工程 指标体系 专业建设 提升路径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驱动机制
3
作者 丁孝媛 叶长盛 +2 位作者 胡海平 肖蔚 刘金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8-308,共11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土地利用高质量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等方法...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土地利用高质量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等方法,分析了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水平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指数从0.20上升到0.55,持续优化提升,但总体上处于中低水平,土地利用功能水平表现为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功能指数逐渐呈现出中西高、东部低的空间格局。2)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及生产-生活功能的协调度指数持续上升,其余耦合度及协调度指数均呈波动发展的趋势,耦合协调度指数呈现中部和西南部高、东北和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以低质量转型为主,平均占比约为50%,功能转型质量有所提升,中西部区县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质量要明显优于北部和东部区县。3)不同影响因子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的正向驱动作用持续增强,二三产业占比的负向驱动作用增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力趋于减弱。应根据各区县土地利用功能的转型阶段,实行差别化的发展政策,补齐区县发展短板,提升功能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区域用地效率,促进土地利用多功能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功能转型 时空格局 耦合协调关系 驱动机制 环鄱阳湖城市群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景观格局变化与人为干扰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彭锦臣 叶长盛 甘凤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1-611,共11页
探讨景观格局演变与人为干扰的关系,可为区域景观格局优化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分析其2000—202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度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人为... 探讨景观格局演变与人为干扰的关系,可为区域景观格局优化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分析其2000—202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度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人为干扰度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显示: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建设用地扩张迅速,面积增加18.85万hm^(2);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分形维数呈上升趋势,平均斑块面积、蔓延度指数和聚合度指数呈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平均人为干扰度由0.4623增至0.4689,人为干扰较强的区域位于鄱阳湖平原,尤其以南昌市区、南昌县、鹰潭市区人为干扰较突出,且干扰度高值区范围不断扩大;干扰强度由中部向边缘逐渐减弱,低值区分布于鄱阳湖湖域,建设用地和耕地为干扰贡献主要类型;人为干扰度与斑块密度、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呈空间正相关,与平均斑块面积、聚合度指数呈空间负相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鄱阳湖城市群 景观格局 人为干扰 多尺度综合分析 空间耦合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地形梯度分析
5
作者 丁孝媛 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326,共12页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三生”用地转型过程、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梯度分异特征。[结果](1) 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活用地大幅增长(1 063.45 km^(2)),生态用地持续减少(997.41 km^(2)),生产用地总体上保持稳定,主要的用地转型模式为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侵占。(2)时序变化上,2000—2010年,随着工矿生产用地和城乡生活用地的扩张,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8下降至1.424;2010—2020年,伴随着生态用地的恢复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内部格局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4升至1.447。(3)空间分布上,整体上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南昌大都市圈为中心的中部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和以宜春市、景德镇市、上饶市为中心的东西部生态环境质量高值区。(4)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低质量区的分布指数下降,高等级质量区逐渐呈优势分布;2000—2020年,低质量区趋向于向高地形梯度转移,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的下移趋势明显。[结论]20年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土地利用转型导致了用地属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双重变化,建议在布局各类用地时,既要注重对生产、生活用地的“总量控制”,又要保证生态用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梯度分异 环鄱阳湖城市群
下载PDF
新工科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探索
6
作者 李文 叶长盛 +1 位作者 艾嘉慧 刘金花 《西部素质教育》 2024年第7期59-62,共4页
文章首先分析了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学情,然后论述了新工科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实践,包括教学平台建设为基、教学内容设计为重、教学方法创新为核、课程思政融入为魂、多元考核实施为要。
关键词 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 新工科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约居段堵江事件研究
7
作者 朵耀华 胡海平 +1 位作者 叶长盛 刘金花 《江西科学》 2024年第3期520-525,625,共7页
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冰川发育,峡谷与宽谷呈串珠状分布,峡谷区山高谷深,易发生堵江事件。其中,发育于日喀则宽谷和大竹卡-约居峡谷的大竹卡古堰塞湖成因尚不明确。为探究其成因,以大竹卡-约居峡谷出口的约居段为研究区,通过地貌调查和粒... 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冰川发育,峡谷与宽谷呈串珠状分布,峡谷区山高谷深,易发生堵江事件。其中,发育于日喀则宽谷和大竹卡-约居峡谷的大竹卡古堰塞湖成因尚不明确。为探究其成因,以大竹卡-约居峡谷出口的约居段为研究区,通过地貌调查和粒度分析方法,发现大竹卡古堰塞湖可能在此处形成堰塞坝。地貌和粒度分析表明,上部沟谷沉积物多为冰碛物,沟谷下部为泥石流沉积物,推断在约居南岸山谷可能发生过冰缘湖泊溃决。其溃决洪水携带冰碛物,并冲刷山谷风化碎屑物质,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在陡峭山谷中,倾泻而下堵塞雅鲁藏布江,形成的坝体可能对应于大竹卡古堰塞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原山区冰川退缩,冰缘湖泊溃决的概率增加。本研究对于青藏高原的防洪减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大竹卡-约居峡谷 粒度分析 堵江事件
下载PDF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中的运用
8
作者 叶长盛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年第1期70-72,共3页
高中物理学习不仅知识范围较广,而且难度较大。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物理教学中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基于PBL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 高中物理学习不仅知识范围较广,而且难度较大。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物理教学中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基于PBL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设置合理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对学生进行点拨、巩固,让学生通过问题升华知识;最后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迁移运用,从而使学生掌握物理的相关知识和规律,提升物理学科的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物理 PBL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教育信息化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曾鑫 叶长盛 +4 位作者 杨庆坤 郭福生 刘毅轩 刘勇 齐子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3-1074,共12页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地质文化村规划却滞后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地质文化村规划引领地质文化村建设是必要的。本研究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地质文化村规划却滞后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地质文化村规划引领地质文化村建设是必要的。本研究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并提出构建地质背景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体系的建议。针对范围划定,提出了先划定地质资源范围,再综合划定地质文化村规划范围的方法。在比较分析地质文化村规划、地质公园规划、村庄规划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江西大洲塘地质文化村规划实践探索,提出地质文化村规划的15项主要内容,包括9项强制性内容和6项引导性内容。在规划内容中,注重突出地质产业、彰显地质特色、融入地学文化和衔接好空间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规划 地质资源 规划内容 编制方法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及修复策略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海铃 叶长盛 胡梦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3-402,共10页
为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及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通过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确定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基于“点—线—网”模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识... 为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及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通过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确定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基于“点—线—网”模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识别网中的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等,确定了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1)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源地面积共1.24×104km^(2),主要分布在西部九岭山区、东南部武夷山区以及东北部怀玉山区等区域,地类以林地为主,生态廊道共364条,总长7 640.24 km,呈现中部稀疏、四周密集的空间特征;(2)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识别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包括31处生态“夹点”区域、23处生态障碍点区域,破碎空间面积6 053.39 km^(2)。综上,源地和廊道的分布呈现东西部密集,中部稀疏的特征,借助生态安全格局和电路理论识别的“夹点”与障碍点更符合物种运动的真实规律,可见格局构建能够有效地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土地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顾茉莉 叶长盛 +1 位作者 楼婷婷 李鑫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8,40,共9页
研究土地利用与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机理和协调发展状况有助于区域资源管理和协同合作。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分析了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的耦合协调机理,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测度研究区2005~2020年... 研究土地利用与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机理和协调发展状况有助于区域资源管理和协同合作。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分析了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的耦合协调机理,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测度研究区2005~2020年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联系。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综合评价指数不断上升,耦合度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经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5个阶段。②各省市间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度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阶段,总体呈现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基本态势。③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度省域空间集聚度不稳定,空间正负相关性波动强烈,分布格局易发生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能源-粮食 耦合机理 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及其空间格局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海铃 叶长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4-234,共11页
[目的]分析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空间变化特征和空间聚集特征,为区域划定“三区三线”、合理规划国土空间提供基础依据,为促进大湖流域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 [目的]分析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空间变化特征和空间聚集特征,为区域划定“三区三线”、合理规划国土空间提供基础依据,为促进大湖流域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借助InVEST模型、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空间分析方法,选取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类型以及水土流失敏感性和水环境敏感性识别研究区生态保护重要区域,分析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①2000,2010,2020年,研究区生态保护重要区域面积分别为6.34×10^(4),6.35×10^(4),6.28×10^(4)km^(2),地类以林地和水域为主,呈现“两边高,中间低”分布特征;②在2 km×2 km格网尺度下,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保护重要性在空间上显著聚集,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西部山区等人为活动较少、生态保护良好的区域;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平原区,该区人类活动密集,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系统本身的某些功能与结构受损;③2000—2020年,生态保护重要性变化稳定区位于怀玉山区和鄱阳湖平原,增强区位于浮梁县、婺源县和鄱阳湖区,减弱区位于宜春市、萍乡市和鹰潭市。[结论]对于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域,稳定森林覆盖率和提升森林质量是首要任务,其次,应采取措施有效促进湿地恢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达到遏制生境退化的目的。对于中等重要、一般重要和不太重要区域,应处理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人类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应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在城市周边建立生态缓冲区,以此缓解生态空间生存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保护重要性 空间自相关 环鄱阳湖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不透水地表扩展的南昌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梦姗 叶长盛 顾茉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8-459,共12页
[目的]景观生态风险是识别区域生态风险和衡量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指标。基于不透水地表构建,可直观判定人类活动对风险形成及恶化的环境响应。分析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风险加剧区的影响因素,对遏制风险加剧区的滋生与蔓延具有科学意... [目的]景观生态风险是识别区域生态风险和衡量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指标。基于不透水地表构建,可直观判定人类活动对风险形成及恶化的环境响应。分析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风险加剧区的影响因素,对遏制风险加剧区的滋生与蔓延具有科学意义及实践价值。[方法]以南昌市为例,获取不透水地表信息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结果](1) 2010-2020年南昌市不透水地表面积剧烈增长,由648.63 km^(2)增至1 075.12 km^(2),农用地及生态用地资源不断下降,不透水地表主要由耕地、林地、水域等景观转换而来,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加大;(2) 2010-2020年南昌市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以“中间低-两边高”呈现,平均值整体下降。2010年、2015年、2020年南昌市景观生态高风险区面积分别为519.73 km^(2),324.82 km^(2),365.04 km^(2),景观生态高风险区面积先降后升,区域以景观生态中高风险区及中风险区为主;(3) 2010年、2015年、2020年南昌市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因素由社会经济因子与距离因子为主导,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的解释程度,距离因子对自然气候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具有正向提升作用;(4)南昌市景观生态风险加剧区以林地、水域、耕地等景观类型为主,加剧区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可达性等多重因素导致,但人为活动影响更为突出。[结论]南昌市景观生态状况向好。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距离等因子对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及风险加剧区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和交互性。研究结果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不透水地表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南昌市
下载PDF
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鑫 叶长盛 +2 位作者 杨庆坤 刘毅轩 刘勇 《江西科学》 2023年第3期517-521,共5页
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避免“千村一面”已成为主要议题。近年来,将地质遗迹资源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规划建设具有旅游地学特色的地质文化村,已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何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各类相关地学旅游资源的合理... 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避免“千村一面”已成为主要议题。近年来,将地质遗迹资源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规划建设具有旅游地学特色的地质文化村,已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何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各类相关地学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因此,急需制定和出台关于“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案。从地质文化村的规划编制角度入手,分析了规划范围、编制内容、技术标准、实施保障和人才队伍五方面的现存问题,据此提出了地质文化村规划的目标定位、编制原则和编制策略,以期为“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的制定和出台提供借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编制 发展定位 编制原则 现存问题 地质文化村 乡村振兴战略
下载PDF
红色基因融入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以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慧娟 叶长盛 邵崇建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年第9期78-81,共4页
红色基因是优秀革命精神的传承,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教育性,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资源。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于2020年获批的全国首个“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将... 红色基因是优秀革命精神的传承,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教育性,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资源。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于2020年获批的全国首个“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将红色基因融入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由此,文章提出从搭建红色专业育人平台、构建专业课程红色思政体系和创新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三大层面开辟红色基因融入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基因 课程思政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 路径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16
作者 刘金花 郭福生 +3 位作者 叶长盛 胡海平 李文 吴汪洋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92-196,共5页
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不同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教学理念差别很大。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为新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在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 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不同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教学理念差别很大。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为新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在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通过建设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优化师资结构和培养环节、创新教学手段和实践训练及进行联合培养等,初步构建了有效可行的实践教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 实践教学 OBE理念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耕地面源污染时空演变研究
17
作者 肖蔚 叶长盛 +1 位作者 甘凤 蔡鑫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48-1653,1659,共7页
为提供合理的区域环境和耕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研究2005-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耕地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面源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看,环鄱阳湖城市群COD、TN排放总量分别由2005年的50.56万、13.51... 为提供合理的区域环境和耕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研究2005-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耕地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面源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看,环鄱阳湖城市群COD、TN排放总量分别由2005年的50.56万、13.51万t下降至2020年的46.14万、13.26万t,而TP排放总量由2.65万t增加至2.74万t;COD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258.22 kg/hm^(2)下降至2020年的248.97 kg/hm^(2),而TN、TP排放强度分别由69.00、13.53 kg/hm^(2)增加至71.55、14.79 kg/hm^(2)。3类指标的主要污染源均是畜禽养殖。(2)空间上看,耕地面源污染程度高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南昌市区及崇仁县,污染程度较低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面源污染 时空演变 环鄱阳湖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碳效率时空演变分析
18
作者 蔡鑫 叶长盛 +1 位作者 顾茉莉 张海铃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58-168,共11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5、2010、2015、2020年4期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以市域为基本单元核算了碳排放量,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城市碳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频繁,耕...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5、2010、2015、2020年4期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以市域为基本单元核算了碳排放量,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城市碳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频繁,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均呈现下降趋势,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呈现增长趋势;碳排放量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占总碳排放量的95%以上;净碳排放量整体表现出“东高西低、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2)长江中下游地区碳效率均值以2015年为拐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碳效率值分布区间在不断缩小,城市间差异不断缩小;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江苏省的南部、浙江省的北部和上海市,效率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安徽省、江西省和湖北省接壤一带,总体呈现出“中部低、东西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的碳效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类型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南部与浙江省的北部地区,低低聚集区类型主要分布在安徽省、江西省以及江苏省的北部地区,总体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碳效率局部LISA图形成了“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基塘利用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叶长盛 仲亚美 +1 位作者 孙丽 李志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55-263,共9页
基塘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该文以佛山市南海区为研究区域,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引入到基塘利用质量评价中,从自然质量、社会经济、空间形态3个维度构建基塘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基塘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该文以佛山市南海区为研究区域,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引入到基塘利用质量评价中,从自然质量、社会经济、空间形态3个维度构建基塘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希伯特空间模型、加权平均模型、限制因子模型及加权求和模型计算出不同维度的基塘生态位适宜度,划分出适宜度等级,分析基塘利用质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区基塘用地自然质量条件较好,被城镇扩展、交通发展占用的可能性较大,连片性较强,分维数小,空间形态较为规整,生态位适宜度水平普遍较高,空间分布"南高北低"。高适宜度基塘面积高达9 611.80 hm^2,占基塘总面积的54.63%,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的西樵、九江、丹灶,也是传统基塘的发源地,体现人类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合理性;较高适宜度基塘3 301.35 hm^2,分布在西南和北部地区;中等适宜度基塘3 274.72 hm^2,狮山镇分布最多;低适宜度基塘1 406.43 hm^2,北部地区分布最多。采取保护性开发、分区分片利用、加强整治力度、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是提高基塘生态位适宜度水平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基塘 生态位模型 适宜度 佛山市南海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珠江三角洲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8
20
作者 叶长盛 冯艳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24-232,F0004,共10页
为了探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该文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199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构建了区域生态风险指数,并以5 km×5 km的单元网格进行系统采样,借助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 为了探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该文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199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构建了区域生态风险指数,并以5 km×5 km的单元网格进行系统采样,借助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探讨了珠江三角洲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6年,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高达12 105.05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35%,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基塘持续增加,耕地、林地迅速减少;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生态风险指数由1990年的0.2713增至2006年的0.3318,风险程度增加了22.31%,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集聚逐渐增强,深圳、东莞、广州市区、花都、南海、顺德、佛山市区及中山等是生态风险指数高值聚集区,指数变化更为明显,风险程度明显提高;高、较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快速增加,由1990年的4874.52 km^2增加到2006年的12 494.9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1.82%增至30.30%;生态风险程度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以佛山市区-广州市区-深圳为轴向外风险程度逐渐降低。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该研究为生态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风险评价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