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基可降解抑菌食品包装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赵玉韩 王涵 +3 位作者 张宇 叶鹏浩 刘晓青 刘成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2-371,共10页
食品包装作为食物抵御污染和微生物的第一层屏障,是食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食品安全、质量品质有着巨大影响。目前传统塑料包装的大量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由于微生物污染而导致的食源性中毒的案例层出不穷。... 食品包装作为食物抵御污染和微生物的第一层屏障,是食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食品安全、质量品质有着巨大影响。目前传统塑料包装的大量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由于微生物污染而导致的食源性中毒的案例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以天然生物材料为基质制备的可降解以及具有抑菌性能的复合薄膜,在食品包装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未来食品包装材料发展的总趋势。本文从生物基膜材料(多糖类、蛋白质类、脂质)方面综述了可降解膜和抑菌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并阐述了不同抑菌剂(合成抑菌剂、天然抑菌剂)在抑菌膜中的选用,以及抑菌剂的添加对薄膜包装性能、抑菌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相关包装领域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可降解抑菌食品包装膜在未来应用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膜 抑菌膜 食品保鲜 抑菌剂
下载PDF
半叶马尾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3
2
作者 叶鹏浩 韩婷婷 +2 位作者 付贵权 谷阳光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40,共6页
实验选取广东省沿海常见物种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半静态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半叶马尾藻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镉离子(Cd^(2+))胁迫的生理响应和耐受性,为广东省沿海海区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当... 实验选取广东省沿海常见物种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半静态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半叶马尾藻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镉离子(Cd^(2+))胁迫的生理响应和耐受性,为广东省沿海海区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当ρ(Cd^2+)为0.1 mg·L^-1时,半叶马尾藻藻体中叶绿素a(Chl a)、类胡萝卜素(Car)、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当ρ(Cd^2+)为0.5~12.5 mg·L^-1时,藻体中Chl a、Car、SP、SS、SOD和CAT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当ρ(Cd^2+)为0.1~0.5 mg·L^-1时,藻体的丙二醛(MDA)摩尔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当ρ(Cd^2+)为2.5~12.5 mg·L^-1时,胁迫组藻体的MDA摩尔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因此,半叶马尾藻在ρ(Cd^2+)≤0.5 mg·L^-1下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而过高浓度Cd^2+胁迫(>0.5 mg·L^-1)会对藻体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叶马尾藻 Cd^2+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深圳大鹏湾一次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过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悦 李丽 +3 位作者 翟晓辉 周娟 叶鹏浩 黄盛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4-171,共8页
2021年1月下旬深圳大鹏湾沿岸海域发生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为了探究球形棕囊藻藻华发生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1月20日至2月1日系统调查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球形棕囊藻囊体数量、营养盐水平以... 2021年1月下旬深圳大鹏湾沿岸海域发生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为了探究球形棕囊藻藻华发生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1月20日至2月1日系统调查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球形棕囊藻囊体数量、营养盐水平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月20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绝对优势种,1月21日球形棕囊藻囊体开始出现,1月25日囊体数量达到最高,达69colonies·L^(–1);1月27日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藻华出现,随后球形棕囊藻藻华逐渐消退。灰关联分析显示,铵盐和硝酸盐是影响球形棕囊藻囊体丰度的最主要因素。水体扰动和球形棕囊藻在磷限制条件下的竞争优势也可能有利于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红色赤潮藻藻华可能是球形棕囊藻藻华消退的主要原因。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和消亡是各种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湾 球形棕囊藻 藻华 环境因素
下载PDF
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丽 马方方 +3 位作者 翟晓辉 杨伟思 叶鹏浩 刘悦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3期82-89,共8页
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面积达到6km^(2),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 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面积达到6km^(2),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水质和生态数据变化:赤潮发生前(4月底)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大幅升高;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浓度迅速升高,最高值达到127.1μg·L^(-1)(5月2日),海水温度持续升高,盐度整体下降;5月4日开始,赤潮逐渐消散,当日水温日均值达到28℃以上,风力也开始升高,盐度则继续降低。经研究分析,本次深圳湾赤潮的主要调控因素可能是水温,活性磷酸盐大幅升高可能是引发中肋骨条藻大规模增殖的诱因,而赤潮后期的陆源水体输入导致的悬浮物增加导致了赤潮快速消亡。本次赤潮优势种从硅藻到针胞藻的转变,主要原因可能是赤潮前期磷酸盐快速消耗导致的磷供应不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逐渐从硅藻转变为甲藻及其他藻类,其原因与海域氮磷比持续升高、磷成为限制因子有关,故海域赤潮监测预警应重点关注磷酸盐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湾 磷酸盐 赤潮 中肋骨条藻 赤潮异弯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