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正在建设的大厦
1
作者 叶.波波夫 苏晓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1998年第4期78-79,共2页
中国正在建设的大厦■[俄]叶·波波夫■苏晓编译汉语“福”字的形状看起来象一座大厦。社会主义的中国的确正在为生活在本千年和下个千年幸福的人们建造一座优质的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8周年前夕闭幕的中共十五大是为全球... 中国正在建设的大厦■[俄]叶·波波夫■苏晓编译汉语“福”字的形状看起来象一座大厦。社会主义的中国的确正在为生活在本千年和下个千年幸福的人们建造一座优质的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8周年前夕闭幕的中共十五大是为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营造幸福生活的建设者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邓小平 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五大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固定资产投资 中国经济 “第三世界” 大学生
下载PDF
喀山来的列车
2
作者 叶.波波夫 余一中 《苏联文学联刊》 CSSCI 1991年第1期63-58,共2页
有一次,一位公民在乘电车时向人们收钱,为的是把收起来的钱交给司机,为大家买车票。他这样做是因为售票机不好用了。本来,只要你往那架新式自动售票机里投进钱币,拉一下把手。你就会得到一张扯下的车票,留备检票员检查。当这位公民收好... 有一次,一位公民在乘电车时向人们收钱,为的是把收起来的钱交给司机,为大家买车票。他这样做是因为售票机不好用了。本来,只要你往那架新式自动售票机里投进钱币,拉一下把手。你就会得到一张扯下的车票,留备检票员检查。当这位公民收好钱时,他完全慌了。因为他记不清,谁交给他多少钱了。乘客中许多人乱了起来,还有人在喊叫:“谁传的钱?我给的不是十五戈比。我要买两张票,还应当找我六戈比。不,这不对——你应该给他们,而他们应该给他们三戈比……”“好了,明白了。算我盗用公款,”那公民沮丧地说着,不等电车停下,就跳了下去。吵闹声立即停止了,电车也站了下来。身体高大的司机从专门拨给他的那个地方走了出来,不声不响,也不朝乘客们看,走到车的后门口,对一位怯怯生生地抓着镀镍扶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车 自言自语 售货员 火车站 玻璃窗 盗用公款 自动售票机 话筒 列车 公民
原文传递
见鬼
3
作者 叶.波波夫 余一中 《苏联文学联刊》 CSSCI 1991年第1期64-65,共2页
文学家乌特罗宾好象总是被鬼缠着似的。你们自己想想看吧。他刚刚在电视合上谈了一通伦理问题,应当直率地说,谈得棒极了。他的话滔滔不绝,他自己也无拘无束,非常自然。他那平静地,不带任何虚假的做作和官方色彩,想出了那些最重要的,朴... 文学家乌特罗宾好象总是被鬼缠着似的。你们自己想想看吧。他刚刚在电视合上谈了一通伦理问题,应当直率地说,谈得棒极了。他的话滔滔不绝,他自己也无拘无束,非常自然。他那平静地,不带任何虚假的做作和官方色彩,想出了那些最重要的,朴实而极准确的话语,这些话语能使任何人都动心。让人动心,让人听下去。人们听呀,听呀,听呀,听得走不开了。可是难道他能预料到下面会出什么事吗?难道他能知道,半夜十一点多钟一个叫伊廖辛的男人,这是后来才知道的,会在公共汽车站上,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跳一种不知名的,只由蹦跳、跺脚、拍手等动作构成的舞吗?不,当初他并不知道。但是,当他赶着往温暖的家里朝美丽的妻子柳德米拉身边走时,他从伊廖辛的身旁经过,并不由地放慢了脚步,欣赏起他来。因为跳舞人脸上眼睛以下的部分盖着一部象刷子似的灰白胡须,脚上穿着加了套鞋的毡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鞋 电视台 妻子 火车站 伦理问题 公共汽车站 音乐伴奏 文学家 话语 欣赏
原文传递
吃鸡风波
4
作者 叶.波波夫 于海滨 陈聪舒 《苏联文学联刊》 CSSCI 1991年第4期58-61,共4页
尼古拉·叶菲梅奇和他的妻子在我姑妈伊拉那间座落在扎苏辛大街上的木房子里住了很长时间。他们作为房客每月都要用现金支付一次房租。对于连一平米私人或公共住房都没有的人们来说,生活总是动荡不安和凄惨暗淡的。他们时常受着模... 尼古拉·叶菲梅奇和他的妻子在我姑妈伊拉那间座落在扎苏辛大街上的木房子里住了很长时间。他们作为房客每月都要用现金支付一次房租。对于连一平米私人或公共住房都没有的人们来说,生活总是动荡不安和凄惨暗淡的。他们时常受着模糊不清的愿望和疑惑的折磨,总想辗转各地,不断更换自己所操持的职业和行当。他们渴望幸福,于是就去电影院,而后依然还是渴望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院 妻子 行当 长时间 用现金支付 公共住房 幸福 渴望 公鸡 生活
原文传递
费多尔是怎样失踪的
5
作者 叶.波波夫 余一中 《苏联文学联刊》 CSSCI 1991年第1期66-56,共2页
有一个性格温和的人酷爱旅游。比如说,当夏天的假期快到的时候,地铁共青团站(莫斯科市)旁的一座巨大楼房里的职工们就会问他: “你这次要到那儿去呀,费多尔?”费多尔眯起浅色的眼睛,回答说: “这一次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你干吗... 有一个性格温和的人酷爱旅游。比如说,当夏天的假期快到的时候,地铁共青团站(莫斯科市)旁的一座巨大楼房里的职工们就会问他: “你这次要到那儿去呀,费多尔?”费多尔眯起浅色的眼睛,回答说: “这一次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你干吗去那儿,费多尔?你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去干什么?那儿要是下雨,一片泥泞呢?”费多尔的同事们互相推搡着说。“即使下雪也不怕,”费多尔坚定地说。“我无论如何都应当到那儿去。首先是因为我没到过那儿。其次是我想亲自到每一处前沿去走一走。”“再次,你最好别发傻了,还是象所有的善良的人们一样,到加格拉去吧,”一位暴躁的同志生起气来。对暴躁人提出的问题,费多尔是从不回答的。他总是低下头,看着摆满数字和文件的桌子,他低下头,因人们不理解他而感到痛苦,他那无生气的脸颊涨得通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尔 莫斯科 西伯利亚 伊利 苏联 水电站 共青团 德国 旅游者 数字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