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骨髋臼成形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 被引量:18
1
作者 毛宾尧 胡裕桐 +2 位作者 司全明 沈是铭 应忠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9期1445-1449,共5页
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植骨髋臼成形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 1993年~ 2 0 0 4年 6月 ,对 66例 (81髋 )髋关节发育不良 ,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 ,将其分为 4型 ,采用自体植骨于髋臼缘 10~ 3点钟位 ,改变... 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植骨髋臼成形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 1993年~ 2 0 0 4年 6月 ,对 66例 (81髋 )髋关节发育不良 ,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 ,将其分为 4型 ,采用自体植骨于髋臼缘 10~ 3点钟位 ,改变髋臼朝向 ,并加深髋臼或植骨下移重建臼顶和后柱后壁等 6项要点 ,正确安置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假体抑生物型假体。结果 :对 66例 81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经平均 5年 2个月随访 ,植入骨均愈合 ,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 ,优 (>90 ) 42例 5 3髋 ,良 (80~ 89) 17例 2 2髋 ,尚可 (70~ 79) 7例 7髋 ,无失败 (<70 )者 ,优良率为 89 4%。术后有 9例并发症 ,且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解剖和临床特点 ,自体骨植入重建髋臼顶和后柱后壁 ,使旋转中心下移和内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关节成形术 自体骨移植 髋臼成形
下载PDF
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7例报告 被引量:5
2
作者 毛宾尧 司全明 +1 位作者 沈是铭 应忠追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 根据半脱位或脱位程度,分为半脱位型(15例)、半脱位容积宽大型(39例)和完全脱位型(3例),采用加深髋臼,或自体植骨于髋臼缘10~3点钟位,以加深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 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 根据半脱位或脱位程度,分为半脱位型(15例)、半脱位容积宽大型(39例)和完全脱位型(3例),采用加深髋臼,或自体植骨于髋臼缘10~3点钟位,以加深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后壁的5项要点,正确安置骨水泥型假体与生物型假体,是使57例71髋接受人工全髋假体置换成功的基础。结果 对57例71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经平均5年4个月随访,植入骨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优(>90)44例54髓,良(80~89)10例13髋,可(70~79)3例4髋,无差(<70)者,优良率为94.7%。术后有9例并发症,且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解剖和临床特点,按分型,加深髋臼或/和自体植骨重建髋臼的顶部和后柱,是使人工全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骨关节炎 髋臼成形 全髋置换 自体骨移植 髋臼成形
下载PDF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和植骨髋臼成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被引量:3
3
作者 毛宾尧 胡裕桐 +2 位作者 司全明 沈是铭 应忠追 《现代实用医学》 2004年第10期580-584,共5页
目的 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和植骨髋臼成形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 方法 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 ,将 1993~ 2 0 0 4年 6月本院收治的 6 6例 (81髋 )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分为 4型。采用自体骨植于髋臼缘 10~ 3点钟位 ... 目的 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和植骨髋臼成形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 方法 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 ,将 1993~ 2 0 0 4年 6月本院收治的 6 6例 (81髋 )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分为 4型。采用自体骨植于髋臼缘 10~ 3点钟位 ,改变髋臼朝向 ,并加深髋臼、重建臼顶和后柱后壁 ,正确安置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假体或生物型假体。 结果  6 6例 (81髋 )术后经平均 5年 2个月随访 ,植入骨均愈合 ;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 :优 (>90 ) 4 2例 5 3髋 ,良 (80~ 89) 17例 2 2髋 ,尚可 (70~ 79) 7例 7髋 ,无失败 (<70 )者 ,优良率为 89.4 %。术后有 9例出现并发症 ,均已治愈或改善。 结论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其解剖和临床特点 ,自体骨植入重建髋臼顶和后柱后壁 ,使旋转中心下移和内移 ,是人工全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自体移植 髋臼 髋假体
下载PDF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脑梗塞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司全明 吴根诚 曹小定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6-40,共5页
本实验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灌注动物模型上,观察缺血后电针对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梗塞体积的影响。结果发现缺血组和缺血后电针组在MCAO后30分钟,缺血侧SEP波幅降至缺血前的2.2±3%,1.9±2%,缺血后再... 本实验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灌注动物模型上,观察缺血后电针对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梗塞体积的影响。结果发现缺血组和缺血后电针组在MCAO后30分钟,缺血侧SEP波幅降至缺血前的2.2±3%,1.9±2%,缺血后再灌注7天,SEP恢复至缺血前的25.5±14.1%,58.6±27.2%,两组比较P<0.05;脑梗塞体积分别为70.72±25.4mm3,45.65±11.4mm3(P<0.05)。结果提示电针可促进脑缺血后SEP的恢复,减少脑缺血性组织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感诱发电位 脑梗塞 体积 电针
下载PDF
电针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5
作者 司全明 吴根诚 曹小定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7-139,共3页
将42例病程在7天以内的患者随机分成电针药物组和药物组,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经住院治疗后均有明显恢复(P<0.001)。电针加药物组患者恢复8.2±3.4分,药物组恢... 将42例病程在7天以内的患者随机分成电针药物组和药物组,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经住院治疗后均有明显恢复(P<0.001)。电针加药物组患者恢复8.2±3.4分,药物组恢复5.1±3.4分,电针加药物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提示电针有促进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针灸疗法 电针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46
6
作者 司全明 毛宾尧 +1 位作者 王毳 任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08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6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DHS内固定治疗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31例。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60例获...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6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DHS内固定治疗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31例。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60例获随访,时间8个月~6年,随访期内死亡5例。并发症:关节组发生3例,DHS组发生12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髋功能评定采用Harris评分法:关节组72~95(84.5±5.4)分,DHS组68~91(82.1±6.8)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年龄≥80岁、骨质疏松及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是可行的,远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 髋关节置换 老年人
下载PDF
电针对脑缺血后期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司全明 吴根诚 曹小定 《上海针灸杂志》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41,共2页
在大脑中动脉阻塞及再灌注动物模型上,观察电针对脑缺血85天后的体感诱发电位,脑损伤体积及丘脑萎缩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缺血电针组缺血侧的体感诱发电位恢复明显优于脑缺血组,脑损伤体积明显小于脑缺血组,丘脑萎缩程度明显轻于... 在大脑中动脉阻塞及再灌注动物模型上,观察电针对脑缺血85天后的体感诱发电位,脑损伤体积及丘脑萎缩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缺血电针组缺血侧的体感诱发电位恢复明显优于脑缺血组,脑损伤体积明显小于脑缺血组,丘脑萎缩程度明显轻于脑缺血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感诱发电位 电针疗法
下载PDF
关节内骨折后受损软骨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司全明 侯筱魁 唐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7期675-677,共3页
目的 :探讨关节内骨折后受损软骨的变化。方法 :利用冲击在兔膝关节内造成骨折 ,利用TUNEL、流式细胞计数 ,透射电镜、DAPI染色等方法对受损软骨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关节内骨折后 2周 ,受损软骨细胞发生坏死及凋亡。 1月后受损软骨细... 目的 :探讨关节内骨折后受损软骨的变化。方法 :利用冲击在兔膝关节内造成骨折 ,利用TUNEL、流式细胞计数 ,透射电镜、DAPI染色等方法对受损软骨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关节内骨折后 2周 ,受损软骨细胞发生坏死及凋亡。 1月后受损软骨细胞仍进行性凋亡。 3~ 6月后 ,损伤软骨周围的细胞也发生凋亡 ,损伤部软骨细胞增生 ,其中部分增生细胞凋亡。结论 :关节内骨折后软骨细胞进行性凋亡 ,可能是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内骨折 受损软骨 细胞凋亡 实验研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关节内骨折后软骨形态及合成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司全明 侯筱魁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软骨损伤后的变化规律。 方法利用冲击伤造成兔膝关节内骨折 ,在术后 1周至6月的不同时间处死动物 ,利用放射自显影、光镜及扫描电镜等观察软骨形态及细胞合成功能的改变。 结果损伤后 2周 ,软骨细胞明显减少 ,残存细胞... 目的探讨关节软骨损伤后的变化规律。 方法利用冲击伤造成兔膝关节内骨折 ,在术后 1周至6月的不同时间处死动物 ,利用放射自显影、光镜及扫描电镜等观察软骨形态及细胞合成功能的改变。 结果损伤后 2周 ,软骨细胞明显减少 ,残存细胞不能掺入脯氨酸。 1月后 ,软骨细胞开始集群性聚居 ,部分细胞恢复掺入脯氨酸。 3~ 6月后 ,残存的软骨细胞较少 ,细胞集群性聚居更明显 ,部分细胞不能掺入脯氨酸 ;损伤软骨裂隙未修复 ,表面粗糙纤维化并开始脱落 ,出现双潮标。 结论关节内骨折后 ,软骨损伤难以修复并呈进行性发展 ,可能是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内骨折 软骨形态 合成功能 软骨损伤
下载PDF
bFGF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司全明 侯筱魁 毛宾尧 《实用骨科杂志》 2008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在兔双侧股骨髁间窝造成骨软骨缺损,一侧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另一侧作对照。术后3个月,利用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两侧骨软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修复3个...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在兔双侧股骨髁间窝造成骨软骨缺损,一侧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另一侧作对照。术后3个月,利用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两侧骨软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修复3个月后,对照侧软骨缺损难以完全修复,修复细胞形态多样,似成纤维细胞,蛋白多糖颗粒较少。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侧软骨缺损基本修复,修复细胞似软骨细胞,有较多的蛋白多糖颗粒与胶原纤维结合。缺损修复组织评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骨软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软骨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兔膝关节内骨折后关节面塑形能力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司全明 侯筱魁 毛宾尧 《临床骨科杂志》 2009年第6期686-687,690,共3页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内骨折后不同形式关节面不平整的塑形能力。方法在兔胫骨平台造成关节内骨折,骨折移位0.5、1.0、2.0 mm,形成关节面凹陷或台阶样结构。术后3个月取胫骨平台标本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不同形式关节面不平整的塑形能...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内骨折后不同形式关节面不平整的塑形能力。方法在兔胫骨平台造成关节内骨折,骨折移位0.5、1.0、2.0 mm,形成关节面凹陷或台阶样结构。术后3个月取胫骨平台标本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不同形式关节面不平整的塑形能力。结果兔胫骨平台凹陷性或台阶性不平整关节面移位0.5 mm时,通过凹侧软骨增生肥厚等塑形,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关节面移位1.0 mm及2.0 mm时,通过凹侧软骨增生肥厚及来自髓腔的增生修复组织,凹陷性不平整仍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但台阶性不平整难以通过关节面的重新塑形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结论关节内骨折后形成关节面不平整,凹陷性骨折的再塑形能力可能优于台阶性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内骨折 不平整 关节面塑形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不良反应分析
12
作者 司全明 王毳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第2期172-173,共2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采用DHS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记录其手术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 9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采用DHS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记录其手术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 9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3.9个月。1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术中头钉穿破股骨头1例,导针断裂1例,术后头钉穿出股骨头颈2例,髋内翻6例(其中2例合并头钉穿出),螺打松动退出1例,螺钉断裂2例,深静脉血栓5例。结论手术操作不规范、内固定物选择不当及过早下地活动等是DHS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正确的病例选择和精确的手术操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人工踝关节置换49例7年8个月随访报告 被引量:7
13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2 位作者 王毳 司全明 李新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449-1451,共3页
[目的]观察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病损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7年10月~2007年12月,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疾患56例,包括踝关节骨关节炎28例,类风关2例,创伤性踝关节炎26例,其中距骨局限坏死2例,胫骨骨折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小腿... [目的]观察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病损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7年10月~2007年12月,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疾患56例,包括踝关节骨关节炎28例,类风关2例,创伤性踝关节炎26例,其中距骨局限坏死2例,胫骨骨折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小腿肌广泛切除后踝关节距下关节融合后1例。男4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2岁(28~66岁)。[结果]除6例失访外,余49例获平均7年8个月(3年~10年7个月)随访。术前、后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价法和步态分析,术前踝关节功能62分(60~75)14例,42分(16~59)35例;术后优(85~100分)35例,良(75~84分)12例,差(60~74分)2例,无失败(<60分)患者,优良率96.6%。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显著意义。术前步态49例均为跛行步态(站立相超过55%);术后正常步态(15%~45%周期内)24例,轻微跛行(站立相45%~55%)22例,跛行(站立相超过55%)3例。术前、术后步态分析两组数据的统计学分析(P<0.05)有意义。[结论]人工踝关节置换对改善踝关节功能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关节成形 置换
下载PDF
腰椎间盘病的人工椎间盘置换23例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2 位作者 胡裕桐 李新春 司全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的疗效。[方法]对23例24节段腰椎间盘病,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其中男13例(14节段),女10例;平均年龄45.2岁,累及L1,2 1例,L4,5例,L5S1 17例。以椎间盘突出症为主的椎间盘病19例,骶椎...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的疗效。[方法]对23例24节段腰椎间盘病,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其中男13例(14节段),女10例;平均年龄45.2岁,累及L1,2 1例,L4,5例,L5S1 17例。以椎间盘突出症为主的椎间盘病19例,骶椎类肿瘤1例,因原椎节段椎间盘摘除术后6~8.5a复发3例。[结果]23例平均随访4.2a,患椎伸6.8°、屈6.7°,左右旋转17°比术前患椎活动度伸4.1°、屈4.7°,旋转6.8°,有明显进步(P〈0.05)。结合患者的满意度和JOA评价,疗效优(31~40)21例,良(21~30)1例,可(16~20)1例,无失败(〈16),优良率96.2%,[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替代腰椎间融合术和治疗腰椎间盘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病 人工椎间盘 置换
下载PDF
颈脊髓压迫与脊髓空洞症的形成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2 位作者 胡裕桐 李新春 司全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465-146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引起脊髓严重受压于减压后脊髓空洞症的形成机理。[方法]观察4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脊髓严重受压在减压后随访观察3.5~8.8a,行MRI4~21次分析观察。[结果]发现2例减压后9~27个月MRI显示受压...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引起脊髓严重受压于减压后脊髓空洞症的形成机理。[方法]观察4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脊髓严重受压在减压后随访观察3.5~8.8a,行MRI4~21次分析观察。[结果]发现2例减压后9~27个月MRI显示受压段脊髓呈脊髓空洞样改变。[结论]慢性严重颈脊髓压迫减压后,有可能形成脊髓空洞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减压 颈脊髓
下载PDF
颈黄韧带对颈黄韧带叠压症的临床和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2 位作者 胡裕桐 司全明 李新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1期1607-1610,共4页
目的研究颈黄韧带对颈黄韧带叠压症的临床影响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994~2003年经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随访的76例黄韧带叠压症进行临床观察和黄韧带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与正常颈椎黄韧带进行比较。结果切除黄... 目的研究颈黄韧带对颈黄韧带叠压症的临床影响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994~2003年经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随访的76例黄韧带叠压症进行临床观察和黄韧带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与正常颈椎黄韧带进行比较。结果切除黄韧带和扩大椎管成形术后76例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光镜和电镜发现患者组黄韧带比正常组弹力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代偿性增多,纤维排列紊乱,近椎板附丽部明显变性和骨化,比较两组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退变和骨化的黄韧带变长变薄,缺乏弹性和柔韧性,导致椎管有效容积下降压迫脊髓,是颈黄韧带叠压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 组织学 胶原纤维 颈黄韧带叠压症
下载PDF
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炎(附39例报告) 被引量:2
17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1 位作者 司全明 李新春 《中国医刊》 CAS 2007年第4期49-51,共3页
目的 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病的疗效。方法 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39例踝关节病,包括踝关节骨关节炎(0A)21踝,创伤性踝关节炎(TA)18踝,其中2踝距骨局限性坏死和1踝因胫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外科广泛切除踝关节融合后。结... 目的 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病的疗效。方法 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39例踝关节病,包括踝关节骨关节炎(0A)21踝,创伤性踝关节炎(TA)18踝,其中2踝距骨局限性坏死和1踝因胫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外科广泛切除踝关节融合后。结果 39例随访2年4个月至8年6个月,平均5年9个月。踝关节疗效采用。Kofoed评价标准和作者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优(85~100)30踝,良(75~84)8踝,差(60~74)1踝,无失败(〈60)。踝关节功能状况:足背伸6°~15°跖屈8°-28°,足背伸和跖屈的活动范围14°~38。,平均21.6°.并发症有切口缘皮肤坏死3踝,术中内外踝骨折1踝。无足内翻、足外翻和假体影像学松动病例。结论 人工踝关节置换是改善踝关节功能的替代多数踝关节融合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踝关节损伤 关节成形 置换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18
作者 史文骥 毛宾尧 +2 位作者 贾学文 司全明 肖进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人工踝关节置换的X线评价
19
作者 毛宾尧 黄涛 +2 位作者 应忠追 李新春 司全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2,I0004,共4页
[目的]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前后的X线片评价。[方法]提出术前和术后的踝关节正侧位片的X线片评价要点进行分析,根据X线影像确定术前的切骨部位、植骨和固定方法,明确了假体的正确位置和位置异常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踝关节不稳定、半... [目的]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前后的X线片评价。[方法]提出术前和术后的踝关节正侧位片的X线片评价要点进行分析,根据X线影像确定术前的切骨部位、植骨和固定方法,明确了假体的正确位置和位置异常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踝关节不稳定、半脱位、胫骨基板倾斜、边缘载荷和影像学松动等。[结果]43例随访2年~8年4个月,平均5年5个月。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价标准和作者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优(85~100)32例,良(75~84)9例,差(60~74)2例,无失败(〈60)。踝关节功能状况:足背伸6°~16°,跖屈8°-28°,足背伸和跖屈的活动范围14°-38°,平均21.4°。并发症有切口缘皮肤坏死3踝,术中内外踝骨折1踝。无足内翻、足外翻和假体影像学松动病例。[结论]采用正确的X线评价,是提高人工踝关节置换质量,防范和及早发现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影像学 评价 踝关节 置换
下载PDF
踝部骨密度在人工踝关节置换后改变(6例3年连续观察结果)
20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2 位作者 李新春 司全明 王岱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789-1791,共3页
[目的]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改变。[方法]采用LunerDPX-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以健侧和患侧术前BMD为对照,对6例(男5,女1)人工踝关节置换后6、12个月、2年和3年分别测量BMD改变和观察骨小... [目的]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改变。[方法]采用LunerDPX-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以健侧和患侧术前BMD为对照,对6例(男5,女1)人工踝关节置换后6、12个月、2年和3年分别测量BMD改变和观察骨小梁生长情况。获得数据经SPSS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5-2年X线片显示骨小梁长入假体微孔,BMD术后第3年达到峰值,平均(1.155±0.210)g/cm^2。术后6个月平均BMD(0.854±0.217)g/cm^2,12个月(0.975±0.142)g/cm^2,2年(0.956±0.213)g/cm^2,3年(1.155±0.210)g/cm^2,P〈0.05。[结论]术后1.5-2年X线片示骨小梁出现、增加,并密集长入假体微孔,BMD逐年增高,第3年达到峰值[(平均1.155±0.210)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人工踝关节置换 双能X线骨密度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