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素增强SD大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BK_(Ca)电流 被引量:9
1
作者 张传林 王蕊 +2 位作者 马克涛 司军强 李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44-1247,共4页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SD大鼠脑基底动脉的影响。方法应用压力型小动脉测量仪观察给予大黄素前后脑基底动脉直径的变化;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大黄素对离体的SD大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电流的调节作用。结果(1)大黄素舒张脑基底动脉(P<...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SD大鼠脑基底动脉的影响。方法应用压力型小动脉测量仪观察给予大黄素前后脑基底动脉直径的变化;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大黄素对离体的SD大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电流的调节作用。结果(1)大黄素舒张脑基底动脉(P<0.05);(2)大黄素呈电压依赖性增强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P<0.05);(3)大黄素呈浓度依赖性增强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10-7、10-6和10-5mol·L-1的大黄素分别增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60mV)从(173±43)pA到(226±36)pA、(266±54)pA和(303±71)pA(P<0.05);(4)给予10-3mol·L-1的BK Ca通道阻断剂四乙胺(tetraethyl ammonium;TEA)不仅取消了大黄素对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的增强作用,而且使外向电流减小到(61.2±6.5)pA,比对照组电流减小了(0.65±0.06)倍(P<0.01)。结论大黄素通过增强BK Ca通道的开放促进钾离子外流从而舒张脑基底动脉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基底动脉 平滑肌细胞 大黄素 大电导钙激活钾 通道 膜片钳 钙离子
下载PDF
咪达唑仑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DRG神经元GABA-AR激活电流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樊超 马克涛 +5 位作者 杨越 李丽 陈梦洁 朱贺 司军强 魏丽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0-335,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后,咪达唑仑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γ-氨基丁酸A受体(gamma-aminobutyricacid A receptor,GABA-AR)激活电流的调控作用...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后,咪达唑仑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γ-氨基丁酸A受体(gamma-aminobutyricacid A receptor,GABA-AR)激活电流的调控作用。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假手术、CCI组、正常组GABA-AR激活电流的变化、以及咪达唑仑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后GABA-AR激活电流的影响。结果:CCI组GABA(0.1~1000μmol/L)激活的电流幅值显著小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由GABA(0.1~1000μmol/L)激活的电流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咪达唑仑(0.03~100μmol/L)对CCI组GABA-AR激活电流均有增强作用,且随咪达唑仑浓度升高,对DRG神经元GABA-AR激活电流的增强率逐渐升高,3.00μmol/L咪达唑仑时达峰值(P<0.05或0.01)。结论:在CCI组中,DRG神经元GABA-AR功能的改变导致的突触前抑制作用的减弱可能是疼痛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咪达唑仑对CCI组GABA-AR功能有增强作用,增强GABA-AR参与突触前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在脊髓水平产生镇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神经病理性痛 背根神经节 Γ-氨基丁酸A受体 全细胞膜片钳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BK_(ca)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尚媛媛 司军强 +2 位作者 李丽 连宇 马克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4118-4121,共4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istar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1mmol/LHcy对SHR和Wistar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作用。方法①SHR脑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istar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1mmol/LHcy对SHR和Wistar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作用。方法①SHR脑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幅度远大于Wistar大鼠。②1mmol/LHcy电压依赖性的增强SHR与Wistar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外向电流。Hcy主要增强SHR和Wistar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0~+60mV区间的电流幅度。Hcy增强SHR脑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幅度大于Wistar大鼠,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别。③1mmol/LTEA可以有效抑制Hcy对脑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的增强作用,而1mmol/L4-AP对其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1mmol/LHcy能够电压依赖的增强SHR及Wistar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电流,且SHR比Wistar大鼠增强幅度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 平滑肌细胞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同型半胱氨酸 BKCA通道
下载PDF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损伤伴随调节性T淋巴细胞下降及连接蛋白43的表达增强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海超 王爱 +4 位作者 张亮 李新芝 李丽 司军强 马克涛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41-944,950,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肾损伤时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lymphocytes,Treg)及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在外周血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16~17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SHR)和正常Wistar京都...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肾损伤时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lymphocytes,Treg)及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在外周血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16~17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SHR)和正常Wistar京都(Wistar-Kyoto,WKY)大鼠,各17只,测量血压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以及Cx43在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比率。结果与WKY大鼠比较,SHR肾脏血管壁增厚,部分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肾小球萎缩等肾损伤现象;WKY大鼠和SHR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所占CD4+T细胞的频率分别为(3.1±0.1)%和(1.9±0.1)%,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WKY大鼠和SHR外周血中CD4+Cx43+的表达比率分别为(0.76±0.20)%和(1.83±0.34)%;CD8+Cx43+的表达比率分别为(25.33±1.71)%和(36.46±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损伤伴随其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频率下调,且Cx43在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蛋白43 调节性T淋巴细胞 高血压肾损伤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奎尼丁增强大鼠软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BK_(Ca)通道介导的外向电流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洋 马克涛 +3 位作者 张传林 司军强 张雯 李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研究奎尼丁对SD大鼠软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单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给予奎尼丁后大鼠软脑膜动脉单个平滑肌细胞(pial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PASMC)外向电流的变化情况。结果 (1)奎尼丁呈... 目的研究奎尼丁对SD大鼠软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单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给予奎尼丁后大鼠软脑膜动脉单个平滑肌细胞(pial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PASMC)外向电流的变化情况。结果 (1)奎尼丁呈电压依赖性增强PASMC的外向电流(n=6,P<0.01)。(2)奎尼丁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大鼠PASMC的外向电流(n=6,P<0.05)。(3)应用BK C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iberiotoxin(IBTX)后,不仅取消了奎尼丁增强外向电流的作用,而且抑制了对照组的外向电流(n=6,P<0.01)。结论奎尼丁通过增强BK Ca通道激活的外向电流,可能参与了舒张大鼠软脑膜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尼丁 外向电流 平滑肌细胞 软脑膜动脉 大电导 钙激活钾通道 全细胞膜片钳 钙离子
下载PDF
缝隙连接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叶间动脉收缩增强中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雯 马克涛 +3 位作者 刘卫东 王洋 李丽 司军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70-1573,共4页
目的探讨肾叶间动脉(RIA)的缝隙连接(GJ)在自发性高血压病中的变化。方法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Wistar大鼠RIA对内皮非依赖血管收缩剂氯化钾(KCl)和苯肾上腺素(PE)的收缩反应的差异,以及应用GJ阻断剂后血管收... 目的探讨肾叶间动脉(RIA)的缝隙连接(GJ)在自发性高血压病中的变化。方法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Wistar大鼠RIA对内皮非依赖血管收缩剂氯化钾(KCl)和苯肾上腺素(PE)的收缩反应的差异,以及应用GJ阻断剂后血管收缩反应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比较SHR及Wistar大鼠RIA连接蛋白45(Cx45)的表达差异。结果 1 KCl和PE诱导SHR RIA的收缩反应要强于Wistar大鼠,应用GJ阻断剂18β-甘草次酸(18β-GA)(100μmol/L)干预后,KCl和PE引起的RIA血管的收缩明显降低,SHR较Wistar大鼠收缩降低幅度更为显著。2 SHR大鼠RIA Cx45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SHR RIA收缩作用的增强可能是通过上调Cx45增强平滑肌细胞间GJ通讯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缝隙连接 肾脏叶间动脉 连接 蛋白 压力肌动图技术
下载PDF
18β-甘草次酸对豚鼠微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新芝 司军强 +3 位作者 李丽 朱贺 赵磊 马克涛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479-482,共4页
本研究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离体豚鼠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肠系膜动脉(MA)的平滑肌细胞上,观察300μmol/L 18β-甘草次酸(18βGA)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1)18βGA能够增强微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300μmol/L 18... 本研究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离体豚鼠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肠系膜动脉(MA)的平滑肌细胞上,观察300μmol/L 18β-甘草次酸(18βGA)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1)18βGA能够增强微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300μmol/L 18βGA使AICA和MA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40mV)分别从234±36pA和154±25pA增强到376±41pA(n=8,P<0.05)和348±45pA(n=11,P<0.01)。18βGA增强微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具有电压依赖性,18βGA主要增强0~+40mV电压区间的激活电流,其中对+40mV阶跃电压激活电流的作用最强。(2)300μmol/L 18βGA的净电流与10mmol/L TEA和50nmol/L ChTX相似,与1mmol/L 4-AP不同。预灌流10mmol/L TEA后300μmol/L 18βGA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的增强作用完全消失。上述结果提示300μmol/L 18βGA能够电压依赖的增强豚鼠AICA和MA微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脉 平滑肌细胞 18Β-甘草次酸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下载PDF
异甘草素增强大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BK_(Ca)电流 被引量:2
8
作者 田伟伟 王蕊 +4 位作者 张传林 赵磊 马克涛 李丽 司军强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01-1605,共5页
目的研究异甘草素(ISL)对Wistar大鼠脑基底动脉的影响。方法大鼠脑基底动脉依次给予1×10-5mol/L PE、1×10-5mol/L PE+1×10-4mol/L ISL和1×10-5mol/L PE灌流后,用压力型小动脉仪测量脑基底动脉的直径;用全细胞膜片... 目的研究异甘草素(ISL)对Wistar大鼠脑基底动脉的影响。方法大鼠脑基底动脉依次给予1×10-5mol/L PE、1×10-5mol/L PE+1×10-4mol/L ISL和1×10-5mol/L PE灌流后,用压力型小动脉仪测量脑基底动脉的直径;用全细胞膜片钳观察1×10-7、1×10-6、1×10-5、1×10-4和3×10-4mol/L ISL对大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电流的影响。结果 1)1×10-4mol/L ISL舒张脑基底动脉(P<0.05);2)ISL呈电压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增强脑基底动脉VSMC外向电流(P<0.05),ISL增强脑基底动脉VSMC外向电流的EC50为9.5μmol/L;给予1×10-3mol/L四乙胺(TEA,BKCa通道阻断剂)3 min后,可抑制ISL对脑基底动脉VSMC外向电流的增强作用,并使外向电流减小到(86±22)p A,只有对照组的0.65±0.04倍(P<0.05)。结论 ISL通过增强BKCa通道介导的外向电流舒张Wistar大鼠脑基底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基底动脉 异甘草素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膜片钳
下载PDF
氟灭酸对豚鼠微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的增强作用
9
作者 李新芝 司军强 +5 位作者 张治平 赵磊 李丽 魏丽丽 于秀石 马克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氟灭酸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离体豚鼠脑动脉(BA)和肠系膜动脉(MA)的平滑肌细胞上,观察氟灭酸(100~1 000μmol/L)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结果 4-氨基吡啶(1 mmol/L)和四... 目的观察氟灭酸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离体豚鼠脑动脉(BA)和肠系膜动脉(MA)的平滑肌细胞上,观察氟灭酸(100~1 000μmol/L)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结果 4-氨基吡啶(1 mmol/L)和四乙胺(1 mmol/L)都可以部分抑制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氟灭酸可以浓度依赖的增强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100、300和1 000μmol/L氟灭酸分别使BA平滑肌细胞膜电流幅度(+40 mV)增强了(36±14)%、(136±26)%和(223±24)%,使MA平滑肌细胞膜电流幅度(+40mV)分别增强了(45±11)%、(166±24)%和(278±24)%。氟灭酸增强平滑肌细胞膜电流具有电压依赖性,氟灭酸主要增强0^+40 mV电压区间的激活电流,其中对+40 mV激活电流的增强作用最强。背景灌流四乙胺(1mmol/L)能显著抑制氟灭酸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增强作用。结论氟灭酸可以浓度和电压依赖的激活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上BKCa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脉 平滑肌细胞 氟灭酸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膜片钳
下载PDF
P物质对大鼠新鲜分离DRG神经元NMDA及GABA激活电流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司军强 李之望 樊友珍 《神经科学》 SCIE CAS 1996年第3期114-119,共6页
实验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大鼠新鲜分离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胞体膜上观察到P物质(SP)对NMDA和GABA激活电流有调制作用。单独给予SP(10-8~10-6mol/L)可在DRG神经元记录到一幅值较小的,浓... 实验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大鼠新鲜分离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胞体膜上观察到P物质(SP)对NMDA和GABA激活电流有调制作用。单独给予SP(10-8~10-6mol/L)可在DRG神经元记录到一幅值较小的,浓度依赖性的无明显去敏感之内向电流。预加SP30s后,其对NMDA和GABA激活电流分别具有明显的增强和抑制作用,而且SP对NMDA和GABA激活电流的增强和抑制作用也是剂量依赖性的。如SP浓度为10-7mol/L时,可使NMDA激活电流较之对照增强46.3±7.2%(x±s,n=8);使GABA激活电流比对照减小38.9±7.8%(x±s,n=6).SP的此种调制作用可以在同一DRG神经元上观察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细胞膜片钳 背根神经节 激活电流 NMDA P物质
下载PDF
P物质对大鼠DRG神经元胞体膜的作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司军强 李之望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14,共7页
本文在大鼠DRG神经元标本上应用细胞内记录,以确定SP对DRG细胞的膜反应及其可能的离子机制。实验所测DRG细胞静息膜电位为-58.9±8.2mV(X±SE,n=81)。传导速度:A_(α/β)细胞为20.4&#... 本文在大鼠DRG神经元标本上应用细胞内记录,以确定SP对DRG细胞的膜反应及其可能的离子机制。实验所测DRG细胞静息膜电位为-58.9±8.2mV(X±SE,n=81)。传导速度:A_(α/β)细胞为20.4±4.8m/s(X±SE),范围14.1-28.7m/s(47/60);Aδ及C类细胞为9.8±5.2m/s,范围1.2-13.7m/s(13/60)。浴槽滴加SP(10 ̄(-7)-3×10 ̄(-4)mol/L)在大多数细胞可引起明显的膜去极化反应(56/60)。少数细胞对SP无反应(4/60)。在SP去极化期间膜电导值有所增加,从平均值2.72×10 ̄(-8)mho增加24.6%(n=3)。所测逆转电位值在+40-+50mV之间(n=3)。浊流平衡液(BSS)中NaCl以氯化胆碱置代,或用含TTX(10 ̄(-5)mol/L)的BSS灌流,可使SP-去极化幅值大大减小但不能完全消除。而高(20mmol/L)和低(0mmol/L)Ca ̄(2+)的BSS灌流时,使SP-去极化幅值相应的增加和降低。用含10 ̄(-4)mol/LCd ̄(2+)及10 ̄(-2)mol/LTEA的BSS灌流,均使SP-去极化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P物质 背根神经节 细胞膜
下载PDF
大鼠背根神经节同一分离神经元膜受体电生理学及细胞神经递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被引量:8
12
作者 司军强 胡宏镇 +3 位作者 吴晓平 樊友珍 刘长金 李之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77-81,共5页
在新鲜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并证实了膜受体的存在,然后将此同一细胞吸入一较大口径的微吸管,再转移至载玻片上,在倒置显微镜下完成细胞的固定、漂洗及免疚组织化学抗原-抗体反应和显色等... 在新鲜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并证实了膜受体的存在,然后将此同一细胞吸入一较大口径的微吸管,再转移至载玻片上,在倒置显微镜下完成细胞的固定、漂洗及免疚组织化学抗原-抗体反应和显色等步骤。应用这一方法成功地在单个DRG神经元膜上确证了N-甲基-D-天冬氨酸及P物质自身受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 神经递质 背根神经节 神经元
下载PDF
大鼠新鲜分离DRG神经元胞体膜谷氨酸受体亚型及其分布 被引量:3
13
作者 司军强 李之望 樊友珍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30,共8页
本文目的是研究DRG神经元膜谷氨酸受体亚型的分布及其共存情况。实验在DRG分离细胞上应用膜片带技术记录NMDA-,KA-和QA/AMPA-激活电流。在受检的37个细胞中70.3%的细胞对NMDA敏感;18.9%的细胞... 本文目的是研究DRG神经元膜谷氨酸受体亚型的分布及其共存情况。实验在DRG分离细胞上应用膜片带技术记录NMDA-,KA-和QA/AMPA-激活电流。在受检的37个细胞中70.3%的细胞对NMDA敏感;18.9%的细胞对KA敏感;56.8%的细胞对QA敏感。其分布的情况是:单独存在一种受体的细胞为15个;二种受体共存的细胞为13个;三种受体共存的细胞为4个.另外有4个细胞三种受体均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背根神经节 细胞膜 谷氨酸受体
下载PDF
牛磺酸对GABA引起的大鼠DRG神经元膜去极化的抑制作用(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司军强 赵义梅 +1 位作者 王英姿 李增春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前已普遍认为牛磺酸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牛酸是否使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产生电位变化及其是否对GABA引起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去极化有调制作用。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标本... 目前已普遍认为牛磺酸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牛酸是否使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产生电位变化及其是否对GABA引起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去极化有调制作用。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标本灌流液中滴加牛磺酸(0.1~100μmol/L)未记录到可检测的膜电位改变,但牛磺酸对GABA(0.3~1000μmol/L)引起的去极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GABAA受体特异性激动剂muscimol(10~100μmol/L)和isoguvacine(10~100μmol/L)引起的去极化有同样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如10μmol/L的牛磺酸可使100μmol/LGABA引起的去极化抑制47.2%±13.8%(n=8)。牛磺酸对GABA引起去极化的抑制作用随预加牛磺酸与外加GABA之间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约间隔8~10min,GABA引起的去极化完全恢复。结果提示,牛磺酸在脊髓背角信息传递中起重要的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Γ-氨基丁酸 去极化 背根神经节 调制
下载PDF
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在初级感觉神经末梢递质释放中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司军强 李之望 《郧阳医学院学报》 CAS 1996年第4期221-224,共4页
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在初级感觉神经末梢递质释放中的协同作用司军强综述李之望审阅(新疆石河子医学院生理研究室石河子832002同济医科大学实验医学研究中心生物工程电生理室武汉430030)初级感觉传入神经中较细的C类和... 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在初级感觉神经末梢递质释放中的协同作用司军强综述李之望审阅(新疆石河子医学院生理研究室石河子832002同济医科大学实验医学研究中心生物工程电生理室武汉430030)初级感觉传入神经中较细的C类和Aδ类纤维被认为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兴奋性氨基酸 初级感觉神经末梢递质释放 协同作用 神经递质谷氨酸
下载PDF
GABA激活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电流的去敏感特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司军强 赵义梅 +3 位作者 谢菁 王英姿 李之望 唐克 《农垦医学》 1998年第1期10-13,共4页
实验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大鼠新鲜分离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胞体膜上察了GABA激活电流的去敏感现象。证实GABA激活电流的去敏感由快、慢两个成份组成.时间常数分别为2.05秒和59.90秒。连续间隔外加10-4mol/LGABA,发现GAB... 实验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大鼠新鲜分离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胞体膜上察了GABA激活电流的去敏感现象。证实GABA激活电流的去敏感由快、慢两个成份组成.时间常数分别为2.05秒和59.90秒。连续间隔外加10-4mol/LGABA,发现GABA激活电流的峰值及快、慢去敏感的速率随连续给药的时间间隔不同而改变,两次外加GABA的时间间隔越短,下一次外加GABA的激活电流的峰值衰减就越快,其快、慢去敏感的过程加速。本文还就所观察到现象产生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Γ氨基丁酸 激活电流 去敏感现象
下载PDF
牛磺酸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GABA激活电流的调制作用
17
作者 司军强 赵义梅 +3 位作者 王英姿 李增春 谷启海 李之望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00年第2期61-64,共4页
牛磺酸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本实验目的在于观察牛磺酸是否引起背根神 经节(DRG)神经元膜产生反应以及是否对GABA引起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电流有调制作用。应用全细胞膜片钳 技术,观察未检测... 牛磺酸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本实验目的在于观察牛磺酸是否引起背根神 经节(DRG)神经元膜产生反应以及是否对GABA引起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电流有调制作用。应用全细胞膜片钳 技术,观察未检测到牛磺酸(10~-6~10~-4mol/L)对DRG神经元膜电流的改变,但预先给牛磺酸对GABA(10~-6~10~-4mol/ L)激活的膜内向电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具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如 10~-5mol/L的牛磺酸可使 10~-5mol/L GABA激活 的膜电流抑制(40%±5.9%,n=5)。牛磺酸对GABA激活膜电流的抑制作用随预加牛磺酸与给予GABA之间间隔时 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间隔8分钟左右,GABA激活电流完全恢复。结果提示牛磺酸可能作为神经调质在初级感觉信 息传递中发挥重要的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Γ-氨基丁酸 背根神经节 GABA
下载PDF
缩宫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胞体膜的作用
18
作者 司军强 谢菁 +4 位作者 赵义梅 张志琴 奚剑辉 齐玲 徐辉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24-27,共4页
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 ,观察了缩宫素 ( OXT,1 0 -8~ 1 0 -5mol/ L)对 2~ 3周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作用。在受检的 92个细胞中 ,有 71个神经元滴加缩宫素产生明显的超极化反应。在滴加 1 0 -5mol/ L缩宫素后 ,膜电导由平均的 3.68&#... 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 ,观察了缩宫素 ( OXT,1 0 -8~ 1 0 -5mol/ L)对 2~ 3周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作用。在受检的 92个细胞中 ,有 71个神经元滴加缩宫素产生明显的超极化反应。在滴加 1 0 -5mol/ L缩宫素后 ,膜电导由平均的 3.68× 1 0 -7S增加约 2 1 .43%。灌流平衡液中的 Na Cl以氯化胆碱置代或用 Cd2 +阻断Ca2 +通道后 ,OXT引起超极化反应的幅值无明显变化。当灌流平衡液中含 1 0 -2 mol/ L四乙基碘化铵后 ,OXT引起的超极化反应幅值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宫素 背根神经节 超极化 大鼠 胞体膜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胞体膜可能存在NMDA自身受体(英文)
19
作者 司军强 胡宏镇 +2 位作者 樊友珍 刘长金 李之望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2期143-147,共5页
应用经酶和机械消化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进行实验。首先运用全细胞膜片箝技术找到NMDA可引起一内向电流的神经元,此内向电流可被甘氨酸明显增强,并被NMDA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APV完全阻断。随后,把经电生... 应用经酶和机械消化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进行实验。首先运用全细胞膜片箝技术找到NMDA可引起一内向电流的神经元,此内向电流可被甘氨酸明显增强,并被NMDA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APV完全阻断。随后,把经电生理技术证实膜上存在NMDA受体的这一DRG神经元用微吸管转移到载玻片上,进行谷氨酸神经递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18的DRG细胞呈免疫反应阳性,结果为DRG神经元膜上存在NMDA自身受体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 背根神经节 细胞膜片箝 自身受体 神经元
下载PDF
膜片钳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同一细胞的应用
20
作者 司军强 胡宏镇 +3 位作者 吴晓平 樊友珍 刘长金 李之望 《郧阳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68-169,共2页
我室在以往的工作中曾提出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膜可能存在有谷氨酸(Glu)自身受体。为了确证这一推论.在技术上要求能在同一细胞证明膜受体的存在,并显示出胞内台有激活该受体的神经递质。最近我们创新了一种在同一分离的DRG细胞应... 我室在以往的工作中曾提出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膜可能存在有谷氨酸(Glu)自身受体。为了确证这一推论.在技术上要求能在同一细胞证明膜受体的存在,并显示出胞内台有激活该受体的神经递质。最近我们创新了一种在同一分离的DRG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证明膜NMDA受体的存在,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胞内谷氨酸样免疫反应性(Glu-LI),从而成功地确证了大鼠DRG神经元膜存在有NMDA自身受体.应用同一方法我们还证明了SP自身受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自身受体 DRG 膜片钳技术 细胞 神经元 谷氨酸 存在 确证 同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