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中的免疫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丁燕 司天斌 +1 位作者 王雨村 崔静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17-622,共6页
目的探讨毒性T细胞(CTL)、巨噬细胞(TAM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在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中的免疫特征。方法收集复发性宫颈癌细胞及癌旁细胞,利用白细胞分化抗原8(CD8)、簇分化抗原68(CD68)、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分别表示CTL、TAMs和... 目的探讨毒性T细胞(CTL)、巨噬细胞(TAM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在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中的免疫特征。方法收集复发性宫颈癌细胞及癌旁细胞,利用白细胞分化抗原8(CD8)、簇分化抗原68(CD68)、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分别表示CTL、TAMs和Tregs在复发性宫颈癌中的免疫特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示癌细胞自身免疫,通过多重免疫荧光板检测细胞中CD8^+、CD68^+、FoxP3^+表达量,RNA免疫共沉淀法分析其在复发性宫颈癌细胞中的免疫特性。结果在肿瘤及肿周组织中CD8^+、CD68^+、FoxP3^+表达均较高,但肿周组织中FoxP3^+更高;高表达的FoxP3^+与CD8^+、CD68^+有显著相关性,可促进CD8^+、CD68^+凋亡而上调PD-L1、PD1表达。结论Tregs可对肿瘤组织中的CTL和TAM进行调节,可提高宫颈癌细胞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性T细胞 巨噬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复发性宫颈癌 免疫特征
下载PDF
电热针早期介入预防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熙 丁燕 +2 位作者 崔静 王雨村 司天斌 《甘肃医药》 2022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电热针早期介入预防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广泛性子宫切除术(RH)后常规导尿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电热针早期介入预防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广泛性子宫切除术(RH)后常规导尿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电热针治疗)、对照1组(溴吡斯的明治疗)和对照组2组(单纯导尿治疗),各40例。在术后常规导尿的基础上,三组患者术后5d开始预防膀胱功能障碍。疗程10d,术后14d拔除尿管,首次进行膀胱功能障碍评估。并于术后21d、术后60d、术后90d再次进行膀胱功能障碍评估,对比三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下尿路感染发生率、尿管留置总天数。结果:观察组术后14d、21d、60d、90d下尿路/膀胱功能障碍量表评定(MHU)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留置尿管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下尿路/膀胱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热针早期介入对预防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近、远期疗效均较满意,能够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减少尿路感染和膀胱感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针刺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膀胱功能障碍
下载PDF
探讨宫颈脱落细胞p16^(INK4A)和人乳头瘤病毒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司天斌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第15期150-151,共2页
目的探讨宫颈脱落细胞p16INK4A的表达、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型别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对门诊宫颈活检及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的病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16INK4A的表达,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进行HPV分型测定实验。结果 p16IN... 目的探讨宫颈脱落细胞p16INK4A的表达、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型别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对门诊宫颈活检及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的病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16INK4A的表达,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进行HPV分型测定实验。结果 p16INK4A的表达随病理学分级的增高而递增,炎症组与上皮内瘤样变各组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16INK4A的表达强度也随病理学诊断的分级升高而递增。结论薄层液基细胞学、p16INK4A和HPV联合检测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薄层液基细胞学 宫颈肿瘤
下载PDF
不同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治疗的探讨
4
作者 司天斌 《甘肃医药》 2013年第6期403-406,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两种不同的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术前辅助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初治经病理确诊的200例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为TP(多西紫... 目的:观察采用两种不同的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术前辅助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初治经病理确诊的200例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为TP(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组和PCB(顺铂联合环磷酰胺及博莱霉素)方案组,PCB组采用双子宫动脉栓塞及髂内动脉灌注治疗。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及宫旁浸润、脉管栓塞、淋巴结的转移、毒副反应等情况。结果:TP方案组临床近期有效率为93%,PCB方案组临床近期有效率为53%,两组方案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意义;在毒副反应方面,TP方案组要高于PCB方案组(P<0.05)。结论:两组不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治疗Ⅰb2~Ⅱb期宫颈癌均有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良反应及副作用上,PCB方案较TP方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新辅助化疗 多西紫杉醇 顺铂 环磷酰胺 博莱霉素
下载PDF
p16^(INK4A)与HPV联合检测宫颈病变预后关系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司天斌 《甘肃医药》 2013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探讨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MSP的方法的p16甲基化测定和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的HPV分型测定实验。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癌中p16基因启动子甲基... 目的:探讨探讨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MSP的方法的p16甲基化测定和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的HPV分型测定实验。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癌中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101);p16甲基化在低分化的病理类型G3(8/15)与G1+G2(8/4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HR-HPV感染随着病变级别增加阳性率增高,与正常宫颈比较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PV16/58的感染占所有HR-HPV的50%。p16在三组不同HPV亚型的甲基化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①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发生在宫颈癌变的早期,随着宫颈癌变级别进展而增加,p16的异常甲基化有可能成为预测宫颈癌变级别进展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有助于辅助宫颈癌的早期诊断。②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联,甲基化更多发生在年龄小于40岁、病理低分化的宫颈鳞癌患者;p16基因甲基化的出现有可能促使宫颈癌恶性进展。③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HR-HPV的发生率较LR或无HPV感染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16甲基化的发生是独立于HPV感染的事件,它们在宫颈癌的致病过程中有可能是选择性的作用于不同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鳞癌 P16基因 DNA甲基化 CIN HPV
下载PDF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6
作者 崔静 崔博宙 +2 位作者 丁燕 王雨村 司天斌 《甘肃医药》 2021年第6期499-502,511,共5页
目的:利用Meta分析探讨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rs861539(C 241T)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 目的:利用Meta分析探讨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rs861539(C 241T)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9年10月,获得XRCC3 rs861539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风险关系的相关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章进行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比值比(odds ratios,ORs),并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检测及纳入研究发表偏倚的检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篇病例对照文献,累计病例1495例,对照组1625例。合并分析后,未发现XRCC3 rs861539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病有关联(C vs.T:OR=1.04,95%CI为0.81~1.34,P=0.706;CC vs.TT:OR=0.82,95%CI为0.46~1.48,P=0.514;CT vs.TT:OR=1.24,95%CI为0.83~1.86,P=0.301;CC+CT vs.TT:OR=0.91,95%CI为0.54~1.55,P=0.735;CC vs.CT+TT:OR=0.80,95%CI为0.60~1.06,P=0.118)。但在亚洲人群的亚组分析中,XRCC3 rs861539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RCC3 rs861539位点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XRCC3 rs861539多态性可能增加亚洲人群宫颈癌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XRCC3 多态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