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中血压变异性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振东 管生 +2 位作者 韩坤强 司明磊 王林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11期941-947,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2019-01—2020-02收治的单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开通前软脑膜侧支代偿等级、开...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2019-01—2020-02收治的单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开通前软脑膜侧支代偿等级、开通后血流等级(mTICI)、90 d临床预后(mRS)分组,定义变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V)=(标准差/平均值)×100(CV=(SD/mean)×100),计算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异系数,即CV_(SBP)、CV_(DBP)、CV_(PP)、CV_(MAP),比较不同组间血压变异性。结果不同预后组CVPP存在明显差异(P=0.003),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中粗略和校准优势比(ORs)的计算来评估基线变量和结果(3个月mRS)之间的相关性,发现CV_(PP)与不良的临床预后明显相关(未校准,OR=1.56,95%置信区间1.24~1.96,每增加1个单位,P′=0.0002;校准:OR=1.40,95%置信区间1.09~1.79,每增加1个单位,P=0.008)。结论机械取栓术(MT)中患者脉压的变异性(CV_(PP))与较差的临床结果独立相关,这些发现强调了密切监测血压的必要性,未来在机械取栓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南中不仅要考虑血压的阈值,还要考虑血压的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术 血压变异参数
下载PDF
中短期随访时未发生支架内狭窄的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长期随访结果
2
作者 李元智 张航 +5 位作者 马亚静 司明磊 付宇 郭新宾 王林玉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057-1063,共7页
目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中短期随访时无支架内狭窄(in-stent stenosis,ISS)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 目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中短期随访时无支架内狭窄(in-stent stenosis,ISS)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接受PE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首次DSA随访时未发生ISS并完成术后12个月以上长期随访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其相关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统计在术后12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ISS定义为随访时支架所在范围载瘤动脉较术后即刻管腔丢失>25%。结果本研究57例患者共61枚动脉瘤,置入68枚PED,41枚(67.21%)动脉瘤采用单独PED植入,20枚(32.79%)动脉瘤采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中位初次随访时间184.0(119.0,212.5)d,术后12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时,35枚(57.38%)动脉瘤采用DSA随访,22枚(36.07%)动脉瘤采用CTA随访,4枚(6.56%)动脉瘤采用磁共振3D-SPACE序列随访。中位术后长期随访时间538.0(407.5,678.0)d,ISS发生率为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ISS相关神经系统症状。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发生率低,短期随访时未发现ISS者,长期随访倾向于无ISS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内狭窄 长期随访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支架内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司明磊 魏森 +3 位作者 管生 王林玉 李振东 常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支架内狭窄(ISS)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的16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PED均在患...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支架内狭窄(ISS)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的16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PED均在患者全身麻醉后经股动脉入路植入载瘤动脉。收集患者首次DSA随访时间和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ISS组和非ISS组。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与ISS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61例患者共168处动脉瘤,植入179枚PED,88处(52.38%)动脉瘤采用单独PED植入,80处(47.62%)动脉瘤采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中位随访时间6(5,7)个月,共有31处(18.45%)动脉瘤出现ISS,其中16处(9.52%)为轻度(<50%),13处(7.74%)为中度(50%~75%),2处(1.19%)为重度(>75%)。ISS患者均无相关临床症状,其中1处(0.60%)动脉瘤进行了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单因素分析显示,支架直径、动脉瘤位置、甘油三酯、载瘤动脉远端直径和载瘤动脉近端直径与ISS发生相关。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支架直径(OR=0.332,95%CI 0.191~0.578,P<0.001)和甘油三酯水平(OR=1.641,95%CI 1.034~2.605,P=0.036)是I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并发症。支架直径较小和甘油三酯水平偏高是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内狭窄 支架直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