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腺癌中耐药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怀建国 蒋艳 +5 位作者 杨小苗 徐曼 朱燕燕 申成香 司有谊 汪谟庆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TopoⅡ、P-gp、MRP、LRP、TS等耐药基因在胃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期为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胃肠腺癌各25例病例为实验组,各病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病理图像分析、免疫组化S-P法并文献复习。结果:... 目的:探讨TopoⅡ、P-gp、MRP、LRP、TS等耐药基因在胃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期为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胃肠腺癌各25例病例为实验组,各病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病理图像分析、免疫组化S-P法并文献复习。结果:TopoⅡ在中分化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低分化腺癌组织。P-gp、MRP1、MRP3、TS、GST-π、β-TubulinⅢ在不同类型的胃癌和肠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MRP和β-TubulinⅢ在黏液腺癌中表达率较高,LRP在胃肠腺癌很少表达。结论:TopoⅡ是肿瘤药物靶点之一,阳性率与用相应化疗药效果正相关。联合检测P-gp、MRP1、MRP3、TS、GST-π、β-TubulinⅢ在胃肠腺癌中的表达对临床化疗药物选择有一定参考意义。本组所选择的基因在肠癌与在胃癌中的表达相似,两者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癌 结肠腺癌 TopoⅡ 耐药基因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胸腹水细胞沉渣石蜡切片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小苗 申成香 +1 位作者 司有谊 怀建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34-935,共2页
送检胸腹水标本通常处理方法是离心后涂片,95%乙醇固定染色后显微镜下阅片。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方法制出的切片镜下观察细胞不集中,且数量不多,如果发现可疑细胞,诊断医师则需冒很大风险去诊断该病。因此,我们把细胞沉渣石蜡切片... 送检胸腹水标本通常处理方法是离心后涂片,95%乙醇固定染色后显微镜下阅片。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方法制出的切片镜下观察细胞不集中,且数量不多,如果发现可疑细胞,诊断医师则需冒很大风险去诊断该病。因此,我们把细胞沉渣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胸腹水的制片中,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送检胸腹水离心后,将沉淀物再处理,然后常规脱水、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后,细胞明显增多且集中,大大提高阳性诊断率,也提高诊断医师的阅片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沉渣 胸腹水 石蜡切片 染色
下载PDF
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怀建国 蒋艳 +5 位作者 杨小苗 徐曼 申成香 司有谊 汪谟庆 李卫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07,共2页
患者女性,70岁,因行走不稳伴肢体麻木示年,加重5天入院。
关键词 颅内肿瘤 孤立性 纤维性 诊断 病例报道
下载PDF
20例乳腺黏液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4
作者 怀建国 朱燕燕 +4 位作者 蒋艳 司有谊 杨小苗 徐曼 申成香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504-507,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breast mucinous carcinoma,B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例BMC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单纯型BMC肿瘤细胞为较均匀的小圆细胞排列成团状,簇状,漂浮在黏液湖中,由纤维分...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breast mucinous carcinoma,B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例BMC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单纯型BMC肿瘤细胞为较均匀的小圆细胞排列成团状,簇状,漂浮在黏液湖中,由纤维分隔为小叶样,部分可呈小管样,乳头状,异型性不明显。混合型BMC除黏液癌成分外还伴有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成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单纯型BMC的ER、PR大多阳性,HER-2少部分阳性。混合型BMC免疫表型不一。结论 BMC是以产生丰富的细胞内或/和细胞外黏液为特征的一类乳腺癌,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可以帮助治疗的选择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黏液癌 诊断 免疫组化 预后
下载PDF
乳腺分泌脂质性癌临床病理分析
5
作者 怀建国 司有谊 +3 位作者 蒋艳 杨小苗 汪谟庆 芮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脂质性癌(breast lipid-secreting carcinoma)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特殊染色PAS、AB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ER、PR、Ki-67、c-erbB-2、p53等。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4、54、50岁,均可触及乳...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脂质性癌(breast lipid-secreting carcinoma)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特殊染色PAS、AB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ER、PR、Ki-67、c-erbB-2、p53等。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4、54、50岁,均可触及乳腺肿块,肿瘤境界欠清楚,镜下肿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肿瘤主要由空泡状细胞即组织细胞样细胞和其它少量皮脂腺样细胞、大汗腺样细胞组成。AB、PAS染色阴性。免疫组化(SP法)瘤细胞示:ER、PR阴性、c-erbB-2、Ki-67、p53不同程度阳性。3例均术中快速切片诊断癌后,行乳腺改良根治手术。结论乳腺分泌脂质性癌是一种相对少见,恶性度较高,预后较差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检查及特殊染色。免疫标记可帮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泌脂质性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CD34、CD10、Ki-67、细胞周期蛋白D1联合应用在乳腺良性叶状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蒋艳 徐曼 +3 位作者 汪向明 司有谊 李佳嘉 怀建国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1515-1518,I0001,共5页
目的观察乳腺良性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的镜下形态学特点与免疫表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CD34、CD10、Ki-6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联合应用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筛选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2018年乳腺良性叶状肿瘤62例,纤维腺... 目的观察乳腺良性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的镜下形态学特点与免疫表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CD34、CD10、Ki-6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联合应用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筛选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2018年乳腺良性叶状肿瘤62例,纤维腺瘤73例,观察HE组织学特征,并用免疫组化检测CD34、CD10、Ki-67、CyclinD-1在肿瘤间质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良性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中CD34的高表达(++及以上)阳性率分别为93.5%,90.4%(P>0.05);CD10的高表达(++及以上)阳性率分别为72.6%,45.2%(P<0.05);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4%,6.8%(P<0.05);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4%,47.9%(P<0.05);结论良性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免疫表型存在差异,CD34、CD10、Ki-67、CyclinD-1的联合应用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及病人的预后评估具有较大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诊断 抗原 CD34 病理诊断 乳腺叶状肿瘤 纤维腺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数字切片在病理远程会诊中应用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申成香 杨小苗 +1 位作者 司有谊 怀建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35-937,共3页
美国Weinstein等在1987年率先提出远程病理会诊理念,为提高诊断效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疗资源指出了新途径。随着数字切片扫描系统的诞生及网络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新型诊疗技术逐渐步入临床实践之中。其中,将病理切片经计算机... 美国Weinstein等在1987年率先提出远程病理会诊理念,为提高诊断效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疗资源指出了新途径。随着数字切片扫描系统的诞生及网络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新型诊疗技术逐渐步入临床实践之中。其中,将病理切片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转化成可存储全切片数字化图像(whole slide image,WSI),(亦称为数字切片或虚拟切片)并进行传输起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切片 病理诊断 远程会诊
下载PDF
胃及十二指肠霉菌感染内镜及临床病理分析(附73例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怀建国 司有谊 +1 位作者 汪谟庆 芮景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探讨胃及十二指肠霉菌感染的内镜及病理特征及部分病例漏诊原因分析。方法:对73例胃及十二指肠霉菌感染内镜表现进行分析及病理常规HE染色,其中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P法)。结果:男性(68/73),女性(5/73),30~50岁... 目的:探讨胃及十二指肠霉菌感染的内镜及病理特征及部分病例漏诊原因分析。方法:对73例胃及十二指肠霉菌感染内镜表现进行分析及病理常规HE染色,其中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P法)。结果:男性(68/73),女性(5/73),30~50岁居多。霉菌性溃疡内镜主要表现为巨大溃疡,特点为一大、二深、三不整,直径多在3cm以上。少部分表现为不规则增生、片状坏死、糜烂及颗粒状。病理组织学表现主要为溃疡底部坏死组织及周围粘膜中见有数量不等的霉菌孢子或(和)菌丝。结论:胃及十二指肠霉菌感染内镜主要表现为巨大不整溃疡,临床上及内镜检查易漏诊。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霉菌感染 内镜 病理学
下载PDF
免疫组化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怀建国 蒋艳 +4 位作者 杨小苗 司有谊 徐曼 朱燕燕 申成香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7期433-435,共3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多发生于女性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但近年年轻男性患者也有增加趋势。该肿瘤生长缓慢,可在甲状腺内局限生长数年,病灶可经腺...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多发生于女性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但近年年轻男性患者也有增加趋势。该肿瘤生长缓慢,可在甲状腺内局限生长数年,病灶可经腺内淋巴管自原发部位扩散至腺体的其他部位和局部淋巴结,也可局限数年,故易忽视其性质。它常侵犯淋巴管,沿淋巴道转移至颈部区域淋巴结,侵袭性和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乳头状增生 CK19 glectin-3 CD56 CYCLIND1
下载PDF
胆道电灼伤自我修复过程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3
10
作者 司有 吴鹏飞 +2 位作者 方圆 司有谊 孙礼侠 《肝胆外科杂志》 2011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目的调查一定强度一定时间一定部位的电凝后,胆管组织自我修复的病理过程,为术中即时修复胆管电灼伤提供理论和动物实验中的依据。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电灼后1周组、2周组、4周组、8周组和假手术组。高频手术器20 ... 目的调查一定强度一定时间一定部位的电凝后,胆管组织自我修复的病理过程,为术中即时修复胆管电灼伤提供理论和动物实验中的依据。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电灼后1周组、2周组、4周组、8周组和假手术组。高频手术器20 W功率电凝1 s,取各时间点胆管做HE染色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第1周内为修复过程的炎症期,第1周至第4周内为修复过程的组织形成期,第4周内至第8周为修复过程的组织塑性期。除假手术组外各组距电灼点2.5 mm、5 mm、7.5 mm处均有病理改变。结论肝外胆管电灼伤实际损伤范围远大于肉眼所见。肝外胆管电灼伤自我修复进程远慢于普通手术切口愈合进程。胆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对胆管电灼伤的自我修复起到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损伤 电凝 胆管 组织病理
下载PDF
P504S、P63、CK5/6、34βE12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艳 司有谊 +2 位作者 杨小苗 汪谟庆 怀建国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期55-55,165,共2页
目的研究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P63基因、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34βE12)联合标记在不同性质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中的表达特点,探讨它们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年... 目的研究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P63基因、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34βE12)联合标记在不同性质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中的表达特点,探讨它们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50例,其中前列腺癌30例,前列腺增生性病变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标本的P504S、P63、CK5/6、34βE12表达。结果 P504S在前列腺癌中呈阳性,前列腺增生性病变中呈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63、CK5/6、34βE12在前列腺癌中基底细胞表达缺失,在前列腺增生性病变中基底细胞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04S、P63、CK5/6、34βE12的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穿刺标本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 P63 CK5 6 34ΒE12
原文传递
腹膜后多发性巨型脂肪瘤伴部分肉瘤变临床病理观察
12
作者 怀建国 蒋艳 +2 位作者 杨小苗 司有谊 汪谟庆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1期155-156,共2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多发性巨型脂肪瘤伴部分肉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复习1例腹膜后多发性巨型脂肪瘤伴部分肉瘤变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结果患者为男性,年龄67岁。腹部可及约20 cm×15 cm大小的包... 目的探讨腹膜后多发性巨型脂肪瘤伴部分肉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复习1例腹膜后多发性巨型脂肪瘤伴部分肉瘤变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结果患者为男性,年龄67岁。腹部可及约20 cm×15 cm大小的包块。眼观:灰黄色组织一堆:20 cm×16 cm×3 cm及灰白灰红色结节一枚,大小25 cm×16 cm×5 cm肿块,另有灰白结节2枚,直径分别为6.5 cm及11.5 cm,部分表面有包膜,切面灰黄色,质软,实性。大部分切面灰黄色,质地软,局灶区域灰白灰红,质地稍硬。镜检:肿瘤细胞大部分为成熟的脂肪组织组成。过渡区脂肪细胞核深染,不透亮。恶性区细胞呈梭形排列,漩涡状,栅栏状,局灶可见少量粘液样基质,部分可见少量出血及坏死。可见脂母细胞和瘤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S-100(+/-)、CD68、CD117、AE1/AE3、EMA、Desmin均为阴性。结论发生在机体深部的巨大脂肪瘤容易恶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瘤 肉瘤变 诊断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