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在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周阳 司毅龙 张言凯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655-656,共2页
目的探讨多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MTF-rTMS)联合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在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进行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MTF-rTMS干预,比较两组的步态情... 目的探讨多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MTF-rTMS)联合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在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进行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MTF-rTMS干预,比较两组的步态情况、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步频、步速高于对照组,步幅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TF-rTMS联合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在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步态情况、神经受损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多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 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司毅龙 曹亚中 周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2期2197-2199,共3页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9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9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下肢总分均较前提高(P<0.05),观察组下肢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欧洲卒中量表(E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量组ESS评分均提高,NIHS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ES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康复治疗 肌电生物反馈
下载PDF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司毅龙 曹亚中 周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0期1808-1810,共3页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综合组...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综合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应用Brunnstrom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应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MBI评分、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综合组MBI评分、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综合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综合康复治疗 高压氧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毫针滞动针疗法在气滞血瘀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4
作者 曹亚中 司毅龙 王小沙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5期323-324,共2页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多发于20~40岁人群,常见于冬春、秋冬季交替时,是由脑干面神经核及周围神经损害而产生的面肌瘫痪,主要症状是一侧面部上下部位表情肌瘫痪[1]。目前,临床常用针灸治疗该病,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影响其外观和咀嚼...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多发于20~40岁人群,常见于冬春、秋冬季交替时,是由脑干面神经核及周围神经损害而产生的面肌瘫痪,主要症状是一侧面部上下部位表情肌瘫痪[1]。目前,临床常用针灸治疗该病,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影响其外观和咀嚼功能。滞动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研究显示该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快速松懈粘连组织。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气滞血瘀型周围性面瘫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针滞动针 气滞血瘀型 周围性面瘫
下载PDF
轻度咀嚼法治疗脑卒中后流涎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尤爱民 马振与 +1 位作者 曹亚中 司毅龙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7-148,共2页
流涎是脑卒中后常见临床问题之一.据报道85%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流涎症状[1],可反复刺激面部皮肤,引起营养不良、感染和感染性传播等问题,使患者产生沮丧、抑郁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也有一定负面影响[2].临床针对脑卒中后流涎症的常... 流涎是脑卒中后常见临床问题之一.据报道85%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流涎症状[1],可反复刺激面部皮肤,引起营养不良、感染和感染性传播等问题,使患者产生沮丧、抑郁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也有一定负面影响[2].临床针对脑卒中后流涎症的常用治疗手段主要包括A型肉毒毒素注射、口腔定位疗法、低频电刺激、行为模式矫正及外科手术等[3],但疗效均有待提高.本研究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轻度咀嚼法治疗脑卒中后流涎患者,发现该疗法对轻、中、重度流涎患者均具有不错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