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氧化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司肖曼 李富慧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5期621-622,共2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氧化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氧化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均持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抗氧化能力、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vs.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明显增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氧化能力,防止脂质过度氧化,改善患者的脑组织损伤,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依达拉奉 抗氧化能力 神经功能
下载PDF
12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司肖曼 李富慧 《广州医药》 2023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分析12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1年7月我科收治的12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所有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结果。结果120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单眼发病105例(87.50%)、双眼发... 目的分析12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1年7月我科收治的12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所有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结果。结果120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单眼发病105例(87.50%)、双眼发病15例(12.50%),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睑下垂、眼球外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复视,入选患者中年龄构成占比最大的为41~60岁(49例,40.83%);在12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明确诊断103例(85.83%)、病因诊断未明确17例(14.17%),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23例(19.17%)、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97例(80.83%)。病因占比最多的分别是糖尿病18例(15.00%)、动脉瘤16例(13.33%)、脑梗死15例(12.50%);持续治疗3个月后,痊愈者88例(73.33%)、有效者21例(17.50%),无效者11例(9.17%)。结论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以糖尿病、动脉瘤、脑梗死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的上睑下垂、眼球外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复视,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痊愈或好转,在临床中需结合多种诊断技术及原发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病因 诊断 临床表现 糖尿病
下载PDF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S100B、MBP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司肖曼 李小梅 +3 位作者 程坤 宋秀珍 刘红 王玉芬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S100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PCI的相关性;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上述血清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 目的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S100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PCI的相关性;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上述血清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0例,PCI 6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NPCI)30例,借助SAS统计分析软件随机将PCI分为2组,每组30人,对照组给于基础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口服,每晚1次;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点滴,每日2次);观察组给于基础药物治疗加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溶解后使用,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14 d。比较PCI组与NPCI组在治疗前血清MMP-9、S100B、MBP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血清MMP-9、S100B、MBP的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PCI组血清MMP-9、S100B、MBP的水平显著高于NPCI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S100B、MBP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3者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变化不显著;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进展与血清MMP-9、S100B、MBP的水平变化有关;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可调节血清MMP-9、S100B、MBP的水平达到防止脑梗死进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进展性脑梗死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S100蛋白(S100B) 髓鞘碱性蛋白(MBP)
原文传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司肖曼 王振焕 +2 位作者 张相峰 杨金金 曹羽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第14期33-34,共2页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迟发性脑病(DEACM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107例ACMP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DEACMP发生情况将其分为DEACMP组(n=33)和对照组(n=74),比较两组...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迟发性脑病(DEACM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107例ACMP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DEACMP发生情况将其分为DEACMP组(n=33)和对照组(n=74),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EACMP组年龄、性别、昏迷例数、昏迷时间、高血压、CRP、D dimer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昏迷时间、D dimer为影响DEACM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昏迷时间长、早期D dimer升高的ACMP患者发生DEACMP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