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低温治疗及选择时机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司金春 崔月 杨琰琦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及选择时机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的脑保护作用。【方法]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A组)、常温组(6只,B组)和亚低温治疗组(24只,c组),C组随机分为C1、c2、c3和c4组四个亚组,每组6只。A组仅...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及选择时机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的脑保护作用。【方法]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A组)、常温组(6只,B组)和亚低温治疗组(24只,c组),C组随机分为C1、c2、c3和c4组四个亚组,每组6只。A组仅进行麻醉、气管切开及血管穿刺操作,不进行心肺复苏;B组不行低温治疗;C1-4组分别于心脏骤停后2、4、6、8min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统计各组复苏成功率;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质及海马组织Nrf2及HO-1蛋白表达;按Elliott法计算脑组织百分水含量。【结果】C组皮质、海马组织NH2及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C1、C2、C3和C4四个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脑组织含水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C2、C3和C4四个亚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干预对心肺复苏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NH2-ARE信号通路,上调Nrf2及其下游基因H0-1表达实现的,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应早期进行亚低温治疗以减轻脑损伤,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窒息 心肺复苏术 心脏停搏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我国民众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知信行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司金春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第22期160-162,共3页
目的深入了解我国民众心肺复苏术(CPR)技能的知信行现状,并给出相应对策。方法设定自行问卷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国内大中小城市及不同地域的农村人口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城市调查结... 目的深入了解我国民众心肺复苏术(CPR)技能的知信行现状,并给出相应对策。方法设定自行问卷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国内大中小城市及不同地域的农村人口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城市调查结果总体明显好于农村(P<0.05),但不管城市或是农村居民对CPR的知晓情况均不理想,所以我国民众对CPR技能的知信行总体水平较差。但经调查统计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均具有较高的学习CPR的意愿(城市居民97.9%;农村居民95%)。结论我国普及初级CPR势在必行,而普及的前提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此前提下依照课题组设计的严密实施方案逐步达到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心肺复苏术 CPR现状 对策研究
下载PDF
“试点性操作模式”普及初级心肺复苏术的可行性研究
3
作者 司金春 许志杰 +5 位作者 郭义威 杨琰琦 肖志强 陈新广 林亚南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1167-1169,共3页
目的探讨"试点性操作模式"普及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的可行性。方法 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6月15日在商丘市和荥阳市进行初级CPR宣教,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在商丘市和荥阳市分别选定6个研究试点,每个试点征集20位志愿者... 目的探讨"试点性操作模式"普及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的可行性。方法 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6月15日在商丘市和荥阳市进行初级CPR宣教,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在商丘市和荥阳市分别选定6个研究试点,每个试点征集20位志愿者进行初级CPR培训,分别考核培训前后初级CPR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合格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培训后两地各试点理论和实践考核结果均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点性操作模式"普及初级CPR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心肺复苏术 试点性操作模式 可行性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预测脑损伤程度临床分析
4
作者 司金春 肖志强 +4 位作者 李志彬 许志杰 郭保强 杨琰琦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第3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对预测脑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将接受心肺复苏的75例患者分为轻度脑损伤组、中度脑损伤组和重度脑损伤组,各2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自主循环恢复后各个时间血清脑钠肽...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对预测脑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将接受心肺复苏的75例患者分为轻度脑损伤组、中度脑损伤组和重度脑损伤组,各2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自主循环恢复后各个时间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脑损伤组自主循环恢复后2 h、4 h、8 h、12 h、48 h血清脑钠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组伴随脑损伤程度越重,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可有效预测患者脑损伤程度,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则表明脑损伤程度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血清脑钠肽水平 预测 脑损伤
下载PDF
IL-37对脂多糖诱导AR42J细胞炎症反应及p38MAPK/NF-κB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韩永艳 司金春 +3 位作者 杨林 赵国尧 刘慧丽 陈培莉 《广东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920-923,共4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37(IL-37)对脂多糖(LPS)诱导AR42J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R42J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组(细胞不进行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转染pcDNA3.1质粒)与IL-37过表达组(转染pcDNA3.1-IL-37重组载体)...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37(IL-37)对脂多糖(LPS)诱导AR42J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R42J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组(细胞不进行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转染pcDNA3.1质粒)与IL-37过表达组(转染pcDNA3.1-IL-37重组载体),转染后在培养液中添加10μg/mL LPS,诱导AR42J细胞炎症反应。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β水平;酶动力学法检测淀粉酶分泌率;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p-p38MAPK、p38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L-37过表达组AR42J细胞中IL-37蛋白表达量升高,AR42J细胞增殖率升高,TNF-α、IL-6、IL-1β水平降低,细胞淀粉酶分泌率降低,AR42J细胞核NF-κB蛋白表达降低,细胞质NF-κB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IL-37能够抑制LPS诱导AR42J细胞炎症反应,上调细胞增殖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NF-κB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外分泌细胞 白细胞介素-37 脂多糖 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核因子
下载PDF
PDCA循环在阑尾炎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柴西英 司金春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5期28-29,共2页
目的找出一种更有效的普外科常见病护理方案。方法选取近两年来我院就诊的阑尾炎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实验组给予PDCA临床路径护理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别对两组满意率、转化率(解释如正文)、感染率及... 目的找出一种更有效的普外科常见病护理方案。方法选取近两年来我院就诊的阑尾炎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实验组给予PDCA临床路径护理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别对两组满意率、转化率(解释如正文)、感染率及粘连概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考察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卡方值见文中表格)。结论 PDCA循环临床护理途径是一种较先进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我普外科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我们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 护理途径 阑尾炎 临床护理
下载PDF
预防性护理措施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柴西英 司金春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7期22-23,共2页
目的寻求有效降低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12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在保证两组年龄、肥胖、糖尿病情况等常见致病因素无差异(P〉0.05)的前提下,对实验组应用预防性护理法... 目的寻求有效降低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12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在保证两组年龄、肥胖、糖尿病情况等常见致病因素无差异(P〉0.05)的前提下,对实验组应用预防性护理法进行护理,对对照组采取普通护理法进行护理。将记录的两组切口感染率相关数据输入SPSS19.0程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切口感染率1.7%明显低于对照组8.3%(χ~2=4.001,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措施较普通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普外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是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护理措施 腹部手术 切口感染 预防研究
下载PDF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兴趣的方法 被引量:6
8
作者 运辉 司金春 《医学信息》 2010年第20期3737-3738,共2页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复杂,概念繁多,学生常常缺乏兴趣。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兴趣 学习方法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胶质瘤大鼠的干预效果
9
作者 司金春 郭杨 +4 位作者 王雪莉 张喆 申汉威 陈航 陈玉升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4520-4523,共4页
目的 分析银杏叶提取物基于Wnt/β-连环蛋白(catenin)信号通路对胶质瘤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SD大鼠60只,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50只大鼠模型,将40只建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低、高剂量组、药物对照组各10只。观察大鼠病理组织、瘤... 目的 分析银杏叶提取物基于Wnt/β-连环蛋白(catenin)信号通路对胶质瘤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SD大鼠60只,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50只大鼠模型,将40只建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低、高剂量组、药物对照组各10只。观察大鼠病理组织、瘤体体积、抑瘤率、免疫功能指标、炎症因子、Wnt、β-catenin mRNA表达量、Wnt/β-catenin通路。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组、药物对照组瘤体体积明显缩小(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药物对照组抑瘤率明显升高,且高剂量组瘤体体积明显低于药物对照组,抑瘤率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低、高剂量组、药物对照组CD4^(+)/CD25^(+)、Wnt、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Wnt、β-catenin明显升高,CD8^(+)、TNF-α、IL-2、IL-6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组、药物对照组CD4^(+)/CD25^(+)、Wnt、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Wnt、β-catenin明显降低,CD8^(+)、TNF-α、IL-2、IL-6明显升高,且高剂量组CD4^(+)/CD25^(+)、Wnt、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Wnt、β-catenin明显低于药物对照组,CD8^(+)、TNF-α、IL-2、IL-6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降低胶质瘤大鼠瘤体体积,改善大鼠免疫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银杏叶提取物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颞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脑疝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7
10
作者 司金春 肖志强 +1 位作者 许志杰 申明峰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颞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合并脑疝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合并脑疝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0例行颞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照组20... 目的探讨颞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合并脑疝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合并脑疝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0例行颞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照组200例行常规额颞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脑疝回纳率、临床治疗有效率、术后24hGCS评分、瞳孔恢复时间与高级中枢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ESSS),分析两种术式治疗28d后的近期疗效和半年后的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脑疝回纳率、临床治疗有效率、术后24hGCS评分略高于对照组,瞳孔恢复时间与MESSS评分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半年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颞部小骨窗开颅可考虑作为合并脑疝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外科学 基底神经节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并发症 脑疝/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心肺复苏脑组织损伤变化规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司金春 许志杰 +6 位作者 陈卫东 肖志强 运辉 杨琰琪 郭保强 余洁 白二丽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5期586-589,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在心脏骤停后不同时间实施心肺复苏(CPR)脑组织的损伤程度,为临床CPR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24只)。对照组不予窒息和心肺复苏;实验组按复苏时间分为甲、乙、丙、丁四个亚... 目的观察大鼠在心脏骤停后不同时间实施心肺复苏(CPR)脑组织的损伤程度,为临床CPR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24只)。对照组不予窒息和心肺复苏;实验组按复苏时间分为甲、乙、丙、丁四个亚组(每组6只),均以2%KCl快速静脉注射诱发心脏骤停,并分别于呼吸停止后2、4、6、8 min实施CPR。6 h后处死全部大鼠,取脑组织做切片,显微镜下观察海马区神经元的变化并统计存活神经元数目。应用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及转录因子核因子E2(NFE2)相关因子2(Nrf2)核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干湿重法计算脑组织水含量。结果复苏后,实验组均见海马区神经元有明显的损伤,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其中丙组(22.33±5.92)个、丁组(20.00±5.53)个与对照组(47.44±5.76)个,甲组(28.00±5.01)个、乙组(29.03±5.03)个比较,存活神经元数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Nrf2核蛋白、HO-1蛋白均呈低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甲乙丙丁各组Nrf2核蛋白、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有升高,其中丁组又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增加(P均<0.05),其中丙、丁组较甲、乙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均<0.05),而甲、乙组之间及丙、丁组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在心脏骤停后,及时有效的CPR能改善脑缺血,从而减轻脑水肿,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脑缺血损伤 血红素氧合酶1 转录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原文传递
纳米硒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司金春 路颜羽 +1 位作者 陈润都 肖志强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85,95,共2页
目的研究纳米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将120只雄性SD大鼠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纳米硒低、中、高剂量组。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目的研究纳米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将120只雄性SD大鼠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纳米硒低、中、高剂量组。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试验测定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心脏采血检测血清中SOD、MDA和NO含量变化;TUNEL法检测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纳米硒治疗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显著改善,脑梗塞体积和脑水肿程度显著降低,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MDA和NO含量显著降低,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结论纳米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纳米硒能有效改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程度及抑制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3
13
作者 代全德 司金春 +2 位作者 徐忠海 张建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80例健康对照者及1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3 d、7 d及14 d时血清TNF-α、IL-1β、IL-6、IL-8、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含量...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80例健康对照者及1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3 d、7 d及14 d时血清TNF-α、IL-1β、IL-6、IL-8、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含量,并分别将以上指标与急性脑出血出血量大小、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ROC曲线分析其对急性脑出血恶化的临床预测意义。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期内血清TNF-α、IL-1β、IL-6、IL-8、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总抗氧化能力含量则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TNF-α、IL-1β、IL-6、IL-8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血清浓度与患者脑出血量大小、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性相关,总抗氧化能力呈显著负相关;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血清浓度对急性脑出血恶化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结论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患者病情控制、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氧化性应激 血清炎症因子 动态监测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被引量:18
14
作者 肖喜 司金春 +2 位作者 陈淑霞 谷月丽 朱立梅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33-36,共4页
目的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08至2012年收治的127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非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5... 目的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08至2012年收治的127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非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和感染部位,并对AML组进行危险因素分层比较。结果 AML患者感染率为71.65%,显著高于对照组(3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52,P<0.05);AML患者和对照组最易出现感染的部位均为呼吸系统,分别占38.46%和47.17%,其次为口腔和肠道,均占13%以上;两组患者呼吸系统、口腔以及肛周发生感染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部位发生感染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91例感染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阶段、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住院时间、是否进行侵入治疗、有无肛周疾病、使用激素治疗及是否进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与疾病发病密切相关(P均<0.05),均是该类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ML患者是院内感染高发人群,对感染高危人群应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护理,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老年 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血清降钙素原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志彬 司金春 +1 位作者 丁战伟 黄继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PCT含量与APACHEⅡ评分,并...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PCT含量与APACHEⅡ评分,并对观察组的复苏液体量、PCT及APACHEⅡ等的相关性,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前后的PCT和APACHE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CT:t=26.541、21.538,P<0.05;APACHEⅡ:t=25.114、6.959,P<0.05),且观察组复苏后的PCT和APACHEⅡ与复苏前相比,显著下降(PCT:t=12.959,P<0.05;APACHEⅡ:t=11.633,P<0.05);复苏前后PCT与APACHEⅡ均呈显著正相关(复苏前:r=0.804,P=0.011;复苏后:r=0.681,P=0.031),而复苏液体量与PCT呈显著负相关(r=-0.631,P<0.05),而与APACHEⅡ无相关性(r=0.157,P>0.05)。结论 PCT的变化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有关,对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血清PCT含量进行监测,有利于对其病情及预后进行准确地评估,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评估价值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志彬 司金春 +2 位作者 丁战伟 李涛 黄继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2期53-55,共3页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研究Hp感染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90例来本院就诊的胃癌患者,根据感染Hp与否分为感染组(57例)和非感染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3年内生存情况,采...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研究Hp感染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90例来本院就诊的胃癌患者,根据感染Hp与否分为感染组(57例)和非感染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3年内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5.75±4.25)个月高于未感染组的(14.32±3.96)个月(t=12.601,P<0.05)。不同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深度、远处转移以及根治性切除方面Hp感染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间接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但并非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 生存期 感染 局部浸润 预后
原文传递
神经内科患者感染情况及其与病房环境细菌分布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代全德 司金春 +2 位作者 徐忠海 张建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6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及其与病房环境的细菌分布情况的相关性,为神经内科医院获得性感染预防及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并发院内感染的患者共100例,分析并发感染的病原...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及其与病房环境的细菌分布情况的相关性,为神经内科医院获得性感染预防及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并发院内感染的患者共100例,分析并发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其所居住病房环境主要细菌分布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神经内科患者主要为呼吸道感染者,共42例(42.0%),其次为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与黏膜和颅内等部位感染;神经内科病房环境监测结果发现病原菌共1 500株,主要由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构成(分别占65.87%和16.13%),主要为藤黄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黑色枯草芽孢杆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及格兰阴性球菌占少部分。神经内科感染者的主要病原体为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59.41%和28.71%),其中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较多见。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病原菌情况与病房环境细菌相对一致,故洁净的病房环境对于预防及控制医院获得性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感染 病房环境 细菌
原文传递
社区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模式下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18
作者 柴西英 司金春 +1 位作者 李涛 李清霞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11期1308-1312,共5页
目的 探讨社区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模式下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知识、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目的 探讨社区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模式下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知识、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出院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社区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与患者签订家庭责任医生服务协议,提供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胰岛素治疗知识、胰岛素注射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治疗知识及胰岛素注射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两组均低于干预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两组空腹血糖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6.943,P〈0.001).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6.243, P〈0.001).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模式下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掌握胰岛素治疗知识,提高其胰岛素注射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利于血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自我管理 家庭责任医生 签约模式
原文传递
急性白血病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肖喜 司金春 +2 位作者 陈淑霞 谷月丽 朱立梅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7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以及对其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合并结核感染患者69例,对临床确诊检查过程进行总结,并对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效...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以及对其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合并结核感染患者69例,对临床确诊检查过程进行总结,并对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分析整个治疗过程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可能的影响预后因素。结果经过对69例患者临床表现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急性白血病合并结核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高热、不规则发热、咳嗽、咳痰、腹胀、腹痛、血便以及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对患者进行抗结核2HREZ/4RH治疗并辅以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干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既往有真菌感染病史、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影响治疗效果的潜在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白血病易合并结核感染,极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以及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在临床中要警惕结核感染的发生,注意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测诊断,消除潜在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结核 疾病特征 诊断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急性期和慢性期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0和S-100B蛋白含量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代全德 司金春 +2 位作者 徐忠海 张建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者在急性期与慢性期脑脊液和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S-100B蛋白含量与健康人的差异,以探讨IFN-γ、IL-10和S-100B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于本...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者在急性期与慢性期脑脊液和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S-100B蛋白含量与健康人的差异,以探讨IFN-γ、IL-10和S-100B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观察1组)和化脓性(观察2组)脑膜脑炎患者,分别为92例和68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记录观察1组和观察2组急性期(A期)、慢性期(C期)脑脊液(CSF)和血清中IFN-γ、IL-10、S-100B蛋白的含量,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A期CSF和血清中IFN-γ、IL-10和S-100B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C期患者及对照组;观察1组A期CSF和血清中干扰素γ含量高于观察2组A期,而IL-10、S-100B蛋白含量低于观察2组A期;观察1组、观察2组A期CSF S-100B蛋白含量高于血清,而CSF IFN-γ、IL-10含量低于血清;以上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期CSF和血清中IFN-γ/IL-10相比较,观察1组>对照组>观察2组,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FN-γ、IL-10和S-100B蛋白在发生CNSI的患者CSF和血清中含量会有显著变化,对CNSI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对于病毒性脑膜脑炎和化脓性脑膜脑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白细胞介素-10 Γ-干扰素 S-100B蛋白 脑膜脑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