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对农用地膜表面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吉德昌 吴传发 +2 位作者 李诗彤 汪景宽 丁凡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目的】农用地膜表面是塑料降解菌筛选、动植物病原菌定殖及抗生素抗性基因富集的潜在热点区域,但地膜表面招募微生物的群落基本特征仍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地膜表面微生物定殖过程的理解。【方法】本研究基于地膜覆盖和施氮... 【目的】农用地膜表面是塑料降解菌筛选、动植物病原菌定殖及抗生素抗性基因富集的潜在热点区域,但地膜表面招募微生物的群落基本特征仍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地膜表面微生物定殖过程的理解。【方法】本研究基于地膜覆盖和施氮长期定位试验,2021年秋季采集覆膜当季的地膜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地膜表面的细菌与真菌群落特征。【结果】地膜表面细菌以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而真菌以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为主。地膜及土壤表面均产生肉眼可见的绿色絮状微生物菌落,这说明了覆膜对地表微气候的改善有利于地衣系统的发育。施氮间接提高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但不改变β多样性。同时,与对照相比,施氮增加了地膜表面细菌中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约160%,并分别提高了真菌中银耳纲(Tremellomycetes)和囊担菌纲(Eurotiomycetes)的相对丰度4.8倍和3.9倍。此外,地膜表面的细菌群落比真菌群落对施氮的响应更敏感。【结论】地膜表面是微生物的一个独特生境,施氮可间接影响地膜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微生物定殖 扩增子分析 地衣 施氮
下载PDF
春风化雨 德润书教——试论沈子善先生对现代书法教育的贡献 被引量:1
2
作者 吉德昌 《书法教育》 2019年第1期49-55,114,共8页
沈子善(一八九九—一九六九),原名沈国宝,字子善,后自号六峰阁主,又名沈六峰。祖籍江苏六合,出生于书香门第。世居南京。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四年文科学制。因受教育救国论的影响,于次年转入东南大... 沈子善(一八九九—一九六九),原名沈国宝,字子善,后自号六峰阁主,又名沈六峰。祖籍江苏六合,出生于书香门第。世居南京。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四年文科学制。因受教育救国论的影响,于次年转入东南大学教育科,立志于教育事业。毕业后任南京第四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师。后来又在江苏省教育厅任职,并相继在中央政治学校、河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子善 南京师范学院 书法课程 书法教育家
下载PDF
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微生物丰度、活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铭轩 吉德昌 +8 位作者 王政宇 徐英德 贾照杰 李诗彤 常艺 冯良山 张哲 冯晨 丁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58-1767,共10页
为明确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情况,推动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本研究基于2018年在辽宁阜新和海城建立的地膜覆盖玉米定位试验(试验设计相同,包含透明、黑色生物降解地膜和透明、黑色塑料地膜覆盖,以及不覆膜处理)... 为明确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情况,推动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本研究基于2018年在辽宁阜新和海城建立的地膜覆盖玉米定位试验(试验设计相同,包含透明、黑色生物降解地膜和透明、黑色塑料地膜覆盖,以及不覆膜处理),测定了2019年春季土壤呼吸速率和春秋两季的土壤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N-乙酰葡萄胺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结果表明:地膜短期覆盖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PLFA含量无显著影响。对于两个试验地点,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土壤呼吸速率均高于塑料地膜,说明生物降解地膜有提高微生物活性的潜力。研究表明,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在短期内没有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负面影响,但不同类型地膜对土壤的长期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监测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土壤呼吸 土壤酶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长期施磷对玉米和土壤C∶N∶P及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
4
作者 贾照杰 吉德昌 +4 位作者 陈飞 武立萍 李铭轩 于占波 丁凡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0-18,共9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不同量磷肥对农田土壤和作物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微生物活性及土壤碳库数量和稳定性的影响,为农田养分调控和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28 a)地膜覆盖与施肥定位试验...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不同量磷肥对农田土壤和作物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微生物活性及土壤碳库数量和稳定性的影响,为农田养分调控和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28 a)地膜覆盖与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设置3个施磷处理:不施磷肥(P 0)、67.5 kg P_(2)O_(5)/(hm^(2)·a)(P_(1))、135 kg P_(2)O_(5)/(hm^(2)·a)(P_(2))。2015年秋季收获期采集0~20 cm土壤和玉米植株不同器官(根茬、茎秆、叶片、籽粒),测定土壤和作物C、N、P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颗粒有机碳与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结果】与不施磷肥相比,长期施用磷肥增加土壤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含量及土壤pH,降低土壤C/P和N/P,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C/N无影响。施用磷肥增加了玉米器官磷含量,从而降低了N/P,但对玉米器官的C、N含量无影响。施用磷肥抑制了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活性),而对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呼吸熵、微生物熵无显著影响。施用磷肥对土壤颗粒有机碳与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无影响。【结论】长期施用磷肥因增加土壤和作物P含量而降低N/P和C/P,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但是对土壤有机碳库数量及稳定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 C∶N∶P 土壤呼吸速率 物理分组
下载PDF
土壤圈与岩石圈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军吗?
5
作者 吉德昌 丁凡 汪景宽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2-866,共5页
岩石圈和土壤圈是陆地上两个最大的碳库,正确评价两者的固碳作用对制定和推动国家碳中和战略至关重要。通过讨论两者碳库的数量及时间尺度、人工固碳措施效果、认识局限,深入剖析了两者碳中和的局限与不足。如果我国实施所有的碳汇目标... 岩石圈和土壤圈是陆地上两个最大的碳库,正确评价两者的固碳作用对制定和推动国家碳中和战略至关重要。通过讨论两者碳库的数量及时间尺度、人工固碳措施效果、认识局限,深入剖析了两者碳中和的局限与不足。如果我国实施所有的碳汇目标导向型管理措施(包括部分草原和灌木地植树造林、50%退化草地封育、60%的农田进行秸秆还田、30%的农田开展免耕等),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每年总固碳量将为0.20 Pg C,仅占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量的5.8%~7.1%。但是,实施以上所有措施在实践上还存在很大难度,所以该碳汇量仅在理论上成立。尽管通过一些管理措施可以增加一定的土壤碳汇,但由于土壤固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问题,土壤固碳不太可能决定碳中和的走向。岩石圈的人工固碳措施成本高昂,回报率低,目前已开展的商业项目固碳量仅为0.07 Pg C,也不太可能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因此,土壤圈与岩石圈固碳是实现碳中和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但不是主力军,目前不宜过度强调土壤和地质在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性。本文提供一个全新视角系统评价了两者在碳中和中的地位,为碳中和政策制定和施行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危机 碳排放 人工固碳 碳中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