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玛木” 被引量:2
1
作者 吉木哈学 吴桃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1年第11期204-205,共2页
"玛木"作为一种彝族文化教育模式,是教育世人、规范彝族社会行为的经典。作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行为模式,"玛木"把善与恶、"变化"与"循环"、"平等"与"关爱"作为其哲学... "玛木"作为一种彝族文化教育模式,是教育世人、规范彝族社会行为的经典。作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行为模式,"玛木"把善与恶、"变化"与"循环"、"平等"与"关爱"作为其哲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生进行构建,提出了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及人与人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玛木 教育人类学
下载PDF
仪式、象征与民俗节日——民族宗教学视野下的甘洛彝族“卧觉依”仪式
2
作者 吉木哈学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3期20-24,共5页
从民族宗教学的角度,对甘洛特有的"卧觉依"仪式进行调查研究。"卧觉依"仪式充满了象征和意义的表达,反映了人与万物的同质性,自然规律与人生定律的共通性。同时,"卧觉依"仪式展现了彝人的宗教情感和习俗... 从民族宗教学的角度,对甘洛特有的"卧觉依"仪式进行调查研究。"卧觉依"仪式充满了象征和意义的表达,反映了人与万物的同质性,自然规律与人生定律的共通性。同时,"卧觉依"仪式展现了彝人的宗教情感和习俗文化,是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高度统一的文化现象,对于强化民俗文化记忆和保护民族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卧觉依 仪式 象征符号 节日
下载PDF
凉山洲搬迁安置彝族社区青少年自我肯定与生活事件、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刚 冯秋月 +1 位作者 闫虹 吉木哈学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57-960,共4页
目的:了解搬迁安置社区彝族青少年自我肯定、生活事件、压力水平及其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相关关系,以期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生活压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肯定量表等,对312名彝... 目的:了解搬迁安置社区彝族青少年自我肯定、生活事件、压力水平及其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相关关系,以期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生活压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肯定量表等,对312名彝族青少年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t检验、F检验和相关分析探讨自我肯定、生活事件、压力水平及其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关系。结果:搬迁安置彝族青少年在生活事件、生活压力、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自我肯定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分别为2.32±0.78、0.85±0.53、2.32±0.65、1.57±0.69、0.59±0.25,反映出他们的生活事件较少、生活压力水平较低,更愿意采用积极应对,自我肯定水平相对较好;彝语水平和家支文化了解程度对应对方式和自我肯定的主效应显著(P<0.05);自我肯定与生活事件(r=-0.26,P<0.01)、生活压力(r=-0.29,P<0.01)和消极应对(r=-0.12,P<0.01)有显著的负相关,与积极应对(r=0.16,P<0.01)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搬迁安置社区彝族青少年的自我肯定与生活事件、压力水平、应对方式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是抵御负性生活事件和压力的有效心理资源。民族地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应发掘和激活个体自我肯定的内在资源,提升心理健康的自助意识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青少年 自我肯定 生活事件 应对方式
下载PDF
融入现代:岭光电的彝区教育实践
4
作者 陈勇 吉木哈学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4,149,共8页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断地经历着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接触、排斥和融合等过程,特别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新旧之间出现了博弈,在教育实践方面更为突出,且一直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在民国时期,岭光电是积极追求彝区社会进步的末代土司,是彝区...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断地经历着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接触、排斥和融合等过程,特别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新旧之间出现了博弈,在教育实践方面更为突出,且一直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在民国时期,岭光电是积极追求彝区社会进步的末代土司,是彝区现代教育的最早实践者。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实施了十三年的现代教育和社会改良实践,引导彝族人民融入“现代性”生活。通过梳理认为,岭光电的教育实践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彝区开创了双语教育模式,遵循了语言文化的习得规律;二是彝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多元文化教育模式有机衔接了彝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也调适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促进了彝区传统社会融入现代生活。从岭光电的彝区教育实践得到启示: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民族地区的语言、社会文化习俗和生活理念等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型,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民族地区传统融入现代社会的机制,也是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光电 传统教育 现代教育 语言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下载PDF
关于彝族取名习俗的文化心理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吉木哈学 苟吉木基 +1 位作者 昂凌 阿衣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20-26,共7页
名字的基本功能是识别个体的符号,衍生功能是赋予文化意义和心理愿望。经过梳理和探索彝族取名方式和名字含义后,发现取名行为是一项文化心理运行机制,而名字则反映了人的愿望、信念和意图等心理意义,其中愿望是吉祥、信念是生命健康,... 名字的基本功能是识别个体的符号,衍生功能是赋予文化意义和心理愿望。经过梳理和探索彝族取名方式和名字含义后,发现取名行为是一项文化心理运行机制,而名字则反映了人的愿望、信念和意图等心理意义,其中愿望是吉祥、信念是生命健康,意图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等。而且,名字是个体心智与文化的连接点,为个人心理传输各种精神营养,哺育心智健康发展的路径。同时,名字还反映了人对自然规律、事物特性和社会属性等认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名字 文化心理 文化变迁
下载PDF
彝族年的文化内涵及保护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桃 吉木哈学 《民族论坛》 2010年第2期56-57,共2页
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悠长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每年农历十一月,是彝族人民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彝族新年。面对着现代社会的洗礼和冲刷,源远流长的彝族年文化正在发生变异。探析彝族年的文化内涵及保护价值,对探寻彝族文... 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悠长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每年农历十一月,是彝族人民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彝族新年。面对着现代社会的洗礼和冲刷,源远流长的彝族年文化正在发生变异。探析彝族年的文化内涵及保护价值,对探寻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文化 文化内涵 保护价值 传统节日 现代社会 年文化
下载PDF
论彝族“苏尼”的文化寓意和力量博弈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星 吉木哈学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7期32-36,共5页
"苏尼"是彝族社会自古就特有的文化活动群体之一,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独特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苏尼"有其存在的深刻文化根基:"病"的存在是产生"苏尼"的直接根源;社会和自然的双重... "苏尼"是彝族社会自古就特有的文化活动群体之一,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独特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苏尼"有其存在的深刻文化根基:"病"的存在是产生"苏尼"的直接根源;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力量赋予某些命定人从事"尼"的职业,其主持的"尼"仪式是彝族人用来赶鬼治病的主要手段。在仪式过程中,苏尼用来赶鬼和治病的各种"神"力,实质上来源于自然力量和现实生活中已去世的亲人以及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的灵魂力量;"尼"仪式实际上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等各种现实力量之间的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尼 仪式 瓦萨神 力量
下载PDF
仪式、归属与重构——中国彝族“尼木”祭祖送灵仪式与韩国棺头洁净仪式比较研究
8
作者 阿衣 吉木哈学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87,129-130,共9页
通过对中国彝族“尼木”仪式和韩国韩民族“洁净祭”仪式的含义、程序与功能进行对比后,发现二者形式差异和性质相同。仪式差异点:彝族“尼木”仪式是两个父母去世后才进行,而韩民族是死者出殡前晚上进行;彝族用竹子制作灵牌代表亡灵,... 通过对中国彝族“尼木”仪式和韩国韩民族“洁净祭”仪式的含义、程序与功能进行对比后,发现二者形式差异和性质相同。仪式差异点:彝族“尼木”仪式是两个父母去世后才进行,而韩民族是死者出殡前晚上进行;彝族用竹子制作灵牌代表亡灵,韩民族是用死者衣物代表亡灵;彝族是通过毕摩念经和象征行为模拟来完成,韩民族是巫堂以多种专门的乐器伴奏下用歌曲或说话来完成。仪式共同点:主要以五个程序构成;宗旨是将亡灵送往极乐世界;目的是通过象征仪式和娱乐活动把悲伤绝望转化为希望和喜乐,追求人类延续和幸福。彝族的“尼木”仪式和韩民族“洁净祭”在宗教意义上都是以象征的形式把亡灵送往极乐世界而变成祖灵,重构了对立统一的人界和神界,以便达到重构人们和谐生活秩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尼木”仪式 韩民族“洁净祭”仪式 祖灵
下载PDF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幸福感——跨民族比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袁晓娇 陈秋燕 +1 位作者 程科 吉木哈学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第1期81-86,共6页
通过揭示不同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幸福感的特点,以及不同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幸福感间的关系,为民族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教育对策。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某民族高校的6036名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查... 通过揭示不同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幸福感的特点,以及不同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幸福感间的关系,为民族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教育对策。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某民族高校的6036名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幸福感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民族差异,少数民族女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汉族女生;外倾性和精神质人格具有跨民族的一致性,神经质人格方面汉族男女学生间无显著差异,但少数民族女生的神经质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男生;外倾性人格对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特征对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其中神经质人格特征的预测作用最强,且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神经质人格特征的预测作用强于汉族大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 幸福感 民族 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PDF
彝族传统文化对彝区社会治理的影响研究——以彝族土司岭光电在彝区的社会治理历程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吉木哈学 陈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6-40,共5页
岭光电是积极追求彝区社会进步的彝族末代土司,在他的管辖内进行了十三年的社会治理实践活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他认为社会要进步首先争取"人"的进步,而"人"的进步需要发展教育,发展教育需要文化知识作为资源。... 岭光电是积极追求彝区社会进步的彝族末代土司,在他的管辖内进行了十三年的社会治理实践活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他认为社会要进步首先争取"人"的进步,而"人"的进步需要发展教育,发展教育需要文化知识作为资源。其中教育在社会治理中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促使人、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点。所以,岭光电通过开办学校、说教和著述等途径把"现代教育"与彝族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对"人"进行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革,促进了彝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岭光电在彝区尝试了一种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双语教育和社会治理方式,对当下彝区社会治理和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光电 彝族传统文化 双语教学 社会治理
原文传递
浅析形象、意象与意境的诗歌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吉木哈学 吴桃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6-87,共2页
一、诗歌与语言先谈一谈诗歌的来源问题。在《文学是什么》里谈到,学者们以考察语言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发生了诸多分歧,其中有两种观点很有代表性,一种是"工具论",一种是表现论。闻一多在汉语考证认为"诗"字有三种含... 一、诗歌与语言先谈一谈诗歌的来源问题。在《文学是什么》里谈到,学者们以考察语言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发生了诸多分歧,其中有两种观点很有代表性,一种是"工具论",一种是表现论。闻一多在汉语考证认为"诗"字有三种含义,一,"记忆";二,"记录";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意象与意境 形象 存在物 精神世界 前提条件 语言符号 思想意识 精神活动 文学
原文传递
自我需要与自我超越之间的冲突与统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吉木哈学 熊哲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2-226,共5页
马斯洛通过研究成功人士的心理和人格等特质,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自我需要和自我超越常常被混淆或者对立而论。本文通过对自我需要与自我超越概念的梳理,分析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必然冲突;并依据人是自然、... 马斯洛通过研究成功人士的心理和人格等特质,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自我需要和自我超越常常被混淆或者对立而论。本文通过对自我需要与自我超越概念的梳理,分析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必然冲突;并依据人是自然、社会和文化属性的聚集体的基本预设,推演出:在遵从人性和意识的自然法则,并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等自然原则达到一致时,自我需要与自我超越两个概念之间的冲突可能避免,并实现统一。也只有这样,人性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内在和外在属性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需要 自我超越 文化建构
原文传递
文化视觉下的彝族《爱左与爱莎》解读
13
作者 吉木哈学 吴桃 《中国报业》 2012年第04X期77-78,共2页
《爱左与爱莎》是彝族经典著作,是口头演唱形式,现整理成文本。《爱左与爱莎》是一种男女对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知识,具有极高的记忆艺术和表演艺术。这种表达模式除了男女主角外,必须有演唱场域和文化表达空间。同时,其演唱的调子... 《爱左与爱莎》是彝族经典著作,是口头演唱形式,现整理成文本。《爱左与爱莎》是一种男女对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知识,具有极高的记忆艺术和表演艺术。这种表达模式除了男女主角外,必须有演唱场域和文化表达空间。同时,其演唱的调子必须阴阳顿挫,能激发人的情感,引发记忆和创作本能。文本围绕"爱",阴阳观的基础上,表达了人类社会,天地万物和人类形成过程。文本认为阴阳滋生出和延续万物,"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得以延续的内地力,良好的社会伦理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视觉 爱左与爱莎 阴阳观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城市融入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秋燕 王晓刚 +2 位作者 程科 张海滨 吉木哈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3,共7页
综合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以人为中心和时间为线索系统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的"进城动机-进城方式-进城后的生活质量"等城市融入过程特点。结果发现,受访青少年大多数人是主动进城,进城动机主要包括学习/受教育、找工作... 综合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以人为中心和时间为线索系统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的"进城动机-进城方式-进城后的生活质量"等城市融入过程特点。结果发现,受访青少年大多数人是主动进城,进城动机主要包括学习/受教育、找工作和到城市生活等发展习型动机为主;从进城方式来看,近一半受访者选择与亲人或老乡入城,另一半则选择独自进城;大多数农村青少年都倾向于选择西部的省会城市;入城后,他们主要是进入各类学校学习,就业者中更倾向于选择进入服务行业;从客观的居住状况和消费水平看,受访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还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低质化"的特点;从主观的生活满意度看来,他们对进城后的城市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对未来比较乐观。基于以上结果,未来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从西部小城镇经济发展道路创新、城市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三个方面寻求破解这一地区农村青少年的城镇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西部 民族地区 青少年
原文传递
试谈民俗节日文化与社会价值——以彝族年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桃 吉木哈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37,共4页
"彝族年"是彝族人们在长期生产和劳动中产生的民俗文化事项。彝族年的推算方法是彝族历法来加以推算,是彝族人们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与彝族人们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彝族年的民俗文化,提取彝人信仰世... "彝族年"是彝族人们在长期生产和劳动中产生的民俗文化事项。彝族年的推算方法是彝族历法来加以推算,是彝族人们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与彝族人们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彝族年的民俗文化,提取彝人信仰世界里所依赖的文化元素;了解彝族年的风俗习惯和仪式;从中影射彝族文化的历史影子、社会变迁、精神信仰和文化价值,得出彝族年蕴含和保存着丰富的彝族民俗文化。"彝族年"又是彝族这个族群相互认同的心灵途径。笔者认为"彝族年"以传统文化事项走进现代生活,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加以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模式也是研究"彝族年"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年 民俗文化 文化遗产 族群认同
原文传递
浅谈彝族“玛木”的伦理思想与归宿
16
作者 王美英 吉木哈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9-62,共4页
彝族传统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代代相传,核心价值观没有走向迷失和发生蜕变,主要由于彝族长期以来依靠强化德行修养来增强道德自律和文化自觉。彝族著名教育经典"玛木"说理雄辩,论道精微,含义隽永,许多睿语与警句已成为千百年... 彝族传统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代代相传,核心价值观没有走向迷失和发生蜕变,主要由于彝族长期以来依靠强化德行修养来增强道德自律和文化自觉。彝族著名教育经典"玛木"说理雄辩,论道精微,含义隽永,许多睿语与警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彝人治政安、训世育人的思想源泉,在推进彝族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凉山彝族社会文化为背景,彝族"玛木"为线索,从彝族"玛木"中窥探彝族的道德哲学、道德意识。同时,结合当代彝族传统道德状况,从道德哲学层面上探讨彝族"玛木"道德选择问题和道德去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玛木 伦理价值 文化教育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场域结构——民族高校各民族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
17
作者 毕文章 闫丽娟 吉木哈学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1,159,共13页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形成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物理空间上彼此共在,社会空间上彼此共识,文化空间上彼此共享。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交往交流交融,易于达成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通过对X民族高...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形成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物理空间上彼此共在,社会空间上彼此共识,文化空间上彼此共享。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交往交流交融,易于达成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通过对X民族高校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民族高校存在各种类型的民族互嵌和互动的社会场域,相关民族主体作为社会行动者可在公共的社会场域内相识,形成民族个体在场或共在,促成民族互动形成面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格局。在民族高校里,各民族主体在共居、共学、共事和共乐等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各民族文化共享的生活世界。这种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构成了各民族相知相爱的生活气氛,实践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画面。因此,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场景中,国家在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是培养民族个体的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基石,以此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结构 民族互动 生活图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