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本教斯巴本与释比文化 被引量:8
1
作者 同美 《民族学刊》 2010年第2期58-65,162,共9页
通过对早期本教斯巴本与释比文化在称谓与器物、神灵与经典等领域的比较研究认为,释比文化深受斯巴本的影响,同时斯巴本与释比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斯巴本与释比文化比较研究对重构斯巴本,阐释释比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早期本教 斯巴本 释比文化 藏族 羌族
下载PDF
苯教寺院的教育与管理--以岷江上游苯教寺院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同美 娜么塔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67,共7页
本文在笔者对家乡长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采访、古藏文文献资料解读等方法,特别是通过对岷江上游苯教寺院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组织系统、制度条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西藏苯教作为藏族的本土宗教,除了具有神学宗教的一般特... 本文在笔者对家乡长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采访、古藏文文献资料解读等方法,特别是通过对岷江上游苯教寺院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组织系统、制度条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西藏苯教作为藏族的本土宗教,除了具有神学宗教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浓郁的民族区域性、民间大众性等特点,因此,如果说藏族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苯教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源头和最典型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教 教育 组织管理 课程
下载PDF
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太阳神鸟黄金面具青铜立人的藏文化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同美 益卓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72,117,118,119,共11页
从藏族古代文化的视角来看,金器太阳神鸟图似乎与斯巴嘎巴和迥瓦风轮的观念有关,斯巴嘎巴和迥瓦风轮观涉及藏族本教的空间时间观和宇宙本体观。斯巴嘎巴是藏语■的汉语对音,指空间和时间。迥瓦是藏语■的汉语对音,指风火水土四元素。风... 从藏族古代文化的视角来看,金器太阳神鸟图似乎与斯巴嘎巴和迥瓦风轮的观念有关,斯巴嘎巴和迥瓦风轮观涉及藏族本教的空间时间观和宇宙本体观。斯巴嘎巴是藏语■的汉语对音,指空间和时间。迥瓦是藏语■的汉语对音,指风火水土四元素。风轮是藏语■的汉语意思表达,指"风"为元初原动力的宇宙形成观。在藏语言里,黄金面具实为金面■。古藏人非常重视头发及其发型,即便是对死者补妆也是如此,在为死者补妆时,发辫被排在了补妆12点数的首选位置,且头发与绿松石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太阳神鸟 黄金面具 青铜立人 藏文化解读
下载PDF
象雄王朝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终结与在东南部的延续 被引量:4
4
作者 同美 《民族学刊》 2015年第5期15-27,98-100,共16页
通过对象雄与嘉绒的族源关系、嘉绒口语中的象雄语活态词汇,以及象雄文化在藏青藏高原东南部边沿遗存等诸多事实的考察发现,象雄十八王国作为象雄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其历史在青藏高原西北部被终结的同时,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得到了延续... 通过对象雄与嘉绒的族源关系、嘉绒口语中的象雄语活态词汇,以及象雄文化在藏青藏高原东南部边沿遗存等诸多事实的考察发现,象雄十八王国作为象雄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其历史在青藏高原西北部被终结的同时,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得到了延续,最显著标志史称嘉绒十八王国。象雄王国的空间地理范围,尽管各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不尽一致,然而有一条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无论象雄王朝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多么漫长,无论象雄王朝涉及的疆域有多广变化有多大,给人的整体印象是象雄王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始终在青藏高原,其历史舞剧的影响力时而远及青藏高原西北部边缘的广泛地区,时而远及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今天的藏东嘉绒地区、岷江上游,乃至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仍然有不少远古象雄文化的印记。一句话,象雄文化最能反映藏文化的整体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雄十八王国 嘉绒十八王国 三星堆金沙遗址
下载PDF
多维视野下西藏本教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同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52,共8页
明确西藏本教的起源与发展,不仅要重视吐蕃王朝或者更晚时期的资料,而且要更加广泛地关注象雄王朝时期的所有资料,包括辛饶米奥切的子孙后代在内的其历代追随者以及相关人物、事件、寺庙、文物、教义、教规等等。只有从多学科、多角度... 明确西藏本教的起源与发展,不仅要重视吐蕃王朝或者更晚时期的资料,而且要更加广泛地关注象雄王朝时期的所有资料,包括辛饶米奥切的子孙后代在内的其历代追随者以及相关人物、事件、寺庙、文物、教义、教规等等。只有从多学科、多角度观察分析才能使我们研究的内容更加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视角 西藏本教 起源发展
下载PDF
西藏本教文化与纳西东巴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十三札拉神》中的“威玛”与《东巴文化真籍》中的“尤玛”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同美 《民族学刊》 2013年第2期41-46,109-110,共8页
在西藏本教文化的视野里,纳西东巴文化中的"尤玛神",藏语称"威玛",藏文转写为"wer-ma","威玛"在象雄语里被解释为保佑人类的非人(鬼神)之一种。随着纳西格子藏文碑的出土,"威玛神"... 在西藏本教文化的视野里,纳西东巴文化中的"尤玛神",藏语称"威玛",藏文转写为"wer-ma","威玛"在象雄语里被解释为保佑人类的非人(鬼神)之一种。随着纳西格子藏文碑的出土,"威玛神"在纳西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755年以前。通过纳西东巴文化中的尤玛神与西藏本教文化中的威玛神比较研究认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尤玛"与"威玛"是同一个神系在纳西东巴文化和西藏本教文化中的存在形式,同时可以发现这个神系比较庞杂,想找到完全相同完全相一致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尤玛与威玛"现象说明纳西东巴文化与西藏本教文化之间普遍存在进行互识互证互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本教 威玛神 东巴文化 尤玛神
下载PDF
藏汉文化视野中的绝地天通思想——以古藏语“木给(dmu-skas)”与古汉语“建木”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同美 《民族学刊》 2012年第2期63-67,94-95,共5页
本文认为古藏语木给(dmu-skas)是指通天之梯,古汉语建木是指通天之树,古汉语建木是古藏语木给的译音。木给与建木反映的是藏汉古文化视野中的早期原始的绝地天通思想。在藏汉民族古文化视野下,这种绝地天通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本文认为古藏语木给(dmu-skas)是指通天之梯,古汉语建木是指通天之树,古汉语建木是古藏语木给的译音。木给与建木反映的是藏汉古文化视野中的早期原始的绝地天通思想。在藏汉民族古文化视野下,这种绝地天通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大致经历了巫觋管理阶段、人人为巫阶段、政教合一阶段、前三者合题阶段等几个发展阶段,但是,在各自文化视野里每个阶段及其表现形式又略有不同。藏族历史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这样或那样的教派以及各种活佛系统产生发展之历史,其实说到底就是藏传佛教文化视野下绝地天通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演绎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汉古文化 古藏语 古汉语 绝地天通 木给(dmu-skas) 建木
下载PDF
论远古象雄十八王国及其覆灭 被引量:3
8
作者 同美 《民族学刊》 2015年第1期54-61,110-112,共11页
从文献学的角度讲,象雄十八王中最有名的当属赤威拉杰(),赤威拉杰曾是本教鼻祖幸饶弥沃的施主。象雄末代王李弥夏灭于赤松德赞时期。换句话说,象雄王朝的历史传说史可以上溯到本教鼻祖幸饶弥沃时代,象雄王朝的历史下限至少可以明确断代... 从文献学的角度讲,象雄十八王中最有名的当属赤威拉杰(),赤威拉杰曾是本教鼻祖幸饶弥沃的施主。象雄末代王李弥夏灭于赤松德赞时期。换句话说,象雄王朝的历史传说史可以上溯到本教鼻祖幸饶弥沃时代,象雄王朝的历史下限至少可以明确断代至赤松德赞时期。综上,象雄历史最终融化于吐蕃末代赞普残余势力的避难历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象雄 象雄十八王 李弥夏
下载PDF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与铜兽首冠人像的藏文化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同美 《民族学刊》 2016年第5期21-27,103-104,共9页
这篇是"象雄·嘉绒·三星堆金沙"——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藏文化解读之四。这个论题还在继续之中,以此之前的研究为例,在藏文化的视野里,青铜神树藏语世称■,整体象征死亡威胁与自由解脱。以当下这篇研究为例,青铜纵... 这篇是"象雄·嘉绒·三星堆金沙"——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藏文化解读之四。这个论题还在继续之中,以此之前的研究为例,在藏文化的视野里,青铜神树藏语世称■,整体象征死亡威胁与自由解脱。以当下这篇研究为例,青铜纵目面具形象藏语世称■,象征元初开悟众生之主。铜兽首冠人像头戴的帽子应该是藏族本教琼鸟腾飞式白色法帽■的前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 青铜纵目面具 铜兽首冠人像 西藏本教法帽
下载PDF
苯教《平和威猛经》视野下的白马藏人面具舞 被引量:1
10
作者 同美 益卓 泽让桑周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148,184,185,共10页
通过研究认为,白马藏人的面具舞,既不是"傩舞",也不是"十二相舞",白马藏族的面具舞与苯教平和威猛经《■》内容密切相关。白马藏人的面具舞是苯教平和威猛经的活态版本,是苯教平和威猛经的活态民俗演绎。苯教《平... 通过研究认为,白马藏人的面具舞,既不是"傩舞",也不是"十二相舞",白马藏族的面具舞与苯教平和威猛经《■》内容密切相关。白马藏人的面具舞是苯教平和威猛经的活态版本,是苯教平和威猛经的活态民俗演绎。苯教《平和威猛经大全》第32章就是这种面具舞蹈的专门篇章。认为这种面具舞的角色系始祖父母的化身,分男性神明角色与女性神明角色,完整版共计86种形象,兽首烈女版共计28种形象,简洁版共计男女2种形象。表演这种面具舞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活着的时候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培养积极化解临终幻觉引起的死亡恐惧的心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藏人面具舞 苯教《平和威猛经》
下载PDF
神鸟、象雄与嘉绒 被引量:9
11
作者 同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91,共6页
象雄,意为崇拜神鸟琼的地方,简称琼域。这个定义与通常所说"象雄是指宽广的地方"有所不同,也使笔者对象雄文化的探讨与诸多学者视角有异。象雄是本教发源和流传的地方。象雄的空间区域,史籍记载较为凌乱,学界认为其中心在青... 象雄,意为崇拜神鸟琼的地方,简称琼域。这个定义与通常所说"象雄是指宽广的地方"有所不同,也使笔者对象雄文化的探讨与诸多学者视角有异。象雄是本教发源和流传的地方。象雄的空间区域,史籍记载较为凌乱,学界认为其中心在青藏高原。在嘉绒地区乃至向东延伸到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遗址,均有象雄文化的遗迹存在。嘉绒藏族支系的族名、语言、地名、服饰、歌舞等,均体现出神鸟琼崇拜的影响,由此可见古老的本教文化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鸟 琼鸟 象雄 本教 藏传佛教 藏语 嘉绒 岷江文化 藏族历史
原文传递
西藏本土宗教“本”的语言学解读 被引量:5
12
作者 同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9-33,共5页
回顾藏学界对"bon"一词的认识,其观点和理由可以归纳为本土词说、外来词说、方言词说等三种。本文认为,"bon"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藏语,早期的"bon"与古汉语"王"同音同义,迄今史至少有3250年的历史... 回顾藏学界对"bon"一词的认识,其观点和理由可以归纳为本土词说、外来词说、方言词说等三种。本文认为,"bon"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藏语,早期的"bon"与古汉语"王"同音同义,迄今史至少有3250年的历史,其现代藏文拼写形式先后经历了dbund、dbun、dpund、gyer、hus等若干种,其中gyer、hus分别是bon一词的方言词。同时还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一词具有了王、祭师、巫师、诵唱、教主、呼唤、牧区、瓮、光、基本经文、基础、根本、根、事物、指导、力量等诸多含义,这些含义充分体现了"本"在不同时空、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教 “bon”与“王” 藏学
原文传递
西藏本教的神明及其特点 被引量:4
13
作者 同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0-75,共6页
本文通过对西藏本土宗教本教神明的研究认为,本教神明体系形成的文献记载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10世纪,本教神明具有多重性与唯一性、地域性与世界性、开放性与包容性、文化性与生态性等特点,它的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西部开发具有重... 本文通过对西藏本土宗教本教神明的研究认为,本教神明体系形成的文献记载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10世纪,本教神明具有多重性与唯一性、地域性与世界性、开放性与包容性、文化性与生态性等特点,它的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西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教 宗教神明 十三生神 民族文化 藏族
原文传递
论汉文化对西藏本教的影响——以《纳萨侬杰》《侬杰》《三界调和真经》《嘉纳噶杜》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同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3,共6页
本文通过对《纳萨侬杰》《侬杰》《三界调和真经》《嘉纳噶杜》四部本教文献的研究,认为从这四部文献所反映的文化特点来看,有关汉译藏文本教经典的历史记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从这四部文献的内容来看,古代藏汉民族在阴阳五行、九宫八卦... 本文通过对《纳萨侬杰》《侬杰》《三界调和真经》《嘉纳噶杜》四部本教文献的研究,认为从这四部文献所反映的文化特点来看,有关汉译藏文本教经典的历史记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从这四部文献的内容来看,古代藏汉民族在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十二生肖等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究其深层原因,除了政治经济的因素以外,主要缘于自然地理因素和宗教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本教 藏汉经典 相互关系
原文传递
西藏本教与道教关系研究——以东巴辛饶与老子关系考辨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同美 益西娜姆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0-185,共6页
本文主要利用藏族古文献对东巴辛饶与老子关系进行了考辨,认为东巴辛饶非老子,而本教文献记载的汉族本教徒"Legs-tang-rmang-bo"才最近似于老子。同时进一步分析认为东巴辛饶与老子联系起来的深层原因主要源自教派情结与文化... 本文主要利用藏族古文献对东巴辛饶与老子关系进行了考辨,认为东巴辛饶非老子,而本教文献记载的汉族本教徒"Legs-tang-rmang-bo"才最近似于老子。同时进一步分析认为东巴辛饶与老子联系起来的深层原因主要源自教派情结与文化渊源。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有助于推进对本教与道教关系乃至汉藏文化及其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巴辛饶 西藏 本教 道教 老子
原文传递
《本教大藏经》的历史回顾与现状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同美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7,共7页
本教作为藏族的本土宗教,最能反映藏族文化的特性。代表本教理论体系的经典集成世称《本教大藏经》,《本教大藏经》包括《甘》与《甘丹》两大部分,其形成历史可以上溯到11世纪初叶。现存的《本教大藏经》《甘》部有阿拥版、温伦版、瓦... 本教作为藏族的本土宗教,最能反映藏族文化的特性。代表本教理论体系的经典集成世称《本教大藏经》,《本教大藏经》包括《甘》与《甘丹》两大部分,其形成历史可以上溯到11世纪初叶。现存的《本教大藏经》《甘》部有阿拥版、温伦版、瓦琼版、石刻版、电子版等若干版本,其中瓦琼版178函,88692页。《甘丹》部第三版有322函,191254页。本文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大背景,应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本教大藏经》的价值,以法律为保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国内资源优势,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搞好《本教大藏经》的抢救、保护、开发、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教大藏经 藏族
原文传递
本教圣地黄龙风景名胜区的藏文化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同美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1-206,共6页
在藏文化的视野中,黄龙是一方秀丽的山川,是一块宗教的圣地,是一座文化的宝库。黄龙藏语全称叫林青夏晓东日,简称东日,意思是东方的白螺圣山即简称白螺圣山。黄龙是本教母续二十五所道场中的一所,它的主人是一对被神格化了的夫妇,他们... 在藏文化的视野中,黄龙是一方秀丽的山川,是一块宗教的圣地,是一座文化的宝库。黄龙藏语全称叫林青夏晓东日,简称东日,意思是东方的白螺圣山即简称白螺圣山。黄龙是本教母续二十五所道场中的一所,它的主人是一对被神格化了的夫妇,他们都是藏人保家护教之神。黄龙成为藏人心中圣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本祖辛饶米奥时代。多少年来,无论是历代本教大师还是普通信徒无不对黄龙的魅力增添无限的遐想,演绎许多美丽的传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黄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文化视野 本教母续道场 白螺圣山 黄龙
原文传递
论藏印文化视野下的冈底斯山崇拜及其特点——冈底斯山崇拜马年纪念 被引量:3
18
作者 同美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冈底斯是藏语象雄语的合成词,意思是雪山水神。自古以来,冈底斯山及其周边地区是藏族宗教、古印度宗教的神圣之地,在无数宗教信徒心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从自然地理属性看,冈底斯山及其周边有狮泉河、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以及玛傍... 冈底斯是藏语象雄语的合成词,意思是雪山水神。自古以来,冈底斯山及其周边地区是藏族宗教、古印度宗教的神圣之地,在无数宗教信徒心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从自然地理属性看,冈底斯山及其周边有狮泉河、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以及玛傍雍措等享誉世界的山川湖泊;从宗教文化属性看,自古以来藏印人民从西藏苯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等诸多视角对冈底斯山及其周边地区给予无限的遐想与演绎,用今天的话来讲,冈底斯山是屹立在世纪屋脊的熠熠生辉的人类自然文化双遗产之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印文化 冈底斯山崇拜
原文传递
本教糌粑面塑文化略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同美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19,共3页
本教是藏族的本土宗教,其宗教礼仪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无意中为后人保留了丰富的远古信息。糌粑面塑作为本教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它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本教教理的深刻意蕴,同时,还可以对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互证、互... 本教是藏族的本土宗教,其宗教礼仪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无意中为后人保留了丰富的远古信息。糌粑面塑作为本教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它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本教教理的深刻意蕴,同时,还可以对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互证、互识、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教 糌粑面塑 文化
原文传递
“仲”、“迪乌”、“苯”及其分类——藏族传统学科分类研究之一
20
作者 同美 泽丹卓玛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30,共6页
纵观藏族传统学科发展史,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赞普时期,先后涉及"仲迪乌苯"、"五大学说"、"印度十明"等分类。为了更好地梳理藏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本文重点研究"仲"、"迪乌&qu... 纵观藏族传统学科发展史,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赞普时期,先后涉及"仲迪乌苯"、"五大学说"、"印度十明"等分类。为了更好地梳理藏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本文重点研究"仲"、"迪乌"、"苯"及其分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乌 藏族 传统学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