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苯达唑脂质体和阿苯达唑片治疗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海涛 单骄宇 +4 位作者 邵英梅 吐尔干·艾力 阿依甫汗·阿汗 冉博 温浩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32-536,共5页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和阿苯达唑片(TABZ)治疗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眭。方法收集l998-2008年我院门诊收治及下乡现场普查发现的囊型包虫病患者269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纳入符合病例218例,其中经L-ABZ治...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和阿苯达唑片(TABZ)治疗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眭。方法收集l998-2008年我院门诊收治及下乡现场普查发现的囊型包虫病患者269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纳入符合病例218例,其中经L-ABZ治疗的患者110例,经T-ABZ治疗的患者108例。依据随访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和血清学化验结果对比分析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短期为服药3个月,长期为服药6个月。囊型包虫病患者分为单囊型(CEl)、多子囊型(CE2)和内囊塌陷坏死型并囊内可见活性子囊(CE3)。用X^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等级资料;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统计数据均用SPSSl3.0及PEMS3.1医学统计软件分析完成。结果短期疗效评价中,LABZ组与T-ABZ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9%和49.1%,28.4%和13.9%,两组比较,爿。值分别为19.581、6.877,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期疗效评价中,L-ABZ组与T-ABZ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1.7%和49.0%,47.6%和20.6%,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20.977、15.049,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Z组不同类型包虫囊肿疗效比较:对于短期治愈率、短期总有效率、长期治愈率、长期总有效率,CEl组分别为50.0%(15/30)、56.7%(17/30)、58.3%(7/12)、75.0%(9/12);CE2组分别为8.8%(8/91)、35.2%(32/91)、28.6%(12/42)、69.0%(29/42);CE3组分别为33.3%(7/21)、61.9%(13/21)、70.0%(7/10)、i00.0%(10/10)。CEl组、CE3组分别与CE2组的短期疗效(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X^2值分别为24.887、4.329、8.860、5.076,P值均〈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BZ组不同类型包虫囊肿疗效比较:对于短期治愈率、短期总有效率、长期治愈率、长期总有效率,CEl组分别为47.4%(18/38)、92.1%(35/38)、79.3%(23/29)、96.6%(28/29)。CE2组分别为12.2%(12/98)、65.3%(64/98)、35.9%(23/64)、84.4%(54/64)。CE3组分别为61.5%(8/13)、92.3%(12/13)、50.0%0(3/6)、100%(6/6)。CEl组、CE3组分别与CE2组的短期疗效(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X^2值分别为19.648、9.930、18.880、3.876,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评价中,T-ABZ组和L-ABZ组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1%(12/108)、12.7%(14/110),两组比较,X^2=0.15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BZ及TABZ均是有效的抗包虫药物,但L-ABZ临床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阿苯达唑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经胆囊管探查减压在肝囊型包虫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冉博 吐尔干·艾力 +1 位作者 邵英梅 温浩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6-358,共3页
目的 探讨经胆囊管探查减压在肝囊型包虫手术中处理隐匿型胆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02年6月到2008年6月手术治疗的819例肝囊型包虫病人中实施胆道探查的172例资料,对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残腔并发症(胆... 目的 探讨经胆囊管探查减压在肝囊型包虫手术中处理隐匿型胆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02年6月到2008年6月手术治疗的819例肝囊型包虫病人中实施胆道探查的172例资料,对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残腔并发症(胆漏、残腔积液、残腔感染)、胆道并发症(胆道梗阻、胆道狭窄、胆道感染、胆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胆囊管探查减压组(A组)术后残腔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日与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组(B组)无明显差异,但胆道并发症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胆囊管探查减压在肝囊型包虫手术中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术后彻底解决残腔胆漏,并可避免传统T管减压相关并发症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手术 并发症 胆道探查
原文传递
肝囊型包虫病术后顽固性残腔胆瘘术式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冉博 温浩 +4 位作者 吐尔干·艾力 排组拉 蒋铁明 玉苏甫 邵英梅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5-277,共3页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顽固性残腔胆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因肝囊型包虫术后胆瘘长期不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1例患者。其中15例行T管引流+瘘口缝合+腹腔引流术,8...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顽固性残腔胆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因肝囊型包虫术后胆瘘长期不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1例患者。其中15例行T管引流+瘘口缝合+腹腔引流术,8例行经胆漏口置入T管+腹腔引流术,4例行半肝切除术,2例行肝叶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行外囊剥离术,1例因腹腔感染严重行残腔脓肿清除术,半年后行半肝切除术。结果随访1-8年,1例患者T管引流术2年后出现胆管狭窄,行胆肠吻合术治愈;1例患者T管引流术后再次出现残腔胆漏,给予充分引流后1个月后自闭;1例患者残腔脓肿清除术后再次出现残腔胆漏,经充分引流半年后行半肝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1例半肝切除术后出现创面胆漏,经充分引流后治愈;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1)肝切除术及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因完整去除残腔可彻底解决残腔顽固性胆瘘,但此类患者多为多次手术后且残腔反复继发感染而致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2)经胆管注射美蓝行胆管造影及减压术,探查包虫残腔壁与胆道的漏口,并进行准确的缝闭,可彻底解决术后残腔胆漏的问题,而留置减压管则对漏口的愈合、防止漏口再次裂开形成胆漏具有一定作用;(3)针对包虫残腔与主肝管相通,且瘘口周残腔壁钙化严重,于残腔胆瘘口内置入合适T管,可有效解决残腔胆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胆瘘 胆道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多器官泡型包虫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海涛 吐尔干·艾力 +4 位作者 阿依甫汗·阿汗 邵英梅 赵晋明 冉博 温浩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0期2839-2842,共4页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多器官复杂泡型包虫病的诊疗经验.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2000-2009年收治的17例多器官泡型包虫病患者的1~7年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17例多器官泡型包虫病患者中行根治性肝切除3例、肺切除1例,8例给予单纯阿苯达...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多器官复杂泡型包虫病的诊疗经验.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2000-2009年收治的17例多器官泡型包虫病患者的1~7年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17例多器官泡型包虫病患者中行根治性肝切除3例、肺切除1例,8例给予单纯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疗效良好.1例肺转移姑息行肝移植并术后化疗;另1例肝移植术后继发肺、脑转移行化疗,疗效良好;3例因胆道或脑内病灶并发症行姑息手术,辅以化疗.17例中1例开颅术后2年因严重颅脑并发症死亡.另有1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半年后死亡.多器官泡型包虫病因存在两个以上脏器的受累,临床确诊较为复杂,而且可手术根治病例极少,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带来巨大的困难.结论 手术在解决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缓患者生存期,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 多脏器 综合治疗
原文传递
小儿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67例报告) 被引量:8
5
作者 冉博 吐尔干·艾力 +4 位作者 邵英梅 蒋铁民 郭丽英 栾梅香 温浩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93-895,共3页
目的总结小儿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心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67例14岁以下(包含14岁)肝囊性包虫病患儿,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67例患儿均行手术治疗,行传统内囊... 目的总结小儿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心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67例14岁以下(包含14岁)肝囊性包虫病患儿,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67例患儿均行手术治疗,行传统内囊摘除术47例,行完整外囊剥离术式11例,行外囊次全切除术6例,行肝叶切除术3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1例患儿术后11d因反复应激性溃疡出血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随访1~8年,包虫残腔积液7例,残腔积液合并感染2例,1例患儿术后3年包虫原位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治愈。结论小儿肝囊性包虫具有生长快,囊壁薄,较易合并其他脏器等特点,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等可明确术前诊断,内囊摘除术为有效治疗肝囊性包虫术式,内囊次全切除术及术中胆道造影可有效降低术后残腔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胆道探查减压在肝囊型包虫病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冉博 温浩 +4 位作者 邵英梅 赵晋明 吐尔干·艾力 李海涛 玉素甫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8-68,共1页
目的 探讨胆道探查减压在肝囊型包虫病术中处理残腔胆汁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胆道探查减压治疗210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残腔胆汁漏的疗效.根据术中是否探查将患者分为胆囊管探查减压组... 目的 探讨胆道探查减压在肝囊型包虫病术中处理残腔胆汁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胆道探查减压治疗210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残腔胆汁漏的疗效.根据术中是否探查将患者分为胆囊管探查减压组(98例)、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组(74例)和直视缝合组(38例).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胆囊管探查减压组发生残腔并发症8例;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组发生残腔并发症7例;直视缝合组发生残腔并发症14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38,P<0.05).胆囊管探查减压组发生胆道并发症2例;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组发生胆道并发症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3,P<0.05).结论 术中经胆囊管探查减压可有效解决肝囊型包虫病术后残腔胆汁漏,不仅保持了胆总管完整性,还避免了 T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囊型包虫病 胆道探查 手术
原文传递
肝囊型包虫破裂的外科治疗110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温浩 邱斌玉 +4 位作者 吐尔干·艾力 邵英梅 赵晋明 李海涛 冉博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分析肝囊型包虫破裂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演变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的肝囊型包虫破裂110例,按不同手术综合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22例:内囊摘除+甲醛或双氧水局部杀虫+残腔锁边... 目的分析肝囊型包虫破裂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演变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的肝囊型包虫破裂110例,按不同手术综合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22例:内囊摘除+甲醛或双氧水局部杀虫+残腔锁边缝合或大网膜填塞或残腔内翻缝合引流;B组65例:内囊摘除+高渗盐水局部杀虫+外囊肝外部分切除+残腔胆漏缝合+残腔开放引流;C组23例:外囊全部或次全剥除+高渗盐水局部杀虫+术区引流。分析3种外科综合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术后A组、B组、C组残腔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9%、16.9%、0.0%(P〈0.05),复发率分别为18.2%、4.6%、0.0%(P〈0.05);带管引流时间A组〉B组〉C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A组、B组均低于C组,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别;高渗盐水腹腔处理后包虫腹腔种植率低于单纯生理盐水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囊全部或次全剥除+高渗盐水局部杀虫+术区引流的处理方式是目前最佳的治疗肝囊型包虫破裂的外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外科手术 破裂
原文传递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吐尔洪江·吐逊 吐尔干·艾力 +5 位作者 单骄宇 张雪 阿尔孜古丽·吐逊 刘弓伯 林仁勇 温浩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07-610,共4页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变化.方法 将56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志愿者(HD)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CE)组18例,肝囊型包虫病合并胆瘘(BF)组18例.流式细胞仪胞内染色分析法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变化.方法 将56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志愿者(HD)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CE)组18例,肝囊型包虫病合并胆瘘(BF)组18例.流式细胞仪胞内染色分析法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ELlSA检测血清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水平.数据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CE组患者外周血Th17/CD4^+T淋巴细胞比例为(0.23±0.11)%,明显低于BF组的(0.76±0.43)%和HD组的(0.52±0.50)%(t=2.225,t=4.077,均P<0.05),而BF组和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1,P>0.05).血清IL-17和IL-23在CE组分别为(12.1±3.7)ng/L和(84.4±46.0)ng/L,明显低于BF组的(15.5±4.1)ng/L和(138.6±37.9)ng/L(t=2.515,t=3.649,均P<0.05),也低于HD组的(14.8±4.4)ng/L和(138.1±48.7)ng/L(t=2.401,t=3.706,均P<0.05),而BF组和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P>0.05).各组血清IL-17水平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染色与标记
原文传递
肝细粒棘球蚴病术后复发的胆囊并发症
9
作者 董先杰 吐尔干·艾力 +2 位作者 蒋铁民 邵英梅 温浩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18-1020,共3页
细粒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由于其主要发生在肝脏,呈膨胀性占位,故病变压迫胆道进而并发胆囊疾病者临床并不少见。尤其是复发病例,胆囊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关键词 肝细粒棘球蚴病 胆囊并发症 术后复发 胆囊疾病 寄生虫疾病 人畜共患 复发病例 发生率
原文传递
泡球蚴组织蛋白处理对人肝星状细胞α-SMA和COL1A1表达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毕晓娟 张传山 +5 位作者 李亮 马洋洋 吕国栋 吐尔干·艾力 邵英梅 林仁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56-960,共5页
目的探讨泡球蚴组织蛋白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泡球蚴组织蛋白体外刺激人肝星状细胞,以PBS处理作为阴性对照,TGF-β1处理肝星状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分别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星状细胞中COL1A1、α-SMA和TGF... 目的探讨泡球蚴组织蛋白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泡球蚴组织蛋白体外刺激人肝星状细胞,以PBS处理作为阴性对照,TGF-β1处理肝星状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分别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星状细胞中COL1A1、α-SMA和TGF-β/Smad信号通路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60和600μg/ml泡球蚴蛋白处理肝星状细胞后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16±0.33和2.72±0.49,COL1A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3±0.12和5.39±0.14;TGF-β1处理肝星状细胞后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为13.43±0.27,COL1A1mRNA相对表达量为18.89±2.59;PBS阴性对照组α-SMA基因相对表达量1.07±0.42,COL1A1基因相对表达量1.00±0.02。不同浓度泡球蚴蛋白组和TGF-β1处理组与PBS阴性对照组相比α-SMA及COL1A1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星状细胞泡球蚴组织蛋白处理组与TGF-β1处理组α-SMA和COL1A1的蛋白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GFβ-RII基因相对表达量在600μg/ml泡球蚴组织蛋白处理组为1.71±0.08,与PBS阴性对照组1.09±0.4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2基因相对表达量在TGF-β1处理组为1.68±0.29,与PBS阴性对照组1.07±0.4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3基因相对表达量在600μg/ml泡球蚴组织蛋白处理组为2.41±0.84,TGF-β1处理组为1.61±0.15,与PBS阴性对照组1.00±0.09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球蚴组织蛋白中有类似TGF-β作用的能够诱发宿主肝星状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该细胞因子可能参与泡球蚴感染所致宿主肝纤维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肝星状细胞 纤维化 COL1A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