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师师作品
1
作者 向师师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79,共1页
下载PDF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向师师 《陶瓷研究》 2019年第3期56-60,共5页
在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手工业的复兴推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手工业的生产也成为了重要的支柱。在此过程中,一些具有生产效益和经济价值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政府层面的扶持和重视而重获新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醴陵釉下五... 在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手工业的复兴推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手工业的生产也成为了重要的支柱。在此过程中,一些具有生产效益和经济价值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政府层面的扶持和重视而重获新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艺技术开始恢复,现代陶瓷产业也得到了发展。并创办了国有瓷厂,为国家用瓷设计新的样式,且在国家用瓷的专项定制和现代陶瓷艺术的多元发展等方面,塑造了新的文化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醴陵 釉下五彩 手工 产业
下载PDF
基于民众文化影响下清末民国醴陵青花瓷器物形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向师师 邹晓松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3-76,共4页
清末民国“民众工艺”的生产机制和“以资民用”的造物观念,影响着湖南醴陵青花瓷的器物形式;同时,湖南醴陵青花瓷的器物特征和分类方式也依托于这种“民众文化”的瓷业环境。旨在研究醴陵青花瓷的器物形式与民众文化的关系,并阐释其器... 清末民国“民众工艺”的生产机制和“以资民用”的造物观念,影响着湖南醴陵青花瓷的器物形式;同时,湖南醴陵青花瓷的器物特征和分类方式也依托于这种“民众文化”的瓷业环境。旨在研究醴陵青花瓷的器物形式与民众文化的关系,并阐释其器物特征的形成因素,构建地域文化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醴陵青花瓷 器物形式 形成因素 文化关照
下载PDF
生态设计艺术研究的风向标——读刘文良《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红惠 向师师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24-126,共3页
刘文良教授《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一书,聚焦于当前生态设计面临的诸多困惑,问题意识与对策探求有机统一,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相得益彰,学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契合,为其健康发展献上了系列应对之策,堪为当前生态设计艺术研究之"... 刘文良教授《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一书,聚焦于当前生态设计面临的诸多困惑,问题意识与对策探求有机统一,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相得益彰,学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契合,为其健康发展献上了系列应对之策,堪为当前生态设计艺术研究之"风向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 生态设计 问题意识 学术性
下载PDF
时代文化符号与审美的缺失——试论当代陶瓷殡葬器具的形与饰
5
作者 李瑞生 向师师 王葆夷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0年第3期10-12,共3页
陶瓷殡葬器具如同其它陶瓷类器具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现代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人们在强调科技创新的同时更渴望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笔者对当代陶瓷殡葬器具文化符号与艺术审美价值提出探讨,尝试通过陶瓷殡葬器... 陶瓷殡葬器具如同其它陶瓷类器具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现代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人们在强调科技创新的同时更渴望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笔者对当代陶瓷殡葬器具文化符号与艺术审美价值提出探讨,尝试通过陶瓷殡葬器具深层次的贴近人文生活的探讨,实现艺术生活化以及当代陶瓷殡葬器具固有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殡葬器具 审美
下载PDF
醴陵釉下五彩瓷“墨线分水”的工艺生成及演变规律 被引量:4
6
作者 向师师 邹晓松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82,共6页
现代技术是工艺演变的直接动因,手工技艺的时代演进与技术发展密不可分。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墨线分水"工艺受景德镇传统彩瓷技术的影响,并且与日本彩瓷"墨弹兼白拔"等工艺密切相关。探讨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特征的... 现代技术是工艺演变的直接动因,手工技艺的时代演进与技术发展密不可分。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墨线分水"工艺受景德镇传统彩瓷技术的影响,并且与日本彩瓷"墨弹兼白拔"等工艺密切相关。探讨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特征的生成途径和演变规律,实际上是追问其工艺特征衍生的背后,技术全球化的进程与文化交融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醴陵釉下五彩瓷 墨线分水 工艺生成 演变规律
下载PDF
全球化技术演进中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特征生成 被引量:2
7
作者 向师师 牛志远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9-104,共6页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特征生成体现了现代技术演进的全球化过程,是传统手工艺转向现代形式的典型案例。其特征衍生与欧洲的罗森塔尔、韦奇伍德等高温彩瓷的工艺原理相同,与德国人瓦格纳在日本研发的“吾妻烧”极为相似,是西方现代技术与东...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特征生成体现了现代技术演进的全球化过程,是传统手工艺转向现代形式的典型案例。其特征衍生与欧洲的罗森塔尔、韦奇伍德等高温彩瓷的工艺原理相同,与德国人瓦格纳在日本研发的“吾妻烧”极为相似,是西方现代技术与东方传统工艺结合的成果,其衍生途径为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工艺的转型和发展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醴陵釉下五彩瓷 特征生成 技术演进 全球化
下载PDF
浅谈现代漆画材质语言与图式
8
作者 向师师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0年第4X期238-240,共3页
现代漆画材质语言"物性"的突破是现代漆画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是"漆器式"图式向漆画图式的转变;是以造型为目的的图式向质料语言的图式的转变。它是从"质料之美"出发不再依赖于图像表达的转变;它是对&qu... 现代漆画材质语言"物性"的突破是现代漆画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是"漆器式"图式向漆画图式的转变;是以造型为目的的图式向质料语言的图式的转变。它是从"质料之美"出发不再依赖于图像表达的转变;它是对"质料之美"的深度挖掘,且由质料语言呈现独具审美价值的图式。这些转变是对现代艺术表现方法的另一种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漆画 材质语言 质料之美 图式转变
原文传递
“艺科融合”的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教学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杨佩璋 向师师 《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79,共4页
以“艺科融合”为导向的文物修复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扩展了文物修复与工艺美术设计学科边界交叉研究的体系。本文旨在探索文物修复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分享文物保护专业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艺科并行,文理、文工协同培养的实践经验,研究在... 以“艺科融合”为导向的文物修复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扩展了文物修复与工艺美术设计学科边界交叉研究的体系。本文旨在探索文物修复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分享文物保护专业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艺科并行,文理、文工协同培养的实践经验,研究在文物修复中工艺实践的技术路径、所需知识体系,以及现代复原技术和新型材料替代应用。清华大学以文物修复人才培养实践为契机,构建“文化与历史、非遗与造物、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跨越多个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课程研究与设计创新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科融合 文物修复 人才培养 协同路径
原文传递
高校手工艺人群层次架构与研培计划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佩璋 向师师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6-67,共2页
本文通过对手工艺人群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当代手工艺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研究发现探索开放型、交叉型手工艺教育的模式建构,以及“联合培养”“传统工艺+”“三知三才”等教育机制的推广,有利于改善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 本文通过对手工艺人群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当代手工艺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研究发现探索开放型、交叉型手工艺教育的模式建构,以及“联合培养”“传统工艺+”“三知三才”等教育机制的推广,有利于改善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契合等现实问题,并为高校手工艺人群的培养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艺 培养模式 层次架构 研培计划
原文传递
西藏大型泥塑《农奴愤》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族共识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志远 向师师 《雕塑》 2021年第5期72-73,共2页
大型泥塑《农奴愤》是西藏从农奴社会向社会主义跨越时期的历史创作,塑造了西藏人民抗争历史的时代景象,是藏地实践、西藏题材集体创作和民族文化精神象征的标志性作品。对《农奴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是当下所面临的... 大型泥塑《农奴愤》是西藏从农奴社会向社会主义跨越时期的历史创作,塑造了西藏人民抗争历史的时代景象,是藏地实践、西藏题材集体创作和民族文化精神象征的标志性作品。对《农奴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是当下所面临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树立民族文化精神的共同课题。通过西藏大型泥塑《农奴愤》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实践研究,探索在文化传承、技艺再生,以及民族共荣共享的发展机制中,构建"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共识关系和价值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泥塑“农奴愤” 文化遗产 保护实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