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散鳞镜鲤皮肤囊肿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1
作者 魏强 赵晓静 +5 位作者 尹琪 杨医静 向建国 李德亮 余建波 刘新华 《当代水产》 2024年第1期75-77,79,共4页
吉陶单极虫隶属于后生动物亚界,粘体动物门,粘孢子纲,双壳目,单极虫科,单极虫属。目前,已报道单极虫属种类约100余种,主要寄生于淡水鱼类,少数种类可寄生于海水鱼类当中。绝大部分种类不会导致鱼类疾病,仅少数几种单极虫会导致鱼类的大... 吉陶单极虫隶属于后生动物亚界,粘体动物门,粘孢子纲,双壳目,单极虫科,单极虫属。目前,已报道单极虫属种类约100余种,主要寄生于淡水鱼类,少数种类可寄生于海水鱼类当中。绝大部分种类不会导致鱼类疾病,仅少数几种单极虫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如寄生于异育银鲫皮肤的“肤孢子病”武汉单极虫、寄生于异育银鲫鳃上的“鳃孢子虫病”汪氏单极虫以及寄生于鲤或散鳞镜鲤肠道或皮肤的吉陶单极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鳞镜鲤 吉陶单极虫 孢子虫病 异育银鲫 鱼类疾病 海水鱼类 寄生 粘孢子纲
下载PDF
温度和17α-甲基睾酮、来曲唑对棘胸蛙雄性化研究
2
作者 李娟 张廖瑞林 +4 位作者 周洁 侯金亮 李鸿 黄艳飞 向建国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5期1-7,10,共8页
棘胸蛙雄性个体大于同龄雌性个体,全雄育种技术已成为棘胸蛙养殖业的迫切需要。以5400尾出膜7 d(开口摄食)的棘胸蛙蝌蚪为试验对象,在21℃(TNR)、24℃(TNR)、27℃(TNR)三个水温条件下,探讨来曲唑(LZ)、17α-甲基睾酮(MT)、17α-甲基睾... 棘胸蛙雄性个体大于同龄雌性个体,全雄育种技术已成为棘胸蛙养殖业的迫切需要。以5400尾出膜7 d(开口摄食)的棘胸蛙蝌蚪为试验对象,在21℃(TNR)、24℃(TNR)、27℃(TNR)三个水温条件下,探讨来曲唑(LZ)、17α-甲基睾酮(MT)、17α-甲基睾酮与来曲唑组合(ML)对棘胸蛙雄性化的影响。以未添加激素为对照组(CK),实验组分别在饲料中添加100 mg/kg LZ、80 mg/kg MT、40 mg/kg MT与50 mg/kg LZ组合(ML),分别在三个温度下饲养,通过性腺形态学与组织学判定幼蛙性别。结果表明:水温21℃、24℃、27℃时,CK组雄性率分别为43.07%±0.06%、47.86%±0.04%、62.16%±0.02%,中间态性腺的出现率分别为0、0、10.00%;LZ组雄性率分别为48.52%±0.02%、56.41%±0.05%、77.77%±0.01%,中间态性腺的出现率分别为14.29%、20.00%、40.00%;MT组和ML组雄性率均为100%,中间态性腺的出现率分别为0、0、36.36%和33.33%、28.57%、37.04%;27℃下变态的幼蛙个体普遍小于21℃和24℃,但无显著差异。综上,水温21~24℃下,在棘胸蛙蝌蚪期饲料中全程添加80 mg/kg MT或40 mg/kg MT与50 mg/kg LZ(ML),更有利于棘胸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性腺向雄性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化 温度 17α-甲基睾酮 来曲唑 棘胸蛙
下载PDF
发育不良和歪头病对变态末期棘胸蛙皮肤菌群的影响
3
作者 徐杨 江昀 +6 位作者 侯金亮 李娟 冯兴浪 刘新华 李德亮 向建国 李军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848,共10页
实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健康(CTL组)、发育不良(DD组)和患歪头病(TD组)的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索宿主健康状态与皮肤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及功能之间的潜在关系。所有样本经测序、质控及聚类获得2997条扩... 实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健康(CTL组)、发育不良(DD组)和患歪头病(TD组)的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索宿主健康状态与皮肤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及功能之间的潜在关系。所有样本经测序、质控及聚类获得2997条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注释32个门,76个纲,167个目,259个科和402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棘胸蛙皮肤主要优势菌门(>1%),但丰度受宿主健康状态的影响。在属水平上筛选获得50个菌群标志物,其中23个(如乳杆菌(Lactobacillus)、德沃斯氏(Devosia)、希瓦氏菌(Shewanella)和Luteolibacter)在CTL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的健康状态;19个(如短稳杆菌(Emped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和短螺旋体(Brevinema))在D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发育不良的病症;8个(如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在T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歪头病的病症。多样性分析表明,TD组的多样性和均一度与CTL组和DD组相比显著降低,微生物菌群组成也表现出明显分离。功能预测表明,CTL组和TD组皮肤微生物菌群之间功能差异主要富集在新陈代谢相关通路。总之,该项研究揭示不同健康状态下棘胸蛙皮肤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变化,突出共生微生物菌群在两栖动物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态末期 发育不良 歪头病 皮肤微生物菌群 棘胸蛙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棘胸蛙生长发育及性比的影响
4
作者 周洁 何淼鑫 +3 位作者 谭禹 李娟 张廖瑞林 向建国 《当代水产》 2024年第5期69-70,共2页
1前言两栖动物生长普遍存在着两性差异现象,有的表现为雌性生长速度快,成年个体大于同龄雄性,如滇蛙、斑腿泛树蛙、北仑姬蛙;有的表现为雄性生长速度快,成年个体大于同龄雌性,例如大蹼铃蟾、沼蛙、棘胸蛙等。因此,控制两栖类性别和单性... 1前言两栖动物生长普遍存在着两性差异现象,有的表现为雌性生长速度快,成年个体大于同龄雄性,如滇蛙、斑腿泛树蛙、北仑姬蛙;有的表现为雄性生长速度快,成年个体大于同龄雌性,例如大蹼铃蟾、沼蛙、棘胸蛙等。因此,控制两栖类性别和单性养殖对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蹼铃蟾 两栖动物 姬蛙 斑腿泛树蛙 棘胸蛙 两性差异 单性养殖 生长速度
下载PDF
三种蛙不同组织的DNA得率及质量分析
5
作者 谢登辉 李娟 +4 位作者 向雅丽 何淼鑫 侯金亮 张廖瑞林 向建国 《当代水产》 2024年第4期76-78,共3页
基因组DNA是物种种质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DNA含量对研究其遗传和物种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提取物种基因组DNA的方法有:浓盐法、阴离子去污剂法、水抽提法、试剂盒法等。除浓盐法和试剂盒法外,其他方法均涉及有毒、有害等有机试... 基因组DNA是物种种质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DNA含量对研究其遗传和物种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提取物种基因组DNA的方法有:浓盐法、阴离子去污剂法、水抽提法、试剂盒法等。除浓盐法和试剂盒法外,其他方法均涉及有毒、有害等有机试剂,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威胁实验人员安全。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进化 有机试剂 抽提法 DNA含量 浓盐法 试剂盒法 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 基因组DNA
下载PDF
芙蓉鲤鲫仔稚鱼的异速生长模式及饥饿不可逆点研究
6
作者 谢敏 吴浩 +6 位作者 宋锐 向劲 周洁 李鸿 曾国清 李绍明 向建国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3-1262,共10页
【目的】探究芙蓉鲤鲫(Carassius auratus Furong carp♀×Cyprinus carpio red crucian carp♂)仔稚鱼的异速生长模式和饥饿耐受力,为芙蓉鲤鲫鱼苗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持续测定芙蓉鲤鲫仔稚鱼各功能器官[全长、眼径、吻、... 【目的】探究芙蓉鲤鲫(Carassius auratus Furong carp♀×Cyprinus carpio red crucian carp♂)仔稚鱼的异速生长模式和饥饿耐受力,为芙蓉鲤鲫鱼苗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持续测定芙蓉鲤鲫仔稚鱼各功能器官[全长、眼径、吻、头、体高、躯干、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长度,探究其异速生长模型,并观察分析其饥饿状态下的初次摄食率。【结果】芙蓉鲤鲫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9日龄卵黄囊完全消失,仔鱼的相对混合营养期比率为2.0,表明其耐饥饿能力较强。芙蓉鲤鲫仔稚鱼优先发育体高、吻、头、背鳍和臀鳍等与消化、摄食、呼吸和游泳平衡相关的器官来适应早期人工培育环境,异速生长模式中各器官的生长拐点主要集中在弯曲期和后弯曲期,眼径、吻、头、体高、躯干、背鳍、臀鳍和尾鳍分别在16日龄(全长为14.00 mm)、12日龄(全长为11.42 mm)、14日龄(全长为11.96 mm)、12日龄(全长为11.38 mm)、16日龄(全长为13.96 mm)、14日龄(全长为12.10 mm)、15日龄(全长为13.20 mm)和23日龄(全长为17.21 mm)出现生长拐点。相对于全长,体高在拐点前为正异速生长,在拐点后为等速生长;吻、背鳍和臀鳍在拐点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躯干在拐点前后均为负异速生长;头和眼径则由等速生长转变为正异速生长;胸鳍、体长和尾长未观察到生长拐点。仔鱼饥饿试验结果表明,3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为10.0%,8日龄初次摄食率达最高(90.0%)后迅速下降,10日龄降至45.0%,达饥饿不可逆点(PNR)。【结论】芙蓉鲤鲫仔鱼各器官生长拐点主要集中于12~16日龄,优先发育体高、吻、头、背鳍和臀鳍等与摄食、消化、呼吸系统建立和游泳平衡相关的器官。芙蓉鲤鲫仔鱼3日龄即开口摄食,PNR为10日龄,相对混合营养期比率为2.0,耐受饥饿能力较强。在水温为(19.90±2.83)℃条件下,芙蓉鲤鲫脱膜后3~4日龄为下塘培育最佳时间点,下塘时间最迟不宜晚于9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鲤鲫 异速生长 生长拐点 初次摄食率 饥饿不可逆点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河蚬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杨欣 皮杰 +3 位作者 刘新华 向建国 曾聪 李德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50-4259,共10页
河蚬是一类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底栖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近年来,河蚬野生资源量锐减,了解河蚬在国内的潜在分布能为河蚬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参考。基于河蚬在中国的136个分布点和8个环境因子,采用ENMeval包和biasfil... 河蚬是一类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底栖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近年来,河蚬野生资源量锐减,了解河蚬在国内的潜在分布能为河蚬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参考。基于河蚬在中国的136个分布点和8个环境因子,采用ENMeval包和biasfile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分别河蚬现代和未来(2041—2060年和2081—2100年)6个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综合Jackknife检验、置换重要值和环境因子贡献率评估影响现代河蚬潜在分布的主要因子,比较未来气候情景下潜在适生区差异从而分析预测河蚬适宜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1)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准确度极高,平均AUC值为0.900±0.037,平均AUCDIFF值为0.019,现代河蚬潜在分布区域总面积为188.33×10^(4)km^(2),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区域以及黄河流域下游和渤海湾沿岸区域。(2)影响河蚬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温度(年均温和温度年较差)和降水(年降水量)。(3)在未来6种气候情景下,河蚬主要潜在分布区有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潜在适生区面积在SSP245情景下明显减少,而在SSP126和SSP585情景下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这也表明气候变化下河蚬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存在缩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MaxEnt) 潜在分布
下载PDF
湘江鳡仔稚鱼个体和耳石生长发育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向建国 向劲 +2 位作者 王星璐 李钟杰 谢松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7-822,共6页
2008年6月至7月间于鳡(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的主要繁殖季节在湘江采集鳡仔稚鱼共370尾,耳石分析表明这些仔稚鱼日龄在4—25d间,推算孵化日期为5月27日至6月22日。仔鱼前弯曲期向弯曲期转化时间为第6日龄,弯曲期向后弯曲期... 2008年6月至7月间于鳡(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的主要繁殖季节在湘江采集鳡仔稚鱼共370尾,耳石分析表明这些仔稚鱼日龄在4—25d间,推算孵化日期为5月27日至6月22日。仔鱼前弯曲期向弯曲期转化时间为第6日龄,弯曲期向后弯曲期转化为第10日龄,后弯曲期向稚鱼期转化为15.5日龄。体长生长和耳石生长均在进入后弯曲期后(12—13日龄)出现1个节点:节点后体长生长速度是节点前的5倍,节点后耳石生长速度是节点前的2倍。早期生活史不同阶段鳡微耳石形态显著改变:前弯曲期耳石为圆形;弯曲期耳石前后轴的生长速度明显超过背腹轴生长,耳石也变为椭圆形;后弯曲期耳石进一步延长,耳石后端形成略尖的突起,耳石呈梨形;进入稚鱼期后,耳石后突起变得较为平滑,耳石形状呈贝形。耳石半径和体长的关系在后弯曲期阶段出现节点,节点前后呈不同的直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生长 早期发育 耳石形态 生长节点 湘江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向建国 周进 金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5-358,共4页
对11尾斑点叉尾鮰的部分可量可数性状、生长特点、食性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血细胞数目、肌肉成分和部分微量元素等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的红细胞数为2.16×106个/mm3,白细胞数为6 900个/mm3 ,鲜肉中粗蛋白含量为15.7... 对11尾斑点叉尾鮰的部分可量可数性状、生长特点、食性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血细胞数目、肌肉成分和部分微量元素等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的红细胞数为2.16×106个/mm3,白细胞数为6 900个/mm3 ,鲜肉中粗蛋白含量为15.76%,粗脂肪含量为8.66%,水分含量为74.56%,微量元素中铁为1.76 mg/kg,锌为0.366 mg/kg,鲜样中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比为1.89?0.27?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生物学特性 生化特性 营养成分 微量元素
下载PDF
赤眼鳟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向建国 何福林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40,共3页
详叙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外部形态,并对其可量性状与可数性状、食性与相关器官、生长与繁殖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深入分析,旨在全面掌握赤眼鳟的生物学特性,为开展赤眼鳟的人工养殖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赤眼鳟 可量性状 可数性状 食性 生长繁殖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不同水温下虹鳟血清酶的活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向建国 何福林 钟蕾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4-75,63,共3页
使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水温14℃、19℃、23℃时虹鳟(Salmo irideus)血清酶活性。结果表明:在3个温度下,虹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肌酸激酶(CK)活性随温度上升而降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温度上升而升高,谷草转氨酶(AST... 使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水温14℃、19℃、23℃时虹鳟(Salmo irideus)血清酶活性。结果表明:在3个温度下,虹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肌酸激酶(CK)活性随温度上升而降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温度上升而升高,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Salmo irideus) 水温 血清酶活性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向建国 任新国 戴良英 《湖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 条斑病菌 致病力
下载PDF
MS-222麻醉金鱼模拟运输试验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向建国 何福林 +1 位作者 陈才 佘曙明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5,共3页
采用MS-222对金鱼实施麻醉并模拟运输试验,以减少金鱼代谢量,延长运输时间,提高长途运输的成活率,旨在探讨不同品种金鱼对MS-222麻醉的适宜浓度范围。结果表明,MS-222麻醉金鱼的适宜浓度范围为35-85mg/L,其具体使用浓度因金鱼的... 采用MS-222对金鱼实施麻醉并模拟运输试验,以减少金鱼代谢量,延长运输时间,提高长途运输的成活率,旨在探讨不同品种金鱼对MS-222麻醉的适宜浓度范围。结果表明,MS-222麻醉金鱼的适宜浓度范围为35-85mg/L,其具体使用浓度因金鱼的品种和运输密度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222 运输试验 金鱼 麻醉 模拟 浓度范围 运输时间 长途运输 运输密度 使用浓度 成活率 品种
下载PDF
虹鳟斯坦尼氏小体·脾脏和鳃组织的显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向建国 何福林 +2 位作者 黄兴国 钟蕾 文祝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7678-7679,7815,共3页
将体质健壮的虹鳟斯坦尼氏小体、脾脏、鳃取出,依次进行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显微摄像。经仔细观察:虹鳟斯坦尼氏小体有多个,位于中肾与后肾的沟腹内;脾脏中可见到细胞聚集成块,分布散乱,排列不紧密,组织间隙大;鳃... 将体质健壮的虹鳟斯坦尼氏小体、脾脏、鳃取出,依次进行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显微摄像。经仔细观察:虹鳟斯坦尼氏小体有多个,位于中肾与后肾的沟腹内;脾脏中可见到细胞聚集成块,分布散乱,排列不紧密,组织间隙大;鳃丝间的间距较小,鳃小片上含有大量的黏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斯坦尼氏小体 脾脏 H-E染色 显微结构
下载PDF
淡水珍珠蚌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向建国 何福林 +1 位作者 肖克宇 钱燕春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5,共4页
通过珍珠蚌病原体分离、染色、培养、氧化酶试验、克氏双糖铁琼脂培养和葡萄糖微粒管试验及药敏实验卡鉴定,结果显示病蚌的鳃和斧足存在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内脏中寄生肠杆菌科致病菌和G+球菌,鳃部寄生大量致病菌。
关键词 珍珠蚌 致病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噬菌体的专化性及溶菌型 被引量:3
16
作者 向建国 任新国 陈寊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5期452-455,共4页
从湖南18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细条病病叶中分离出24个噬菌体分离株,用7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专化性测定,结果表明供测的噬菌体只能侵染水稻细条菌;用来自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及四川的水稻细条菌90个菌株对噬菌体敏感性进行测定... 从湖南18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细条病病叶中分离出24个噬菌体分离株,用7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专化性测定,结果表明供测的噬菌体只能侵染水稻细条菌;用来自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及四川的水稻细条菌90个菌株对噬菌体敏感性进行测定,认为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类共23个溶菌型.并提出了提高噬菌体法检测种子带菌效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病 条斑病 噬菌体 溶菌型
下载PDF
网络入侵取证系统(Ⅰ) 被引量:1
17
作者 向建国 夏长城 《湘南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82-87,共6页
本文依据入侵者有可能在系统日志和网络通信数据中留下的痕迹,研制出一个网络入侵取证系统.该系统能有效地解决网络入侵取证的难题.
关键词 网络入侵取证系统 日志模块 网络数据收集模块 分析模块
下载PDF
三角帆蚌细菌病病理组织的显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向建国 钟蕾 +1 位作者 黄兴国 何福林 《内陆水产》 2009年第1期50-53,共4页
用黄杆菌、温和气单胞菌、不动杆菌、产碱杆菌、产碱假单胞菌及其5种混合细菌人工感染健康的三角帆蚌,切取病蚌肝脏、肠道、鳃和斧足等主要器官的组织,采用美蓝染色法进行细菌涂片和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试验表明:感染温和气单胞菌、产碱... 用黄杆菌、温和气单胞菌、不动杆菌、产碱杆菌、产碱假单胞菌及其5种混合细菌人工感染健康的三角帆蚌,切取病蚌肝脏、肠道、鳃和斧足等主要器官的组织,采用美蓝染色法进行细菌涂片和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试验表明:感染温和气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和5种混合细菌的病蚌组织切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不同,尤其是肝脏、肠道和鳃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黄杆菌 温和气单胞菌 不动杆菌 产碱杆菌 产碱假单胞菌 显微结构
下载PDF
施用微生物制剂对育蚌水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9
作者 向建国 黄兴国 +3 位作者 何福林 李治章 李常健 钟蕾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9-83,共5页
研究了育蚌水体分别施用微生物制剂利水素与鱼虾菌乐后水样中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利水素的水样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含量分别下降26.67%、20%,芽胞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上升13.33%、26.67%;施用鱼虾菌乐... 研究了育蚌水体分别施用微生物制剂利水素与鱼虾菌乐后水样中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利水素的水样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含量分别下降26.67%、20%,芽胞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上升13.33%、26.67%;施用鱼虾菌乐的水样革兰阴性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含量分别下降20%、13.33%,芽胞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上升6.67%、13.33%;未施用微生物制剂的水样革兰阴性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含量均上升13.33%,芽胞杆菌消失,新增肠杆菌和链球菌。施用微生物制剂利水素和鱼虾菌乐,可有效优化养殖水体微生物种群结构,改良养殖水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制剂 育蚌水体 微生物区系 水质环境
下载PDF
水温影响虹鳟红细胞数量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向建国 何福林 《内陆水产》 2006年第9期37-38,共2页
采用显微记数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计数虹鳟和鳙鱼的血红细胞并进行分析,旨在为南方低海拔温水环境开展虹鳟养殖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结果表明:在一定水温范围内,虹鳟的红细胞数量随着水温的上升呈急剧下降的趋势,而温水性鱼类鳙鱼的红... 采用显微记数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计数虹鳟和鳙鱼的血红细胞并进行分析,旨在为南方低海拔温水环境开展虹鳟养殖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结果表明:在一定水温范围内,虹鳟的红细胞数量随着水温的上升呈急剧下降的趋势,而温水性鱼类鳙鱼的红细胞数量随着水温的上升呈平缓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水温 红细胞 显微记数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