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孕激素诱导的封闭因子与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向淑真 陈友国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通过动态测定地屈孕酮(达芙通)治疗前后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血清及尿液中孕激素诱导的封闭因子(PIBF)的表达水平,探讨PIBF与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0例2013年7月至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孕5~1... 目的通过动态测定地屈孕酮(达芙通)治疗前后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血清及尿液中孕激素诱导的封闭因子(PIBF)的表达水平,探讨PIBF与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0例2013年7月至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孕5~12周的妇女。正常妊娠组40例;早期先兆流产组40例。先兆流产组中32例为妊娠继续组,即经过口服达芙通保胎成功;妊娠失败组8例,即经过口服达芙通后最终难免流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及尿液中PIBF水平。结果 (1)正常妊娠组和妊娠继续组血清及尿液PIBF浓度随孕周增长逐渐升高。(2)治疗前,先兆流产组血清及尿液PIBF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妊娠继续组达芙通治疗后血清及尿液PIBF浓度达到正常妊娠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妊娠失败组血清及尿液PIBF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和妊娠继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ROC曲线,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血清PIBF〉197.45ng/ml、尿液PIBF〉16.50ng/ml时可以作为保胎成功的预测指标。结论达芙通用于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可以提高患者血清及尿液中PIBF水平,并发挥保胎作用。妊娠早期低浓度血清及尿液PIBF水平有助干预测先兆流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激素诱导的封闭因子 妊娠 先兆流产
下载PDF
孕妇甲状腺功能与体重指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向淑真 陈友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41-1543,共3页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卡产检孕妇160例,按BMI分为4组,即G1组(BMI<18.5 kg/m^2)30例、G2组(18.5 kg/m^2≤BMI<25.0 kg/m^2)50例、G3组(25.0 kg...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卡产检孕妇160例,按BMI分为4组,即G1组(BMI<18.5 kg/m^2)30例、G2组(18.5 kg/m^2≤BMI<25.0 kg/m^2)50例、G3组(25.0 kg/m^2≤BMI<28.0 kg/m^2)50例、G4组(BMI≥28.0 kg/m^2)30例,分别在孕7~12周、13~16周、17~20周、21~24周、25~28周、29~32周和33周后留取其空腹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和总甲状腺素(total thyroxine,TT4),对比4组妊娠妇女在不同孕周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分析孕妇甲状腺功能减退与BMI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孕周逐渐增加,孕妇血清TSH水平逐渐升高,FT4水平逐渐降低,28周后基本趋于平稳;孕妇血清TT4水平孕早期逐渐升高,孕13~16周达到高峰,16周后基本趋于平稳。(2)各组血清FT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周后G4组血清TSH水平明显高于G2组(P<0.05);孕13~16周G4组血清TT4水平明显低于G2组和G3组(P<0.05);相较于血清FT4,孕16周检测血清TT4水平更具有临床价值。(3)G4组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病率高于G2组和G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妇BMI增高,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病率升高,BMI可能与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促甲状腺激素 游离甲状腺素 总甲状腺素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
下载PDF
妊娠早期血清抑制素A、β-HCG与甲状腺功能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向淑真 张欣 《农垦医学》 2020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早期血清抑制素A(INH A)、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筛查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早期血清抑制素A(INH A)、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筛查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5月-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产检的8~10周的113例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TSH水平,分为TSH≤4mIU/L组和TSH>4mIU/L组;测定血清抑制素A,β-HCG,TSH、FT4和TPOAB。结果:(1)TSH≤4mIU/L组血清INH A和β-HCG均低于TSH>4mIU/L组,血清FT4高于TSH>4mIU/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SH≤4mIU/L组TPOAB阳性孕妇例数低于TSH>4mIU/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INH A、β-HCG和TPOAB与TSH之间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妊娠早期,血清抑制素A和β-HCG与甲状腺功能有关,为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筛查提供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素A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下载PDF
动态监测抑制素A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向淑真 沈宗姬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2-515,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尿抑制素A(InhibinA)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中的临床意义及与孕酮(Proges-terone,P)、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的相关性。方法:观察2007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尿抑制素A(InhibinA)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结局中的临床意义及与孕酮(Proges-terone,P)、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的相关性。方法:观察2007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孕5~12周妇女64例,其中20例正常早孕,30例因黄体功能不全引起的早期先兆流产及14例难免流产患者。采用双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抑制素A、孕酮、β-HCG及晨尿抑制素A。结果:成功妊娠者血清抑制素A、P及β-HCG浓度明显高于失败结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荐血清抑制素A>154.95pg/ml作为预测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成功的有效指标,预测价值高于孕酮和β-HCG。正常妊娠,孕8~10周晨尿中可检测到较低浓度的抑制素A。用黄体酮和/或HCG保胎治疗并不影响母体血清抑制素A、孕酮及β-HCG水平。结论:妊娠早期低浓度血清抑制素A有助于预测先兆流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当血清抑制素A>154.95 pg/ml可作为预测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成功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素A 孕酮 β—HCG 先兆流产
原文传递
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及救治时机的临床探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向淑真 孟莉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及救治时机。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收治的子宫破裂患者59例,了解其前次妊娠情况、子宫破裂时机、母婴情况等资料。结果两次妊娠间隔时间不足3年、生产次数2次及以上以及足... 目的探讨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及救治时机。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收治的子宫破裂患者59例,了解其前次妊娠情况、子宫破裂时机、母婴情况等资料。结果两次妊娠间隔时间不足3年、生产次数2次及以上以及足月产均会增加瘢痕子宫破裂风险(P<0.05);剖宫瘢痕子宫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包含孕期足月和两次妊娠间隔时间≤3年;阴道分娩瘢痕子宫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包含瘢痕厚度。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风险较大,应全面分析患者情况及分娩方式适应证,重点监护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以期取得及时救治,进而降低围生儿、产妇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破裂 临床特征 瘢痕子宫 先兆子宫破裂
原文传递
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向淑真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5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年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及分娩方式,为临床及孕期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该院2004年-2013年住院分娩的孕37周-41+6周单胎活产新生儿出生情况,计算10年间足月活产新生儿平均剖宫产率、低出生... 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年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及分娩方式,为临床及孕期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该院2004年-2013年住院分娩的孕37周-41+6周单胎活产新生儿出生情况,计算10年间足月活产新生儿平均剖宫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及巨大儿发生率,计算足月各孕周出生体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近10年间足月单胎活产新生儿20 909例,男婴10 995例,女婴9 914例,男女比例为1.11∶1。阴道分娩12 629例,剖宫产8 280例,平均剖宫产率39.60%。低出生体重儿430例,平均发生率2.06%;巨大儿1 654例,平均发生率7.91%。2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344.46±450.10)g,新生儿体重呈上升趋势。3低出生体重儿总体呈下降趋势,巨大儿总体呈增长趋势。4各年份剖宫产率明显低于于阴道分娩率,剖宫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年份剖宫产平均出生体重高于阴道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平均出生体重(3 316.24±401.45)g,低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平均出生体重(3 388.15±498.69)g,高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39-39+6为分娩高峰孕周,平均出生体重为(3 352.86±405.99)g,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3 344.46±450.10)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37-37^+6、38-38^+6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P〈0.05);40-40^+6、41-41^+6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新生儿出生体重随孕周增加逐渐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足月活产新生儿体重呈上升趋势,剖宫产率也有所增长,说明加强孕期合理营养指导及保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出生体重 剖宫产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