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尺度融合的岷江流域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
作者 王格 周子祺 +4 位作者 夏建国 欧定华 费建波 龚顺娅 向玉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61,233,共11页
[目的]进行基于多尺度融合的流域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打下基础,也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方法]以岷江流域为例,从国土空间的多功能性特征... [目的]进行基于多尺度融合的流域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打下基础,也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方法]以岷江流域为例,从国土空间的多功能性特征与内涵出发,构建多尺度的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通过应用改进后的多尺度融合模型,对2000,2010和2020年3期研究断面的评价结果进行微观细部分析。[结果]①长期以来,流域整体生态承载力(CC_(E))多数在中等水平,生活承载力(CC_(L))多数在中等及以下,生产承载力(CC_(P))以低等级为主,造成综合承载力(CC_(C))以较低等级为主且无高等级;②研究期内,所有承载力的较低等级区域均有所扩张:CC_(E)多发生在流域中部与东南部,CC_(L)在流域上、中、下游均有发生,CC_(P)多发生在双流西部、南部与仁寿县,CC_(C)多发生在汶川县、蒲江县、井研县等地;③岷江上游具有高CC_(E)、低CC_(L)和CC_(P)的原因应归结于受到了地势地貌条件与社会经济水平所带来的双重影响,而成都主城区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取得了突出水平的CC_(L),CC_(P)和CC_(C)并得以长期稳定保持。[结论]岷江流域在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方面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造成各地区承载力水平不一,阻碍实现地区间协调均衡发展。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调动省会成都的溢出效应与辐射作用,有利于提升承载力等级,缩小地区差距,带动流域整体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资源环境承载力 多尺度融合模型 岷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