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粳稻品种稻瘟病田间抗性鉴定与评价
1
作者 陈建晨 董丽英 +6 位作者 刘沛 汤翠凤 宋杰 向锦茜 刘树芳 余磊 杨勤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7期102-107,共6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来自17个省(市)的粳稻品种在云南省的稻瘟病抗性差异,并筛选出具有优异稻瘟病抗性的资源。通过田间病圃自然诱发的方法,对1050份粳稻品种进行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叶瘟发病轻而穗瘟发病较重;在叶瘟方面,... 本研究旨在评估来自17个省(市)的粳稻品种在云南省的稻瘟病抗性差异,并筛选出具有优异稻瘟病抗性的资源。通过田间病圃自然诱发的方法,对1050份粳稻品种进行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叶瘟发病轻而穗瘟发病较重;在叶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28.48%、10.95%、9.14%、19.24%、20.00%和12.19%;而在穗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3.71%、0.38%、2.57%、19.62%、22.57%和51.14%;进一步对叶、穗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69份既抗叶瘟又抗穗瘟的水稻品种,这69份粳稻品种来源于吉林、黑龙江、辽宁、云南和江苏等5个省。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叶瘟和穗瘟抗性表现较好的这些材料可为抗稻瘟病育种以及抗稻瘟病新基因发掘提供重要的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品种 稻瘟病 抗性 评价 叶瘟 穗瘟 育种资源
下载PDF
入侵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vermiculophylla)和非入侵红藻绳状龙须菜(Gracilariopsis chorda)的比较转录组研究
2
作者 马萌 向锦茜 +3 位作者 薛开学 王高歌 WEINBERGER Florian 胡自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0-711,共12页
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vermiculophylla)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特有种,但在过去100年间它借助海运(太平洋牡蛎养殖)快速入侵到北美、欧洲和地中海等沿海栖息地,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等造成重大影响。为从分子水平初步了... 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vermiculophylla)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特有种,但在过去100年间它借助海运(太平洋牡蛎养殖)快速入侵到北美、欧洲和地中海等沿海栖息地,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等造成重大影响。为从分子水平初步了解真江蓠成功入侵的潜在机制,文章对其入侵起源地——日本北部的真江蓠及非入侵种——绳状龙须菜(Gracilariopsis chorda)进行了同质园实验(common garden experiment)处理后的比较转录组研究,以探究该地区入侵属性不同的两种红藻间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真江蓠和绳状龙须菜共有基因序列集(Universal Gene,unigene)主要集中在核糖体、嘌呤和嘧啶代谢等通路。其中,在真江蓠中光系统II反应中心蛋白D1(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protein D1)、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大亚基(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large subunit,rbcL)等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而逆转录转座子蛋白(retrotransposon protein)、细胞壁相关的水解酶(cell wall-associated hydrolase)和金属离子转运蛋白Nramp5的表达既上调也下调。与光合作用过程相关基因的大量表达可能有助于真江蓠应对逆境胁迫,特别是光系统ⅡD1反应中心蛋白表达量升高可能有助于藻体修复光系统Ⅱ复合体,从而制造更多的有机物以备藻体生长所需。而金属离子转运蛋白Nramp5等的上调和下调则表明江蓠等红藻可能通过某些基因表达量的增减对不同的环境变动作出响应。总体而言,代谢过程中的资源再分配很可能是驱动真江蓠适应和耐受新的生境的主要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入侵 环境适应 光合作用 转录调控 资源再分配
下载PDF
芘对剩余活性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3
作者 向锦茜 张路聃 +6 位作者 梁承月 王昌梅 尹芳 吴凯 杨斌 赵兴玲 张无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4,共4页
考查了不同浓度的芘对剩余活性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1 000 mg/kg TS质量浓度范围内,各实验组的TS降解率、VS降解率和SCOD去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降解率和去除率随芘浓度的升高而增高,但各实验组中芘降解率随着芘浓度的升... 考查了不同浓度的芘对剩余活性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1 000 mg/kg TS质量浓度范围内,各实验组的TS降解率、VS降解率和SCOD去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降解率和去除率随芘浓度的升高而增高,但各实验组中芘降解率随着芘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芘的存在能够促进污泥的厌氧消化,促进作用随着芘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而且厌氧消化处理能够一定程度上降解污泥中的多环芳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活性污泥 厌氧消化 多环芳烃 降解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