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在人角膜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牛静宜 刘婧 +4 位作者 刘莲 吕依洋 陈建苏 徐锦堂 钟敬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2,共4页
背景临床研究表明多数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与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突变有关,但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研究TGFBI基因在人角膜组织及体外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 背景临床研究表明多数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与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突变有关,但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研究TGFBI基因在人角膜组织及体外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GFBImRNA在人角膜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将供体角膜组织制成石蜡包埋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BI蛋白在角膜组织、人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GFBI蛋白在细胞爬片的表达。结果RT—PCR检测显示人角膜组织和基质细胞中在1274bp处可见TGFBImRNA的清晰条带,而角膜上皮细胞中亦有TGFBI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TGFBI蛋白在人角膜组织中基质细胞的细胞质中呈阳性表达,但人角膜上皮细胞中未见TGFBI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技术显示,人角膜基质细胞胞质中TGFBI蛋白呈红色荧光,而角膜上皮细胞未见TGFBI蛋白表达。结论TGFBI主要在人角膜基质层表达,而在上皮层几乎不表达,有助于进一步研究TGFBI在角膜营养不良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 角膜营养不良 角膜上皮细胞 角膜基质细胞
下载PDF
Artisan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在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莲 张广斌 +2 位作者 吕依洋 劳苇 钟敬祥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24-1626,共3页
目的探讨Artisan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ris-fixated intraocular lenses,IFIOL)在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严重半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Artisan IFIOL植入术治疗严重晶状体半脱位的马凡综合征患者28例(47眼),术后1周、1、3、6、1... 目的探讨Artisan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ris-fixated intraocular lenses,IFIOL)在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严重半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Artisan IFIOL植入术治疗严重晶状体半脱位的马凡综合征患者28例(47眼),术后1周、1、3、6、12个月、3年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比较术前术后眼压变化,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瞳孔形态、角膜水肿情况、人工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镜检查比较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7眼均成功植入Artisan IFIOL,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个月BCVA>0.6者4眼(8.51%),0.3~0.6者21眼(44.68%),<0.3者22眼(46.81%);2眼(4.26%)瞳孔轻度变形,3眼(6.38%)诉有眩光,4眼(8.51%)术后2 d切口渗漏。术后6个月随访,45眼(95.74%)保持了良好的居中性。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没有超出正常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无人工晶状体襻松脱、玻璃体疝出、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葡萄膜炎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Artisan IFIOL应用于马凡综合征伴晶状体半脱位范围大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及相关并发症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半脱位 马凡综合征
下载PDF
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新型R-S管置入治疗泪小管炎 被引量:5
3
作者 吕依洋 吕红玲 +5 位作者 唐永哲 晏世刚 段虎成 孔祥斌 宁晓梅 罗嘉婧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0-1124,共5页
目的:观察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新型R-S管置入治疗泪小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患者31例32眼,置入新型R-S管15例15眼为A组,置入环形泪道引流管16例17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术后2~3mo... 目的:观察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新型R-S管置入治疗泪小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患者31例32眼,置入新型R-S管15例15眼为A组,置入环形泪道引流管16例17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术后2~3mo拔管并观察至术后1a,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鼻腔异物感和鼻腔分泌物增多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93%,B组为94%,两组无差异(P>0.05)。A组置管时间为2.27±1.335min,B组为5.29±1.404mi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B组为47%;A组术后鼻腔异物感发生率为7%,B组为41%;A组术后鼻腔分泌物增多发生率为0,B组为29%。手术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鼻腔异物感及鼻腔分泌物增多发生率均有差异(P<0.05)。结论: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新型R-S管置入治疗泪小管炎效果良好,且新型R-S管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和患者舒适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小管炎 新型R-S管 泪道内窥镜 泪小管切开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和微视野检查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罗嘉婧 段虎成 +5 位作者 陈瑞 吕依洋 吕红玲 晏世刚 孔祥斌 宁晓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69-1174,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FAZ 300μm宽度内血流密度(FD-300)。微视野计检查各组受检眼黄斑中心6°范围的视觉敏感度(MS),分析不同组别受检眼OCTA检测指标、MS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眼BCVA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A组患眼CMT大于B组,B组大于C组、D组;5个方位视网膜厚度中央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5个方位MS A组小于D组。A组FSVD大于B组;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差异;FAZ面积A组、B组小于C组、D组;A组FD-300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BCVA(logMAR)与视网膜中央厚度和FD-300均呈正相关(r=0.719,P<0.01;r=0.407,P<0.01),与视网膜中央MS呈负相关(r=-0.564,P<0.01),与FSVD不相关(r=0.267,P=0.066),与FAZ面积不相关(r=-0.004,P=0.978)。IMEM患眼中央、上方、颞侧、下方、鼻侧视网膜厚度与其所对应的MS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IMEM引起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流改变会导致患者视力和MS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 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继发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一例
5
作者 吕依洋 王桂芳 钟敬祥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88-1388,共1页
患儿男,10岁。因“双眼视物不清9天”,于2010年2月10日11时入院。入院前9天无明显诱因发现两眼视力障碍,患儿已于我院血液科确诊为白雪病1年,已行1疗程VDCP,2疗程MA化疗方案,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 急性白血病 继发 视物不清 视力障碍 VDCP 化疗方案 血液科
原文传递
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眼表干预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效果
6
作者 罗嘉婧 段虎成 +4 位作者 陈瑞 吕依洋 吕红玲 晏世刚 孔祥斌 《眼科》 CAS 2023年第4期339-343,共5页
目的 观察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眼表干预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52例(52眼)。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分为两组,单纯行激光治疗... 目的 观察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眼表干预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52例(52眼)。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分为两组,单纯行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者26例(26眼)为A组,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围手术期干眼治疗(人工泪液点眼、睑板腺按摩、热敷和典必殊眼膏涂睑缘)者26例(26眼)为B组,术后随访1年。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完整、透明、荧光素染色阴性为角膜修复。术后7天进行刺激评分、术后3个月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泪液脂质和睑板腺、BUT和泪河高度。主要指标眼刺激反应评分、主观刺激症状评分,修复持续时间,眼表状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天A组眼刺激反应评分5.38±1.30,主观刺激症状评分5.77±1.42,B组分别为4.35±1.23、4.5±1.45。A组角膜修复持续时间(8.19±1.86)天,明显长于B组的(6.19±1.23)天(P=0.001)。术后3个月A组泪液脂质评分、BUT、泪河高度分别为2.23±0.59、(7.50±2.29)s、(0.30±0.09)mm,均差于B组的1.46±0.51、(10.66±2.28)s、(0.47±0.08)mm(P均<0.05)。A组睑板腺缺失评分2.08±0.48,B组1.85±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6%,高于B组的7.7%(P=0.038)。结论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眼表干预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效果良好,改善眼表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 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