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岩溶区典型常绿和落叶树种的蒸腾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1
作者 吕同汝 蒋勇军 +3 位作者 吴泽 茆杨 邱菊 吴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7-1058,共12页
植物蒸腾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亚热带岩溶区树木的蒸腾耗水情况,探究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植物蒸腾的影响,运用Granier热耗散探针技术,对亚热带岩溶区次生林内的常绿树种女贞(L.lucidum)和落叶树种刺槐(R.pseudoacacia)的树干... 植物蒸腾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亚热带岩溶区树木的蒸腾耗水情况,探究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植物蒸腾的影响,运用Granier热耗散探针技术,对亚热带岩溶区次生林内的常绿树种女贞(L.lucidum)和落叶树种刺槐(R.pseudoacacia)的树干液流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同步监测了气象因子及土壤含水率(SMC),探讨在不同时间尺度下两种生活型树种的蒸腾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季节尺度下,影响两树种整树蒸腾量(ET)的主要因子为太阳辐射强度(Rs)、气温(T)和水汽压亏缺(VPD);女贞蒸腾量(ET_(R))表现为夏季(1.29 kg/h)>春季(0.57 kg/h)>冬季(0.15 kg/h)>秋季(0.13 kg/h),刺槐蒸腾量(ET_(R))表现为夏季(0.90 kg/h)>春季(0.31 kg/h)>秋季(0.16 kg/h)>冬季(0.04 kg/h)。(2)在日尺度下,晴天两树种ET呈现出明显的单峰日变化,且主要影响因子均为T、VPD和Rs;但由于常绿和落叶树种的生理特征差异,降雨时ET_(R)受到抑制,而ET_(R)则显著提升。(3)从昼夜层面来看,两树种夜间蒸腾量不足日蒸腾总量的35%。在夜雨现象和树木生理特征的影响下,秋冬季夜间蒸腾量占比明显高于春夏季,刺槐的平均夜间蒸腾量及其占比(1.56 kg,24.1%)高于女贞(1.08 kg,1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岩溶区 常绿树种 落叶树种 整树蒸腾量 环境因子
下载PDF
近20年来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工程响应 被引量:28
2
作者 茆杨 蒋勇军 +3 位作者 张彩云 乔伊娜 吕同汝 邱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78-2890,共13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指标,NPP的空间分布与区域气候、植被生长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息息相关,其变化能反映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是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变化的重要表征。近20年来,中国西南地区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指标,NPP的空间分布与区域气候、植被生长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息息相关,其变化能反映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是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变化的重要表征。近20年来,中国西南地区植被NPP呈现增长趋势。然而,目前对NPP时空变化格局及潜在原因尚不清楚。因此,利用2001—2018年间MODIS-NPP、岩性、气候、土地利用、造林面积和石漠化治理情况等数据,对西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 2001—2018年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NPP总体呈增长趋势,突变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8年间NPP的增长速度(5.13 gC m^(-2)a^(-1))比2001—2011年更快(1.78 gC m^(-2)a^(-1)),在两个时段,岩溶区NPP增长速度都高于非岩溶区;(2)对西南地区植被NPP变化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1年与2012—2018年两个时间段内NPP与温度的平均相关性(R=0.19,0.26)要高于NPP与降水的平均相关性(R=0.07,0.05),表明西南地区植被NPP更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3)对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下NPP总量的变化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1年期间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使得NPP总量下降,而2012—2018年未利用地面积增长造成了NPP总量下降;(4)2001—2018年西南地区累计造林面积与NPP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7,P<0.05),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促进了西南地区NPP增长。对石漠化面积统计结果表明,2011年后石漠化面积显著减少,这与NPP的突变点一致,表明石漠化治理对西南地区NPP增长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MODIS 生态工程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孢粉记录的重庆岩溶槽谷区700年来植被演替与喀斯特石漠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汪啟容 蒋勇军 +6 位作者 郝秀东 乔伊娜 张彩云 马丽娜 茆杨 吕同汝 邱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634-3644,共11页
在精确AMS^(14)C测年的基础上,对采自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的剖面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并结合详细的历史文献资料,获取了该地区近700年以来的植被变迁与石漠化演化记录。结果显示:(1)1274—1553 cal a AD研究区周围主要分布以松属、柏科/... 在精确AMS^(14)C测年的基础上,对采自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的剖面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并结合详细的历史文献资料,获取了该地区近700年以来的植被变迁与石漠化演化记录。结果显示:(1)1274—1553 cal a AD研究区周围主要分布以松属、柏科/杉科占优势的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伴人植物花粉少量出现,人类活动相对较弱。(2)1553—1780 cal a AD,针叶树松属、柏科/杉科花粉含量下降,伴人植物花粉增多,指示研究区人类活动开始加强。(3)1780—1840 cal a AD,松属花粉含量急剧下降,灌木和伴人植物花粉急剧增加,指示该地区人类活动加剧,石漠化现象出现。(4)1840—2000 cal a AD,玉米花粉含量大幅度增加,表明人类活动更加强烈,石漠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近700年来不断增加的人类活动是重庆地区植被退化、石漠化现象严重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对重庆岩溶地区的全面治理,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被历史 人类活动 土地石漠化 岩溶槽谷区
下载PDF
典型岩溶槽谷区土壤水和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对隧道建设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邱菊 蒋勇军 +5 位作者 吕同汝 茆杨 吴泽 马丽娜 汪啟容 张彩云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7-728,共12页
隧道建设引起地下水流场改变,对区域水分运移过程造成严重影响.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为例,于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集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和隧道排水,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的土壤水和地下水运移过程,探索... 隧道建设引起地下水流场改变,对区域水分运移过程造成严重影响.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为例,于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集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和隧道排水,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的土壤水和地下水运移过程,探索隧道建设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影响区土壤水δ^(2)H和δ^(18)O变化幅度较非隧道影响区土壤水剧烈,地下水δ^(2)H和δ^(18)O变化幅度较非隧道影响区地下水更平稳;与非隧道影响区的土壤水和地下水相比,隧道影响区浅层土壤水δ^(2)H和δ^(18)O夏季偏重,深层土壤水δ^(2)H和δ^(18)O秋季偏重,浅层岩溶泉水δ^(2)H和δ^(18)O四季均偏重,地下河水δ^(2)H和δ^(18)O冬季偏重,其余季节各水体的δ^(2)H和δ^(18)O偏轻;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水体平均滞留时间和"新水"比例差异从土壤水到地下水逐渐减小,隧道影响区土壤水滞留时间较非隧道影响区土壤水少25.4 d,"新水"比例高13.5%,地下水滞留时间少16.1 d,"新水"比例高3.4%.隧道建设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隧道影响区水分运移速度,造成土壤层中滞留水分减少,水分混合作用减弱,导致地下水混合作用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分运移 隧道建设 岩溶槽谷区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