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蠕变过程中声发射活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吕培苓 吴开统 +2 位作者 焦远碧 李纪汉 刘晓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在常温下、单轴加压下对两种岩石完整样品进行蠕变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活动实验.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讨论了蠕变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特征.在瞬态蠕变阶段,随着加载,声发射活动逐渐增强;在稳态蠕变阶段,在较低的声发射活动背景上,可能出现... 在常温下、单轴加压下对两种岩石完整样品进行蠕变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活动实验.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讨论了蠕变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特征.在瞬态蠕变阶段,随着加载,声发射活动逐渐增强;在稳态蠕变阶段,在较低的声发射活动背景上,可能出现较强的信号,声发射幅值-频度关系的 m 值可能稳定于某一低值,也可能下降;进入加速蠕变阶段,声发射活动水平增强,m 值下降加快,也可能表现为明显回升后再下降,并与岩石样品的性质有关.将蠕变破坏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与地震孕育过程中某些地震活动图象变化(如 b 值、前震活动)进行了联系,提出地壳岩石蠕变破坏机制形成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类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蠕变 声发射 B值 地震序列
下载PDF
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吕培苓 杨智娴 +2 位作者 王晓青 丁香 窦爱霞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50,共6页
用相对定位法对1999年11月29日辽宁省岫岩地区5.4级地震序列的前震、主震和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是该序列的主震震源位置为40.538°N,123.026°E,深度为6.958km;重新定位的前震震中分布长短轴差别不大,分布在长轴约1.38km,... 用相对定位法对1999年11月29日辽宁省岫岩地区5.4级地震序列的前震、主震和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是该序列的主震震源位置为40.538°N,123.026°E,深度为6.958km;重新定位的前震震中分布长短轴差别不大,分布在长轴约1.38km,短轴约1.23km,深度为6~11km的震源范围内,其中4级以上前震明显沿NW向分布,主震位于前震震中NW向分布的东南端;重新定位的余震明显沿NW走向分布,长轴约3.26km,短轴约0.79km,深度为5~12km,余震分布范围比前震分布范围大,主要是后期余震活动向SE向发展的结果。分析表明,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主要沿NW向分布,这个方向与1975年海城地震序列的NW向分布一致,与海城7.3级主震和岫岩5.4级主震震源机制解NW走向节面一致,也与海城 岫岩震区活动构造方向和岫岩主震的等震线长轴方向一致。并认为岫岩5.4级主震可能被前震触发,这为主破裂成核过程提供了一次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岫岩 地震定位 成核过程
下载PDF
台湾及东部海域强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对大陆强震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吕培苓 刘杰 +3 位作者 陈学忠 杨懋源 宋锐 华祥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7-62,共6页
研究了 1 90 0年以来台湾及东部海域强震 (M≥ 7)时空分布特征 ,收集和测定了 1 933年以来强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 ,台湾及东部海域存在 3个强震活动带及 4个活跃时段。 2 9个强震震源机制解较好地反映了 3个地震活动带的区域应力场... 研究了 1 90 0年以来台湾及东部海域强震 (M≥ 7)时空分布特征 ,收集和测定了 1 933年以来强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 ,台湾及东部海域存在 3个强震活动带及 4个活跃时段。 2 9个强震震源机制解较好地反映了 3个地震活动带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和力源。研究认为 ,台湾及东部海域自 1 986年开始的第四活跃时段与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第五活跃期有同期活动特点。据推测 ,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强震活动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强震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震后预报的某些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培苓 孙士宏 +1 位作者 余学军 余素荣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7-74,共8页
通过研究华北北部中强以上地震震后地震活动,地形变、地电阻率、水化学和水位变化特征,给出了各单项方法识别震后效应与新地震异常的标志。为了综合判别震后短临异常变化是震后效应或新异常,研制了一套综合识别计算机程序系统,该系... 通过研究华北北部中强以上地震震后地震活动,地形变、地电阻率、水化学和水位变化特征,给出了各单项方法识别震后效应与新地震异常的标志。为了综合判别震后短临异常变化是震后效应或新异常,研制了一套综合识别计算机程序系统,该系统考虑了已发生的强震序列类型,地震活动背景特征以及强震前后前兆短临异常变化形态,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运行典型事例表明该系统功能较强,使用方便。系统的实现是专家系统用于识别震后效应和新地震异常,进行震后地震预报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前兆 异常识别 地震预报
下载PDF
湖北西部地区小震活动与台湾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吕培苓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75,共5页
简要阐述了湖北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和台湾地区强震活动特征,研究了1981年以来湖北西部地区弱震和台湾地区6级以上强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二个地区地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这种相关性实现对台湾强震的临震预测,对应率较高,预报效... 简要阐述了湖北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和台湾地区强震活动特征,研究了1981年以来湖北西部地区弱震和台湾地区6级以上强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二个地区地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这种相关性实现对台湾强震的临震预测,对应率较高,预报效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预测 地震活动 湖北西部地区 台湾省
下载PDF
1999年辽宁省岫岩5.4级地震的临震预报及其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吕培苓 郑大林 +4 位作者 刘蒲雄 陈学忠 陈荣华 王慧敏 吕梅梅 《国际地震动态》 2000年第3期4-7,共4页
1999年 11月 2 9日 12时 10分 (北京时间 ) ,中国辽宁省岫岩地区发生一次 5 .4级地震。这次地震前 ,在震区记录到丰富的中小地震活动 ,组成了完整的地震系列。该系列具有小震频度随时间增多 ,震级上升 ,b值较低 ,地震位置集中和地震 P... 1999年 11月 2 9日 12时 10分 (北京时间 ) ,中国辽宁省岫岩地区发生一次 5 .4级地震。这次地震前 ,在震区记录到丰富的中小地震活动 ,组成了完整的地震系列。该系列具有小震频度随时间增多 ,震级上升 ,b值较低 ,地震位置集中和地震 P波初动一致 ,将其判断为震前系列 ,并抓住了前震活动从密集突然变为相对平静这一大震即将发生的特征 ,作出了临震预报 ,于 11月 2 8日晚将临震意见通报给辽宁省地震局有关部门。这次地震的预报取得了减灾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系列 临震预报 岫岩地震 地震活动性 地震
下载PDF
1996年顺义地震的背景及其含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吕培苓 王慧敏 吕梅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8年第3期16-21,共6页
针对1996年12月16日北京顺义4级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及其主要地震学前兆进行了研究。从地震预报角度,对北京地区中等有感地震发生前后的地震对策做了探讨。
关键词 顺义地震 地震学 地震对策 地震前兆
下载PDF
首都圈小震震源参数与介质品质因子
8
作者 吕培苓 谢湘薇 +1 位作者 雷强 沈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6-60,共5页
本文用频率域方法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京津监视区测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接收的短周期地震模拟信息,通过波形数字化联机处理,测定了首都圈1990年末至1993年上半年部份小震震源参数和相应路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结果表明... 本文用频率域方法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京津监视区测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接收的短周期地震模拟信息,通过波形数字化联机处理,测定了首都圈1990年末至1993年上半年部份小震震源参数和相应路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结果表明,小震应力降为1×10^5-10^6Pa,介质品质因子为100-700之间随地区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 震源参数 介质品质因子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关于2002年3月31日台湾M7.5强震的临震预报 被引量:1
9
作者 吕培苓 《国际地震动态》 2002年第6期14-17,共4页
20 0 2年 3月 3 1日 ,在台湾以东海中发生 7.5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前 ,笔者在2 0 0 2年 3月 2 1日分析预报中心预报部会商会上 ,明确提出临震预报意见 :3月底前后台湾地区将发生 6级左右地震 ,并上报到有关部门。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我... 20 0 2年 3月 3 1日 ,在台湾以东海中发生 7.5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前 ,笔者在2 0 0 2年 3月 2 1日分析预报中心预报部会商会上 ,明确提出临震预报意见 :3月底前后台湾地区将发生 6级左右地震 ,并上报到有关部门。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我国台湾地区 ,但它是一次成功的临震预报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2年 3月 地震活动图像 临震预报 台湾地震
下载PDF
张北地震地下流体异常场的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黄辅琼 邓志辉 +2 位作者 顾瑾平 王慧敏 吕培苓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4-122,共9页
对比研究了张北MS6.2和MS5.6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结合二次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及其迁移规律,二次地震所产生的地表宏观裂度与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认为:地下流体趋势异常空间分布受区域构造格局控制;短期异常具有重... 对比研究了张北MS6.2和MS5.6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结合二次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及其迁移规律,二次地震所产生的地表宏观裂度与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认为:地下流体趋势异常空间分布受区域构造格局控制;短期异常具有重复性,可能受震源机制影响;短期异常的强度、临震异常形态的差异性以及地震宏观破裂的差异性与地震强度和交替活动的构造有关;MS5.6地震应为MS6.2地震后该地区能量的进一步释放,并且是NE向构造带与近EW向构造带交替活动的结果;二次地震前的短期异常主要沿着近EW向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分布,可能说明近EW向张家口-渤海构造带活动水平高于NE向山西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异常场 构造带交替活动 张北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与台湾强震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顾瑾萍 吕培苓 +2 位作者 彭美凤 康春丽 张凌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59,共5页
以MS5.5以上地震是否发生为标记,划分华南地区的活跃和平静时段,结果显示与华南地区2级以上地震频次的应力调制时间过程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另外,在活跃和平静时段华南地区的震级频次特点显著不同。华南地区在中强震发生前有4级左... 以MS5.5以上地震是否发生为标记,划分华南地区的活跃和平静时段,结果显示与华南地区2级以上地震频次的应力调制时间过程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另外,在活跃和平静时段华南地区的震级频次特点显著不同。华南地区在中强震发生前有4级左右地震频繁活动和小震群频发的特点。华南地区的中强震与云南地区7级地震的发生相关。统计20世纪以来台湾强震与华南中强震的对应关系,台湾西带6级强震后1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近0.5,地区影响似有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趋势。台湾7级地震后2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只有0.3,对应地区除台湾海峡、福建和广东东部地震外,也有几次对应广西和北部湾地区的地震,与6级相比,台湾7级强震影响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地震频次 地震应力 地震统计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应力调制与预报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顾瑾平 吕培苓 李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24,共10页
在地球动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的过程中构造块体呈现出整体运动的特征 ,表现在大陆地震的动力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因而 ,大陆每个块体的应力场特征方向与强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力方向一致性较好。在它的作用下 ,块体边界或某些部位出现... 在地球动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的过程中构造块体呈现出整体运动的特征 ,表现在大陆地震的动力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因而 ,大陆每个块体的应力场特征方向与强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力方向一致性较好。在它的作用下 ,块体边界或某些部位出现应力不均匀并有应变能的积累。孕震区应变能由线性积累向临界的非线性转化迹象会表现在弱震活动与主构造方向上固体潮交变应力场的呼应上。交变应力场可加强孕震区应力集中部位的介质疲劳强度 ,从而在这些部位触发一些弱震 ,而且在附加应力场分别为正、负构造应力场方向时发生的弱震频次比例失调 ,这一过程与构造应力场的呼应显示了强震前弱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的前兆特征 ,这种情形下的地震活动反映了一种应力调制作用 ,分析了 1 970年来的华北资料和 1 980年来的云南省资料 ,用直接图像分布、数值和等值线等 3种方式讨论 ,表明它对强震有 1~ 3年的中长期预报意义 ,R值评估均大于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附加应力场 应力调制 地震预报
下载PDF
从第22届IUGG大会看地震预测研究
13
作者 钱家栋 陈祺福 +2 位作者 傅征祥 李丽 吕培苓 《国际地震动态》 2000年第4期12-18,共7页
1999年 7月 19~ 3 0日 ,第 2 2届 IUGG大会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举行。从提交的论文中可以看出 ,有关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的研究仍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介绍了这次大会反映出的有关地震预测研究的情况。
关键词 地震预测研究 第22届 IUGG大会 英国 地震预报
下载PDF
使用小震记录模拟大地震的强运动:洛马普列塔主震试验情况 被引量:1
14
作者 A.Frankel 吕培苓 杨满栋 《世界地震译丛》 1998年第2期41-55,共15页
发展了一种用小震记录求和和滤波预报特定地点未来大地震地面运动的简便方法,并用洛马普列塔地震(M=7.0)同一地点的余震(M=3.7~4.0)记录模拟主震强运动试验了这一方法。选用凹凸体破裂模型,其中断层面上平均的均方根应力降不随地震矩... 发展了一种用小震记录求和和滤波预报特定地点未来大地震地面运动的简便方法,并用洛马普列塔地震(M=7.0)同一地点的余震(M=3.7~4.0)记录模拟主震强运动试验了这一方法。选用凹凸体破裂模型,其中断层面上平均的均方根应力降不随地震矩改变而改变。观测谱表明从3级余震直到7级主震的应力降均不变,而地震矩相差约6个量级。每次模拟对一个个余震图引入与传播破裂相对应的时间延迟后求和,并体现方向性和场地响应。模拟方法遵循常数应力降和振幅谱ω^(-2)滚降模型。当与主震滑动速度函数褶积时,余震拐角频率以上的余震和高频能量不减少,这和早期的求和方法有所不司。尽管每次模拟只用一个余震波形,但大多数情况是模拟的主震记录谱(0.6~20Hz)、峰值加速度以及持续时间与观测的强运动记录比较符合。这种一致性表明:主层的场地响应在加速度约0.3g以内保持基本线性特征。求和余震记录表明具有和主震记录一样的依赖于场地的f_(max)值。因此,f_(max)是场地效应,不是主破裂过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小震记录 大地震模拟 地震活动 地震试验
下载PDF
镶嵌试件表面位移场的全息显示
15
作者 张天润 吴开统 +2 位作者 焦远碧 吕培苓 蔡戴恩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75-81,共7页
用激光全息干涉法研究了在单轴压力下的镶嵌试件的表面形变,显示了离面位移场的可见图象。发现在载荷达到破裂载荷的90%左右时,沿镶嵌边界出现剧烈形变带和宏观裂纹;当岩芯强度低于或等于外围介质强度时,这种剧烈形变带集中在岩芯以外... 用激光全息干涉法研究了在单轴压力下的镶嵌试件的表面形变,显示了离面位移场的可见图象。发现在载荷达到破裂载荷的90%左右时,沿镶嵌边界出现剧烈形变带和宏观裂纹;当岩芯强度低于或等于外围介质强度时,这种剧烈形变带集中在岩芯以外的一侧;当岩芯强度高于外围介质强度时,这种剧烈形变带形成围空图象。镶嵌试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地壳的横向不均匀结构,观察它的表面形变过程有助于探讨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物理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镶嵌 试件 位移场 全息摄影 表面
下载PDF
1996年12月16日北京顺义地震时序特征及其与邻区地震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慧敏 吕梅梅 吕培苓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1-48,共8页
1996年12月16日顺义ML4.5地震是北京地区地震活动平静6a之后发生的一组较大的活动,也是首都困地区1995年7月沙城展群后又一组显著地震,其对首都圈地区的震情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北京地震遥测台网所记录到的顺义地震的目录,在序... 1996年12月16日顺义ML4.5地震是北京地区地震活动平静6a之后发生的一组较大的活动,也是首都困地区1995年7月沙城展群后又一组显著地震,其对首都圈地区的震情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北京地震遥测台网所记录到的顺义地震的目录,在序列追踪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此次地震活动的时序特征,顺义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规律及其与首都留其它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 地震活动特征 地震序列 北京 地震
下载PDF
1989年魁北克昂加瓦地震——一次复杂的板内事件
17
作者 A.L.Bent 吕培苓 《世界地震译丛》 1997年第3期59-70,共12页
1989年12月25日在昂加瓦半岛发生了一次6.3级地震,这是魁北克北部地区至少60年来最大的一次事件,是北美东部历史地震中唯一被证实产生了地表破裂的地震。野外观测表明,该地震为逆断层和走滑断层运动的组合。波形模拟表明这次地震由两个... 1989年12月25日在昂加瓦半岛发生了一次6.3级地震,这是魁北克北部地区至少60年来最大的一次事件,是北美东部历史地震中唯一被证实产生了地表破裂的地震。野外观测表明,该地震为逆断层和走滑断层运动的组合。波形模拟表明这次地震由两个子事件组成,开始是沿东北—西南走向的逆断层事件、随后是一次更大一点的沿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走滑子事件。面波等效双力偶矩1.3×10^(25)dyne-cm(ldyn=10^(-5)N),两个子事件的矩比单个子事件矩几乎大一倍。子事件的深度都是3km,时间上相差0.9s,第二个子事件位于第一个子事件西南5.2km。波形模拟测定的震源参数和由地面观测导出的结果大体符合,但子事件断错上有些差别,如果走滑运动分布在破裂西南端的几条小规模断层上,或者没有发现完整的地面破裂,也许差别就不存在了。由断层面解推测的应力方向与加拿大北部地区大多数地震机制一致。昂加瓦地震和其他大陆板内地震一样,震源浅而复杂,且发生在早先尚未破裂的断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板内事件 震源 震级 断层 魁北克
下载PDF
1989年—1995年大同—阳高震群及其震后预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培苓 吴开统 李闽锋 《山西地震》 1997年第1期17-23,共7页
1989年10月18日在我国山西省大同县西册田乡与阳高县友宰乡之间发生了一组中强地震群。山西省大同无线遥测台网连续、精确地记录到该震群的大小地震约1200次(截至1995年),对该震群主要地震定位、震源机制和序列特征... 1989年10月18日在我国山西省大同县西册田乡与阳高县友宰乡之间发生了一组中强地震群。山西省大同无线遥测台网连续、精确地记录到该震群的大小地震约1200次(截至1995年),对该震群主要地震定位、震源机制和序列特征的研究表明其属上地壳构造震群。根据地震发生背景,地震序列类型和各类前兆地震前后(特别是震后)变化进行的震后预报研究,表明该地震群的发生符合50年代以来山西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成组发生的周期性规律,地震前后各类前兆综合对比表明该序列活动基本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群 序列分析 震后预报 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