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际铁路三塔斜拉桥刚度参数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吕存杰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9-64,共6页
研究目的:三塔双主跨斜拉桥相较常规大跨斜拉桥而言,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但也存在竖向刚度低、拉索疲劳应力幅高等缺点,目前在铁路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广佛江珠城际(72+96+336+336+96+72)m三塔斜拉桥为背景,对影响刚度的结构参... 研究目的:三塔双主跨斜拉桥相较常规大跨斜拉桥而言,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但也存在竖向刚度低、拉索疲劳应力幅高等缺点,目前在铁路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广佛江珠城际(72+96+336+336+96+72)m三塔斜拉桥为背景,对影响刚度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进而拟出合理结构尺寸,并对结构进行力学计算,得出在城际铁路中推广三塔斜拉桥的可行性。研究结论:(1)竖向刚度随主梁高度增加而增大,但增幅低于梁高增幅,主梁采用钢箱梁时,通过增加主梁梁高来提高竖向刚度会较不经济,综合考虑后梁高取4.5 m;(2)索塔高度取96 m,塔柱截面取7 m×4 m;(3)斜拉索采用双索面扇形空间布置,索塔锚固间距2 m,斜拉索在主梁上锚固间距为8 m,斜拉索与主梁夹角为30.3°~78.3°;(4)辅助墩位置选择距离主塔96 m;(5)三塔斜拉桥在城际铁路荷载作用下受力良好,具备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铁路 三塔斜拉桥 竖向刚度 结构尺寸 分析计算
下载PDF
钢—混凝土组合桁梁桥节点受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吕存杰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10,共3页
组合节点是组合桁梁桥中的重点部位,是梁体传力的核心环节。本文以大西线晋陕黄河特大桥钢桁加劲组合结构为例,通过有限元软件对该组合结构关键节点区域的试验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得出:在节点进入屈服阶段之前,结构整体受力特性良好... 组合节点是组合桁梁桥中的重点部位,是梁体传力的核心环节。本文以大西线晋陕黄河特大桥钢桁加劲组合结构为例,通过有限元软件对该组合结构关键节点区域的试验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得出:在节点进入屈服阶段之前,结构整体受力特性良好,屈服点荷载约在4 400 kN左右;弦杆混凝土、钢构件及斜腹杆的应力分布基本符合受力规则,节点处受力较为复杂,左右腹杆受力基本对称。分析结果可与模型试验结果相互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桁加劲组合结构 节点 有限元方法 应力分析
下载PDF
红神铁路格丑沟特大桥拱桥空间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吕存杰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75,共3页
以格丑沟特大桥136m钢管混凝土拱桥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有限元分析程序,建立空间有限元计算模型,得出常见的失稳屈曲模态;分析横撑样式及布置位置对拱桥稳定性的影响,为该桥的设计、施工、监控及维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格丑沟特大桥 钢管混凝土拱桥 横撑 稳定性
下载PDF
乌鲁木齐南站下承式钢桁梁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存杰 《中国铁路》 2014年第6期86-88,共3页
介绍乌鲁木齐南站下承式钢桁梁跨站人行天桥工程概况。从主桥设计、梯道设计、主要计算荷载、钢桁梁截面比选方面阐述总体布置;从竖向自振频率、竖向挠度、应力和整体稳定方面进行结构计算与分析;提出简易钢管弦杆加劲方式,可为桁架类... 介绍乌鲁木齐南站下承式钢桁梁跨站人行天桥工程概况。从主桥设计、梯道设计、主要计算荷载、钢桁梁截面比选方面阐述总体布置;从竖向自振频率、竖向挠度、应力和整体稳定方面进行结构计算与分析;提出简易钢管弦杆加劲方式,可为桁架类人行天桥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南站 下承式钢桁梁 设计 跨站人行天桥
下载PDF
高寒湿地草原区水文特性及路桥设置研究
5
作者 吕存杰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0年第3期17-21,共5页
西宁至成都铁路大部分线路位于3000 m海拔以上的高寒地区,相继穿越若尔盖湿地和甘加湿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分析高寒湿地的水文特性,找出路基桥梁设置的分界点,减少对湿地环保区的影响是西成铁路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若尔盖湿地为研... 西宁至成都铁路大部分线路位于3000 m海拔以上的高寒地区,相继穿越若尔盖湿地和甘加湿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分析高寒湿地的水文特性,找出路基桥梁设置的分界点,减少对湿地环保区的影响是西成铁路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若尔盖湿地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高寒湿地草原区的生态功能、水文特性,以及与铁路工程设计的相互影响;并以1 km线路作为比较段落,对路基和桥梁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湿地草原区路桥设置的条件,并针对桥梁施工提出了一些环保防治措施。分析结论对西成铁路的工程设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水文特性 路基 桥梁 对比分析 施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