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被引量:28
1
作者 吕宝凤 殷征欣 +1 位作者 蔡周荣 万志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9-1261,共13页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板块作用、壳幔作用、岩浆热事件、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印证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序列,提出受欧亚、印澳、太平洋3大板块的...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板块作用、壳幔作用、岩浆热事件、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印证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序列,提出受欧亚、印澳、太平洋3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运动划分为礼乐运动、西卫运动一幕、西卫运动二幕、南海运动、南沙运动5次较为合适。其中礼乐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裂陷发展阶段,并产生NE走向小型断陷;西卫运动一幕使断陷进一步扩展;西卫运动二幕使南海北部由断陷向断坳转变,断陷走向向NEE向转变;南海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坳陷发展阶段;南沙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差异性区域沉降阶段,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南海北部这种构造演化序列造就了前古近系、古近系、新近系3层含油气结构层系及始新统湖相、渐新统湖相—湖沼相及海陆过渡相和中新统海相3套烃源岩,围绕3套烃源岩可形成"上生下储上盖"、"自生自储自盖"与"下生上储上盖"3类成藏组合和背斜、古潜山、地层-岩性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及其复式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新生代 构造演化序列 油气成藏要素 复式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吕宝凤 赵小花 +1 位作者 周莉 段生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2-558,共7页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的坳陷、沉积作用和周缘山体隆升存在着很好的耦合关系,沉积中心位置、沉积范围大小及沉积中心的平面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承受过来自北缘祁连山方向、西北缘阿尔金山方向以及南缘昆仑山方向三组挤...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的坳陷、沉积作用和周缘山体隆升存在着很好的耦合关系,沉积中心位置、沉积范围大小及沉积中心的平面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承受过来自北缘祁连山方向、西北缘阿尔金山方向以及南缘昆仑山方向三组挤压应力的作用,其中来自阿尔金山方向的应力一直在持续发挥作用;来自盆地南北缘的应力也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经历了一个由北东向(古近纪早—中期)→北北东向(古近纪末期—中新世早期)→近南北向(中新世中期—上新世中期)→北东向(上新世晚期)的转向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发展演化模式,提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经历了由北向南挤压—旋转、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旋转以及由向北挤压—旋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沉积迁移 区域应力场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6
3
作者 吕宝凤 张越青 杨书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4,共8页
本文从李四光教授构造体系理论出发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等方法,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模型。柴达木盆地受到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围... 本文从李四光教授构造体系理论出发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等方法,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模型。柴达木盆地受到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围绕中部刚性基底周边发育北部祁连山、南部东昆仑山及西部阿尔金山三大构造体系,每个构造体系都是由主要断裂及其伴生的断层相关褶皱组成三排波浪式冲断构造,低序次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呈斜列式分布于其间,整个盆地可以看成三大构造体系叠合的产物,其根本动力学背景是柴达木地块受到南部印度板块向北挤压、北部阿拉善地块的阻挡及东侧华北板块和西侧塔里木地块的侧滑而形成的力偶环境,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平衡地质剖面恢复与分析结果提出盆地发展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南北向拉张、新生代多次幕式挤压并叠加东西向侧向走滑与旋转、并于第四纪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构造体系 区域应力场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断裂体系划分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吕宝凤 杨永强 李丽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43-151,共9页
断裂体系是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产状、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断层组合,柴达木盆地受到印度、西伯利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围绕中部刚性基底周边发育北部祁连山、南部东昆仑山及西部阿尔金山三大断裂体系,每个断裂... 断裂体系是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产状、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断层组合,柴达木盆地受到印度、西伯利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围绕中部刚性基底周边发育北部祁连山、南部东昆仑山及西部阿尔金山三大断裂体系,每个断裂体系都是由主要断裂及其伴生的断层相关褶皱组成三排波浪式冲断构造,低序次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呈斜列式分布于其间,整个盆地可以看成三大断裂体系叠合的产物,其根本动力学背景是柴达木地块受到南部印度板块向北挤压、北部阿拉善地块的阻挡及东侧华北板块和西侧塔里木板块的侧滑而形成的力偶环境,结合平衡剖面分析结果提出盆地发展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南北向拉张、新生代多次幕式挤压并叠加东西向侧向走滑、并于第四纪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断裂体系 区域应力场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16
5
作者 吕宝凤 夏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中的众多背斜,平面上呈左行斜列式展开,剖面上显示为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叠合体。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褶皱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勘探实际资料提出:这种构造格局应是在区域应力场由张性转变...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中的众多背斜,平面上呈左行斜列式展开,剖面上显示为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叠合体。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褶皱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勘探实际资料提出:这种构造格局应是在区域应力场由张性转变为压扭性的背景下,受周边构造环境、基底性质和深部断裂控制逐步形成的,经历了褶前张裂、初步褶皱、晚期定型3个主要演化阶段,是在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及剪切褶皱作用3种变形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的叠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档式构造 褶皱作用 花状构造 构造叠合体 压扭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沉积-构造的差异性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17
6
作者 吕宝凤 袁亚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1-447,共7页
南海北部深水区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等新生代被动陆缘盆地,这些盆地经历了大致相当的从裂陷到坳陷的构造演化史,但在张裂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沉积-构造的差异性。构造沉降特征分析显示:在同一构造... 南海北部深水区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等新生代被动陆缘盆地,这些盆地经历了大致相当的从裂陷到坳陷的构造演化史,但在张裂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沉积-构造的差异性。构造沉降特征分析显示:在同一构造带上自西向东有盆地主要构造沉降发生的时段逐步变晚的趋势;在不同构造带上自北向南有盆地主要构造沉降发生的时段逐步变晚的趋势。这种沉积-构造的差异性对烃源岩的发育类型、分布及生储盖组合等方面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裂谷期构造沉降幅度大的盆地,陆相烃源岩发育,以陆生陆储陆盖型成藏组合为主;裂后期构造沉降幅度大的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规模较大,海生海储海盖型成藏组合及混生海储海盖型生储盖组合所占分量逐渐增多。推测渐新统湖相-湖沼相及海陆过渡相源岩和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应是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的主要来源,陆生海储海盖型、海生海储海盖型及混生海储海盖型生储盖组合应是深水区基本生储盖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盆地 沉积-构造差异 生储盖组合
下载PDF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成藏基本特征及勘探系统初探 被引量:13
7
作者 吕宝凤 夏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3,共3页
油气成藏是一个动力学系统,包括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动力学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配合。油气勘探是针对油气成藏特征的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在成藏条件、成藏过程、油气藏定位等方面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传统的研究... 油气成藏是一个动力学系统,包括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动力学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配合。油气勘探是针对油气成藏特征的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在成藏条件、成藏过程、油气藏定位等方面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传统的研究和勘探方法已不完全适合当前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油气成藏地质特征认识不足、针对性的勘探措施匮乏。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提出新的勘探工作应分三个步骤进行:①研究成藏的基本条件;②各成藏条件间有机配合的过程及其结果;③在储集域、压力域、叠置域等六个方面加强钻前预测,并以此为基础指出勘探靶区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动力学系统 成藏 复杂性 叠置域
下载PDF
新疆塔东地区含油气系统建设与改造 被引量:4
8
作者 吕宝凤 王核 夏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28,共3页
塔东地区发育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河湖相沉积2套生油层系,形成下古生界和中新生界2套不同的含油气系统。在多期构造运动改造过程中,含油气系统经历了建设、改造、复合叠加的演化过程,现今古生界以改造后的残留气藏为主,中生界以复合... 塔东地区发育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河湖相沉积2套生油层系,形成下古生界和中新生界2套不同的含油气系统。在多期构造运动改造过程中,含油气系统经历了建设、改造、复合叠加的演化过程,现今古生界以改造后的残留气藏为主,中生界以复合混源型油气藏为主。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古生界烃源岩在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勘探技术落实有效圈闭,进行立体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塔里木盆地 下古生界 次生油气藏 含油气系统
下载PDF
新疆柴窝堡凹陷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及其配置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吕宝凤 李文铅 夏斌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91-395,共5页
柴窝堡凹陷位于博格达山和伊连哈比尔尕山之间,是在海西早期褶皱岩系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山间盆地.经历了裂谷与前陆盆地、坳陷型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等几个不同类型原型盆地的叠合,上二叠统—中生界以陆相沉积为主,生、储、盖、输导、圈闭... 柴窝堡凹陷位于博格达山和伊连哈比尔尕山之间,是在海西早期褶皱岩系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山间盆地.经历了裂谷与前陆盆地、坳陷型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等几个不同类型原型盆地的叠合,上二叠统—中生界以陆相沉积为主,生、储、盖、输导、圈闭等基本成藏要素都具备,诸成藏要素综合配套的结果,形成以次生、混源、复合型的油气藏为主,上二叠统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最有意义,中部的柴窝堡褶皱构造带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窝堡 成藏要素 配置 次生油气藏
下载PDF
关于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系统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宝凤 夏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75-177,共3页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系统在烃源供给、储集体系、成藏过程、系统结构、油气藏类型、油气藏定位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非常规性,天然气的易散失性及油气藏的非常规性说明其已不完全适合传统的研究和勘探方法。设想从供给域、输导域、储...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系统在烃源供给、储集体系、成藏过程、系统结构、油气藏类型、油气藏定位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非常规性,天然气的易散失性及油气藏的非常规性说明其已不完全适合传统的研究和勘探方法。设想从供给域、输导域、储集域、封存域、压力域、地化域和配套性几方面对含海相碳酸盐岩的含油气系统进行研究和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碳酸盐岩 含油气系统 常规性 储集体系 资源配置
下载PDF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构造迁移及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 被引量:47
11
作者 夏斌 吕宝凤 +3 位作者 吴国干 陈根文 李文铅 王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29-634,共6页
南海处于欧亚、太平洋、印—澳三大板块的交汇处,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共同作用下经过扩张形成的。南海北部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等多个新... 南海处于欧亚、太平洋、印—澳三大板块的交汇处,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共同作用下经过扩张形成的。南海北部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等多个新生代被动陆缘盆地,这些盆地虽然同样都经历了大致相当的从裂陷到拗陷的构造演化史,但在张裂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构造迁移现象,构造沉降特征分析显示:在西半部的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3个盆地中,构造活动自北而南迁移;在东半部的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3个盆地中,自西向东有构造事件发生时间逐步变晚的趋势。这种迁移现象对烃源岩的形成、分布及生烃特征等方面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西半部的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比北部湾盆地沉降幅度大,烃源岩发育规模也较大,具有更大的生烃潜力和更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在东半部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中,自西向东有烃源岩发育层位偏上、发育规模逐渐减小、埋藏深度逐渐减小的趋势,所以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油气前景不如珠江口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新生代 构造迁移 烃源岩
下载PDF
济阳坳陷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夏斌 黄先雄 +3 位作者 蔡周荣 贾红义 吕宝凤 王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832-837,共6页
济阳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中生代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是对济阳坳陷有重大改造的2次构造运动,印支期主要发育NW向逆推断层,燕山早期则为逆断层向正断层的过渡阶段,燕山中、晚期NW向断层发生构造反转,由... 济阳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中生代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是对济阳坳陷有重大改造的2次构造运动,印支期主要发育NW向逆推断层,燕山早期则为逆断层向正断层的过渡阶段,燕山中、晚期NW向断层发生构造反转,由逆断层转换为正断层。认为中生代的这2次构造运动不仅直接对济阳坳陷古生代地层有很大的改造作用,而且也影响了该坳陷中生代地层的发育,对中生代的油气运聚成藏也产生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油气藏
下载PDF
东营凹陷新生代构造转型及其控油意义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升平 吕宝凤 +1 位作者 夏斌 刘冠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1-287,共7页
东营凹陷作为济阳坳陷一次级构造单元,现今的构造格局由四条NWW向断裂-背斜构造带和四条NE向断裂-背斜构造带叠合而成,可以看作是二个大型的分别受陈南铲式断裂带和利津断裂带所控制的伸展断弯褶皱体系,先后经历了NNE-SSW向和NW-SE向区... 东营凹陷作为济阳坳陷一次级构造单元,现今的构造格局由四条NWW向断裂-背斜构造带和四条NE向断裂-背斜构造带叠合而成,可以看作是二个大型的分别受陈南铲式断裂带和利津断裂带所控制的伸展断弯褶皱体系,先后经历了NNE-SSW向和NW-SE向区域引张作用的叠加及NE向的右旋走滑作用的改造,具有NW-SE向和NNE向的双向伸展及右旋走滑变形的基本特点,这种构造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过程和油气藏的分布,构造类圈闭是主要的油气保存单元,两个方向的八条断褶构造带成藏条件较好,是油气藏主要聚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构造转型 断裂-背斜构造带 引张 油气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8
14
作者 袁亚娟 吕宝凤 +2 位作者 刘见宝 郭峰 施秋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52,共7页
以精细地震解释为依托,以平衡剖面技术为手段,对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发展演化史及在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断裂构造系统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挤压+走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柴达木盆地形成北部、南部和西北部3大挤压走... 以精细地震解释为依托,以平衡剖面技术为手段,对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发展演化史及在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断裂构造系统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挤压+走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柴达木盆地形成北部、南部和西北部3大挤压走滑断裂系统,断裂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并伴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平衡剖面复原表明,柴达木盆地断裂的形成演化主要有3类模式:(1)断裂在中新世(N1)定型;(2)断裂在上新世(N2)—第四纪(Q)期间发育形成;(3)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一直都在活动的长期发育的断裂。这些断裂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侏罗纪的扩张、古近纪的初步挤压反转、新近纪大幅度逆冲走滑、第四纪最终定型等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断裂 几何学 运动学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东海盆地丽水—椒江凹陷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意义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升平 吕宝凤 +1 位作者 夏斌 孙向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53-655,共3页
受NNE向同沉积断裂的影响,东海盆地丽水—椒江凹陷表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对该区断裂构造的追踪对比和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该地区控盆断层具有典型的分段式、幕式时空演化特点;在断层活动过程中,不同区段的断裂在倾向和走向方向上产生... 受NNE向同沉积断裂的影响,东海盆地丽水—椒江凹陷表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对该区断裂构造的追踪对比和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该地区控盆断层具有典型的分段式、幕式时空演化特点;在断层活动过程中,不同区段的断裂在倾向和走向方向上产生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一种过渡性构造即构造转换带;在构造转换带处隐伏圈闭和有利砂体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有利指向,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水-椒江凹陷 断层分段式活动 构造转换带
下载PDF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光学 张莉 +7 位作者 吕宝凤 钟广见 冯常茂 易海 赵忠泉 杨振 鄢伟 强昆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8,共11页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沉积特征对其储层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研究区最新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可以划分出4个典型地震反射界面和3个地震反射层,根据层序界面圈出侏罗系分布特征和残留厚度;通过地震相...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沉积特征对其储层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研究区最新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可以划分出4个典型地震反射界面和3个地震反射层,根据层序界面圈出侏罗系分布特征和残留厚度;通过地震相-沉积相转换对比分析研究,识别出侏罗纪地层不同时期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重塑了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演化史。该区主要发育5类沉积相、8种沉积亚相,其中滨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深水扇中亚相分别控制了碎屑流砂岩优质储层的发育;此外,浊流砂岩储层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的影响,距离三角洲砂体朵叶越近,滑塌浊积体数量越多,面积也越大。总体上,滨岸三角洲前缘亚相、深水扇中亚相和滑塌浊积体是研究区良好的储集相带,该类储集体由于埋藏较深加之被泥岩覆盖,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坳陷 侏罗系 沉积特征 沉积相
下载PDF
反转构造与其易混淆构造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见宝 夏斌 +3 位作者 吕宝凤 蔡周荣 施秋华 袁亚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4-748,共5页
比较分析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正反转褶皱与重力滑动堑背形、地层补偿堑背形及底辟背形,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的构造形态特征。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反向的楔形,但是后者是在统一... 比较分析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正反转褶皱与重力滑动堑背形、地层补偿堑背形及底辟背形,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的构造形态特征。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反向的楔形,但是后者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下,由断层活动性质的横向差异所致。正反转褶皱与背形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背形,但是在地层厚度、剥蚀程度、轴面及伴生构造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地层中间厚两翼薄,顶部剥蚀程度向两翼降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向褶皱高点超覆。重力滑动堑背形由于是区域性张应力的大环境下局部受压的结果,所以其规模较小;重力滑动堑背形和地层补偿堑背形地层受张性区域应力控制,地层顶部无剥蚀,且无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底辟背形无横向应力,属横弯褶皱,轴面多直立,发育盐边凹陷及顶部断层簇等伴生构造。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均是断层的上盘发育背斜,但在背斜的形态、规模、地层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滚动背斜受同生断层控制,背斜面积和高度较小,轴面基本平行于断层面;顶部地层剥蚀不明显;与断展型正反转地层厚度呈上凸下凹的"喇叭型"相比,其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重力滑动构造 底辟构造 滚动背斜
下载PDF
柴北缘东段石炭纪沉积特征及原型盆地恢复 被引量:8
18
作者 袁亚娟 夏斌 +2 位作者 吕宝凤 蔡嵩 施秋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2-17,共6页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柴北缘东段石炭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石炭纪时期,柴北缘处于"三洋夹两陆"的构造背景,经历了早石炭世的两次海侵和晚石炭世的持续海侵;受NWW向断裂系统...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柴北缘东段石炭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石炭纪时期,柴北缘处于"三洋夹两陆"的构造背景,经历了早石炭世的两次海侵和晚石炭世的持续海侵;受NWW向断裂系统的控制,盆地整体为昆仑弧后裂谷盆地,但由南向北构造发育特征表现为弧后陆表海盆地-陆表海盆地内低隆起-弧后裂谷盆地的组合特征。石炭系沉积以后,柴北缘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石炭纪后期变形强烈,原型盆地特征被彻底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东段 石炭纪 沉积特征 原型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古地貌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6
19
作者 强昆生 张光学 +4 位作者 张莉 吕宝凤 钟广见 冯常茂 易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1258,共8页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极具油气勘探潜力;综合运用最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测井数据,在侏罗纪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目的层剥蚀量计算,对侏罗系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利用残留地层的沉积相标志分析结果,建立了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模式...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极具油气勘探潜力;综合运用最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测井数据,在侏罗纪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目的层剥蚀量计算,对侏罗系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利用残留地层的沉积相标志分析结果,建立了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在早侏罗世末期和中侏罗世末期,地层遭受剥蚀改造;古地貌各要素对沉积体系发育的影响,古隆起(凸起)指明了沉积物的来源和方向;古海底峡谷是沉积物从物源区搬运到沉积区的重要运移通道;斜坡带为重要的沉积场所,并对储层的品质和规模有巨大影响,制约着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大小;盆底的地貌形态控制着沉积体形态和产状。研究结果表明,古地貌恢复后的各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配置关系是准确把握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范围的关键因素,对沉积储层及烃源岩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该结论对侏罗系下一步勘探及有利储层预测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坳陷 侏罗系 古地貌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八面河缓坡带断裂系统及其对孔店组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倪金龙 吕宝凤 夏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70-373,377,共5页
断裂系统对于断陷盆地洼陷带油气成藏的作用勿庸置疑,而对于缓坡带基底断裂系统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箕状断陷湖盆深层油气成藏及其分布的一些规律。分析了八面河斜坡断裂系统分布特征和构造样式,探讨了其对烃源岩、储层、输导系统和圈闭... 断裂系统对于断陷盆地洼陷带油气成藏的作用勿庸置疑,而对于缓坡带基底断裂系统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箕状断陷湖盆深层油气成藏及其分布的一些规律。分析了八面河斜坡断裂系统分布特征和构造样式,探讨了其对烃源岩、储层、输导系统和圈闭等成藏要素的影响。指出八面河缓坡带孔店组断裂系统在平面上总体呈北东向和东西向两组展布,既有盆倾断裂,也有反向断裂;在剖面上呈现出“鹿角状”、“Y状”、“多米诺状”等构造样式;二者的组合在缓坡带形成了一系列断裂坡折带、鼻状构造带,并将斜坡切割成多个断块,为烃源岩的生成、储层的形成和展布、物性的改善、输导体系和多种圈闭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并极大地影响了孔店组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缓坡带 油气藏 孔店组 八面河缓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