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萎缩型颈椎病分型、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不同问题 被引量:5
1
作者 吕帅尧 关海山 +1 位作者 郝晨 丁壮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88-1792,共5页
背景:肌萎缩型颈椎病治疗方法仍有争议。对于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保守治疗一般可以稳定或者改善症状,但无法治愈。进展性或严重的神经功能恶化的肌萎缩型颈椎病推荐手术治疗,但多数临床医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选择手术方式,尚未达成统... 背景:肌萎缩型颈椎病治疗方法仍有争议。对于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保守治疗一般可以稳定或者改善症状,但无法治愈。进展性或严重的神经功能恶化的肌萎缩型颈椎病推荐手术治疗,但多数临床医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选择手术方式,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或行业共识。不同分型的肌萎缩型颈椎病预后显著不同,可能影响手术方案选的选择。目的:通过对肌萎缩型颈椎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并分析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以期为此病的临床治疗和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1952-2020年发表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肌萎缩型颈椎病相关研究文章,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44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以上肢运动无力伴有明显的肌肉萎缩,而下肢没有明显的感觉障碍或痉挛性麻痹为特征,具有不对称性、节段性等特点;(2)临床多采用依据肌肉萎缩位置的不同进行分型,分为近端型、远端型和混合型,该疾病需与运动神经元病、肌肉营养不良疾病相鉴别,避免误诊和误治;(3)目前关于肌萎缩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腹侧神经根和脊髓前角细胞损伤两种观点,后者得到大部分学者认可;(4)肌萎缩型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上主要需排除运动神经元病等;(5)肌萎缩型颈椎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颈椎前路前路手术是治疗首选,而对于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前路不可能减压或者减压风险太大的患者需选择后路手术;(6)不同类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取得的预后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近端型较远端型预后效果更佳,混合型预后最差,颈椎前路较后路手术效果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肌肉萎缩 上肢 神经根 脊髓前角细胞 运动神经元病 机制 预后
下载PDF
单侧PVP术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2
作者 郝晨 韩来春 +3 位作者 史洁 梁冬牧 吕帅尧 关海山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分析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采用单侧PVP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患者共19例,男4例,女15例;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77.89&... 目的分析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采用单侧PVP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患者共19例,男4例,女15例;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77.89±9.43)岁。通过对手术前后病椎前缘椎体高度、局部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对比来评价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用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骨水泥渗漏及脊髓受压情况来评价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9例患者术前病椎前缘椎体高度、局部Cobb角度、VAS评分、ODI指数分别平均为(40.2±5.8)%、(19.8±9.2)°、(8.14±1.36)分、(80.30±8.65)%;术后第1天为(65.7±5.2)%、(10.4±5.1)°、(2.35±0.42)分、(22.43±7.54)%;末次随访时为(62.4±5.1)%、(11.5±4.7)°、(1.86±0.58)分、(21.54±7.86)%。术后第1天以上相关数据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数据与术后第1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值均属正常范围,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但未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结论对于Ⅲ期无神经症状的Kummell病患者来说,单侧PVP安全有效,是一种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mmell病 单侧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