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1例G6PD缺乏症患儿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格 于洁 +6 位作者 李蕙 舒慧英 李丹 史宏 周敏 吕康模 李晓静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299-304,共6页
目的研究31例G6PD缺乏症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了解基因突变类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G6PD缺乏症患儿(男27例,女4例)参与基因检测,检出29例基因突变(男25... 目的研究31例G6PD缺乏症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了解基因突变类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G6PD缺乏症患儿(男27例,女4例)参与基因检测,检出29例基因突变(男25例,女4例),2例未检出突变,检出率为93.5%。单个基因位点突变28例,单基因突变率为96.6%,8例为c.G1388A(28.57%),7例c.G1376T(25.00%),4例c.G487A(14.29%),4例c.G871A(14.29%),2例c.A95G(7.14%),2例c.C1024T(7.14%),1例c.G392T(3.57%)。发现1例c.G1388A合并c.G77A(SNP:rs368832112)复合杂合突变,系国内首次报道,复合位点突变率3.4%。31例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蚕豆病,或感染等因素诱发的溶血性贫血。结论本组G6PD缺乏症患儿的常见基因突变类型为G1388A、G1376T、G487A及G871A,临床表现为蚕豆等诱发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基因突变 临床表现
下载PDF
糖尿病性水疱病的特点及其危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春林 吕康模 +1 位作者 杨国邦 陈健仁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88-189,共2页
糖尿病性水疱病的特点及其危害性李春林,吕康模,杨国邦,陈健仁近年我们收治8例糖尿病性水疱病,现就主要特点、影响和伴有的其他严重并发症作一简要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4例,女4例。平均年龄56.5岁(51~65岁... 糖尿病性水疱病的特点及其危害性李春林,吕康模,杨国邦,陈健仁近年我们收治8例糖尿病性水疱病,现就主要特点、影响和伴有的其他严重并发症作一简要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4例,女4例。平均年龄56.5岁(51~65岁),平均病程6.4年(1~1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水疱病 血糖正常 糖尿病性大疱病 空腹血糖 陈南衡 糖尿病肾脏病变 高血糖症 植物神经病变 基底细胞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外周神经山梨醇通路和 Na^+—K^+—ATP 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吕康模 钟学礼 +1 位作者 朱禧星 朱秋毓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01-405,共5页
本文用四氧嘧啶诱导产生糖尿病动物模型,分别于糖尿病产生后第4,8,12周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匀浆山梨醇通路活性,肌醇含量和哇巴因敏感的和不敏感的 ATP 酶活性。与同龄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发生4周后,坐骨神经葡萄糖含量增加3—4倍,果糖增... 本文用四氧嘧啶诱导产生糖尿病动物模型,分别于糖尿病产生后第4,8,12周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匀浆山梨醇通路活性,肌醇含量和哇巴因敏感的和不敏感的 ATP 酶活性。与同龄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发生4周后,坐骨神经葡萄糖含量增加3—4倍,果糖增加3—5倍,山梨醇增加6—9倍,肌醇含量降低到对照组的50%,总 ATP 酶和哇巴因敏感的Na^+-K^+-ATP 酶活性均极显著地低于同龄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这些代谢变化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神经病变 山梨醇 ATP酶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肾脏多元醇通路和Na-K-ATP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康模 钟学礼 +1 位作者 朱禧星 朱秋毓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461-465,共5页
我们用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研究病程为4、8、12周的糖尿病大鼠和同龄正常大鼠肾皮质和外髓葡萄糖、果糖、山梨醇、肌醇含量和Na-K-ATP酶活性变化。各病程糖尿病火鼠与同龄正常对照组比较,肾组织葡萄糖、果糖、山梨醇含量和N... 我们用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研究病程为4、8、12周的糖尿病大鼠和同龄正常大鼠肾皮质和外髓葡萄糖、果糖、山梨醇、肌醇含量和Na-K-ATP酶活性变化。各病程糖尿病火鼠与同龄正常对照组比较,肾组织葡萄糖、果糖、山梨醇含量和Na-K-ATP酶活性均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肌醇含量无统计学差异,且各病程糖尿病大鼠伴有肾脏肥大。这些变化可能对糖尿病发生肾脏病变有一定作用,但糖尿病肾脏组织与外周神经组织的多元醇通路活性和Na-K-ATP酶活性变化的关系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肾脏 多元醇通路 ATP酶
下载PDF
糖肾益汤对显性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5
作者 周跃华 吕康模 《四川中医》 1994年第10期27-28,共2页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则有肾脏肥大.肾小球滤过增加,微量蛋白尿,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表明糖尿病患者已成为显性糖尿病肾病,同时可能伴有高血压、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最后产生尿毒症导致病人死亡。目前西医对显...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则有肾脏肥大.肾小球滤过增加,微量蛋白尿,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表明糖尿病患者已成为显性糖尿病肾病,同时可能伴有高血压、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最后产生尿毒症导致病人死亡。目前西医对显性糖尿病肾病尚无十分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以延缓或阻遏尿毒症发生。近几年来,我们根据中西医关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自拟“糖肾益汤”对45例显性糖尿病肾病进行了临床观察,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经多次尿蛋白定性定量检查均有持续性蛋白尿,并排除其它能引起尿蛋白排泄增加的疾病,诊断为显性糖尿病肾病。共观察4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51.3±14.1岁,糖尿病病史最长23年,最短3年;肾功能正常26例,肾功能异常19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7例;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24例;并神经病变3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肾益汤 糖尿病肾病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血清果糖胺与血糖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吕康模 李春林 林翔 《四川医学》 CAS 1992年第4期208-209,共2页
应用国产试剂,合成高纯度的果糖胺标准物——DMF,建立了测定血清糖化蛋白——果糖胺(FA)的新方法,测得50例正常人血清FA为1.66±0.17(1.12~1.96)mmol/L,不同年龄、男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86例糖尿病患者血清FA为2.87±0.58(2.0... 应用国产试剂,合成高纯度的果糖胺标准物——DMF,建立了测定血清糖化蛋白——果糖胺(FA)的新方法,测得50例正常人血清FA为1.66±0.17(1.12~1.96)mmol/L,不同年龄、男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86例糖尿病患者血清FA为2.87±0.58(2.00~3.84)mmol/L、果糖胺、血糖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血清FA与测定当天、前2周和4周的血糖有显著性正相关。表明血清果糖胺测定对糖尿病的诊断、血糖控制和临床疗效观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果糖胺 血糖 糖尿病
下载PDF
果糖胺标准物的合成、鉴定及应用
7
作者 吕康模 李春林 +2 位作者 杜良聪 黄首高 蒋永海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40-142,共3页
作者应用国产试剂合成1-脱氧-1-吗啡啉果糖(DMF),对合成的DMF作有关特性测定表明具较高的纯度,同时利用合成的DMF,建立血清果糖胺测定方法,应用该方法测定130例正常血清果糖胺,结果为1.66±0.27(1.07~2.14)mmol/L,不同性别、年龄... 作者应用国产试剂合成1-脱氧-1-吗啡啉果糖(DMF),对合成的DMF作有关特性测定表明具较高的纯度,同时利用合成的DMF,建立血清果糖胺测定方法,应用该方法测定130例正常血清果糖胺,结果为1.66±0.27(1.07~2.14)mmol/L,不同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本文合成DMF不需特殊条件,方法简单。血清果糖胺测定对糖尿病诊断和近期疗效观察非常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果糖胺 血清蛋白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在稽留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熊英 谭世桥 吕康模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8年第7期607-611,共5页
目的: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行手术终止妊娠的稽留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绒毛组织标本-80℃保存,解冻检测DNA总量和浓度。构建并获得全基因组重测序文库... 目的: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行手术终止妊娠的稽留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绒毛组织标本-80℃保存,解冻检测DNA总量和浓度。构建并获得全基因组重测序文库行Illumina HiSeq平台测序。将高通量测序所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数据,分析稽留流产患者染色体特点。结果:共检测成功54例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组织,检测成功率88.5%,染色体异常检出率77.8%(42/54)。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1例(73.8%,31/42),主要为非整倍体数目异常,1例同时有15和18三体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11例(26.2%,11/42)。染色体非整倍体检出率57.4%(31/54),其中以X染色体单体(22.6%)及16号染色体三体最为常见(22.6%)。染色体双三体1例(1/54)。结论:在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染色体异常占较大比例,异常多为非整倍体,其中近50%是X染色体单体及16号染色体三体。高通量测序技术不仅可以检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还可以检测100kb染色体片段的微缺失和微重复,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稽留流产 绒毛 染色体异常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Rett综合征临床分析及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基因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程芹 吕康模 +3 位作者 康涵 邓佳 刘平 蒋利萍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11期1613-1616,共4页
目的探讨甲基化Cp G结合蛋白2(MECP2)基因突变在4例疑似Rett综合征(RTT)患者中的致病作用及基因测序对协助诊断RTT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4-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4例疑似RTT患者,即病例1、2、3、4,病例... 目的探讨甲基化Cp G结合蛋白2(MECP2)基因突变在4例疑似Rett综合征(RTT)患者中的致病作用及基因测序对协助诊断RTT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4-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4例疑似RTT患者,即病例1、2、3、4,病例1为家族先证者,病例2为病例1的母亲,病例3、4为散发患者,家系依次为A、B、C。对4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家系调查、核型分析等,并对患者及其父母MECP2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序。结果病例1、4通过2010年最新RTT的修订诊断标准及基因诊断确诊,病例2、3的临床诊断不成立但发现致病基因突变,病例1、2为国内首例母女同患RTT,其MECP2基因测序为同一个国内未报道的突变位点,病例3、4家系中发现已有文献报道的致病位点突变。结论 RTT临床诊断可能与基因诊断结果不一致,基因诊断对确诊RTT,尤其是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具有重要价值;疑诊患者早期完成基因诊断可降低医疗成本、早期开始康复训练并辅助优生优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T综合征 基因 序列分析 遗传咨询 甲基化Cp G结合蛋白-2
下载PDF
成都地区40986例育龄妇女TORCH感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凌晞 康涵 吕康模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分析近两年成都市育龄妇女TORCH感染情况,为本地区妇女保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TORCH检查的育龄妇女40 986例,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血清中TORCH-IgG和TORCH-IgM抗体含量... 目的分析近两年成都市育龄妇女TORCH感染情况,为本地区妇女保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TORCH检查的育龄妇女40 986例,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血清中TORCH-IgG和TORCH-IgM抗体含量。结果 TORCH-IgM检测中弓形虫(toxoplasma,TOX)、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CMV)、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herpes simplex virusⅠ/Ⅱ,HSVⅠ/Ⅱ)阳性率分别为1.02%、1.10%、0.40%、9.50%,其中HSVⅠ/Ⅱ-IgM阳性率最高(9.50%),CMV-IgM阳性率最低(0.40%)。TORCH-IgG检测中TOX、RV、CMV、HSVⅠ/Ⅱ阳性率分别为5.28%、79.03%、96.00%、83.96%,其中CMV-IgG阳性率最高(96.00%),TOX-IgG阳性率最低(5.28%)。不同年龄组中,HSVⅠ/Ⅱ-IgM低龄组(18~35岁)阳性率高于高龄组(>35岁)(9.58%vs8.43%,P<0.05);低龄组RV-IgG阳性率高于高龄组(80.16%vs 66.95%,P<0.05),而高龄组HSVⅠ/Ⅱ-IgG阳性率和CMV-IgG阳性率均高于低龄组(91.82%vs 83.23%,96.99%vs 95.91%,P均<0.05)。结论成都地区育龄妇女TORCH-IgM检测中,HSVⅠ/Ⅱ-IgM阳性率最高,且以低龄人群为主。应加强孕前检测宣传教育,降低感染率。总体上,TORCHIgM和TORCH-IgG检测中,CMV-IgM阳性率最低,CMV-IgG阳性率最高,可能与我国提倡母乳喂养,成人后已产生CMV-IgG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风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优生优育
下载PDF
52例听力损失儿童及其父母耳聋基因芯片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凌 蔡娟 +1 位作者 杨馨婷 吕康模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对非综合征性先天性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耳聋相关基因检测,探讨耳聋基因芯片筛查在临床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来自医院听力检测中心的47个听障儿童家庭,包括52例非综合征性先天性感音神经... 目的:对非综合征性先天性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耳聋相关基因检测,探讨耳聋基因芯片筛查在临床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来自医院听力检测中心的47个听障儿童家庭,包括52例非综合征性先天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及其父母,应用遗传学耳聋基因芯片对47个家庭进行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 rRNA4个常见耳聋基因9个检测位点的基因检测。结果146例受检者中,17个家庭的43例筛查结果阳性,其中16例听力损失患儿筛查阳性,筛查阳性率为30.8%。GJB2基因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8例,GJB2基因235delC位点杂合突变20例,GJB2基因235delC位点和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纯合突变2例,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10例,SLC26A4基因2168A〉G位点杂合突变2例。结论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能快速、高效地检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遗传性致病基因,适用于大规模群体耳聋基因的筛查,有助于临床医生从病因学角度辅助耳聋诊断,引入正确的康复干预措施,并为具有聋病易感基因的听力损失儿童家庭提供针对性的遗传咨询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损失 耳聋基因芯片 筛查
下载PDF
17000名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 被引量:40
12
作者 吕康模 熊业华 +10 位作者 俞皓 邹玲 冉隆荣 刘德顺 殷勤 徐应文 方雪 宋祖玲 黄丽佳 谭大勇 张治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7-552,共6页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致聋基因突变筛查,评估成都地区新生儿中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类型。方法收集成都地区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送检的17000名新生儿足跟血制成干血斑,应用微阵列芯片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致聋基因突变筛查,评估成都地区新生儿中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类型。方法收集成都地区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送检的17000名新生儿足跟血制成干血斑,应用微阵列芯片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致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基因(35delG、176dell6、235delC、299delAT)、GJB3基因(538C〉T)、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1555A〉G、1494c〉T)。对所有阳性结果和随机抽取2%的阴性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17000名新生儿中检出突变者542例,其中GrJB2235delC254例、176del1615例、299delAT55例,GJB3538C〉T23例,SLC26A42168A〉G17例、IVS7—2A〉G128例,线粒体12SrRNA1494C〉T4例、1555A〉G42例(含2例复合性突变中有1555A〉G均质突变);另外检出复合性突变6例,分别为GJB2235delC杂合突变伴有SLC26A4IVS7—2杂合突变和线粒体DNA12SrRNA1555A〉G均质突变各1例,GJB2299delAT杂合突变伴有GJB3538C〉T杂合突变和线粒体DNA12SrRNA1555A〉G均质突变各1例、伴SLCg6A4IVS7—2A〉G杂合突变2例。测序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在受检的新生儿中,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和12SrRNA突变总携带率达到3.19%;致药物性耳聋的线粒体DNA基因突变率达到0.27%;GJB2基因与SLCg6A4基因突变携带率达2.76%,占基因突变携带人群的86.5%。结论在无耳聋家族史的新生儿中,4个致聋基因突变均有携带者,GJB2基因突变高于SLC26A4基因突变,两者占比最大。致药物性耳聋的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在新生儿用药前及时发现,并终生避免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将有利于防止“一针致聋”的发生。在新生儿中开展耳聋基因筛查,对遗传性耳聋的早期诊断和预防,以及成年后的婚育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GJB2基因 SLC26A4基因 12SRRNA基因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染色体异常来源成分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韦小妮 康涵 +1 位作者 王文丹 吕康模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8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染色体异常来源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不明来源染色体片段异常者,采用亚端粒(subtelomere)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了2例染色体片段...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染色体异常来源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不明来源染色体片段异常者,采用亚端粒(subtelomere)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了2例染色体片段异常均为染色体相互易位,并鉴定出了易位的片段来源。结论亚端粒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协助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出小片段、难以辨认的染色体易位,对协助临床遗传咨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亚端粒探针 染色体异常 相互易位 自然流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