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改进后的断裂封堵性研究方法——以龙门山冲断带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吕志洲 李旻 +1 位作者 田军 黎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5-329,共5页
保存条件是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其中断层的封堵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断层两盘岩性对接关系在三维空间上的差异,致使同一断层在不同走向或者不同深度上封堵性存在差异。该文应用改进后的Allan剖面研究断层侧向封堵性,... 保存条件是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其中断层的封堵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断层两盘岩性对接关系在三维空间上的差异,致使同一断层在不同走向或者不同深度上封堵性存在差异。该文应用改进后的Allan剖面研究断层侧向封堵性,应用断面压力联合断移地层砂地比评价断层垂向封堵性。将同一断层垂向与侧向封堵性相结合,从而实现半定量综合评价。在低勘探程度尤其是无井地区,应用此方法可以初步判断断层封堵性。在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地区,可以充分应用勘探资料,将评价结果由半定量向定量化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面剖面分析法 断裂封堵性 油气保存 油气成藏 龙门山冲断带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冲断推覆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吕志洲 赵锡奎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5期208-210,共3页
龙门山冲断推覆构造带是从印支期开始形成,印支—喜马拉雅期自北而南依次发展起来。印支晚期呈叠瓦状逆冲推覆并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北段印支晚期构造呈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样式,龙门山前南段尤其是大邑地区则转换为生长的断层转折褶皱... 龙门山冲断推覆构造带是从印支期开始形成,印支—喜马拉雅期自北而南依次发展起来。印支晚期呈叠瓦状逆冲推覆并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北段印支晚期构造呈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样式,龙门山前南段尤其是大邑地区则转换为生长的断层转折褶皱。燕山~喜马拉雅期在前陆方向发育构造消减褶皱带,发生在上述逆,中推覆带的下盘。龙门山与四川盆地构造结合部的最前排断裂带即山前叠瓦状逆冲推覆带,主要发生于喜马拉雅期。按应力传播及消减方式的不同,在前山地区划分出以台阶状断层控制的叠瓦断片为特征的消减带和以褶皱为主的传播带,以及可能出现的以反冲断层和相关褶皱组成的反,中褶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缘 龙门山 冲断推覆构造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被引量:99
3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3 位作者 杨克明 万桂梅 吕志洲 余一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72-1080,共9页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青川-茂汶断裂以西为松潘-甘孜构造带,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为韧性变形带,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为基底卷入冲断带,马角坝-通济...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青川-茂汶断裂以西为松潘-甘孜构造带,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为韧性变形带,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为基底卷入冲断带,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为前缘-褶皱冲断带,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以东为前陆坳陷带,在构造变形特征上,各条断裂在演化上具有前展式特征,在松潘-甘孜构造带和韧性变形带构造变形强烈,形成推覆构造带等构造变形样式,在前缘-褶皱冲断带和前陆坳陷带,变形强度较弱,形成背冲断块或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西北部区域的变形表现为塑性变形特征,向南东方向渐变为塑-脆性变形和脆性变形,在剖面上各条断裂所形成的深度向盆地方向逐渐递减。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分带性变形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板块构造背景的决定作用、多套滑脱层的控制作用和岩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带性变形 松潘-甘孜构造带 基底卷入冲断带 前陆坳陷带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 被引量:43
4
作者 何鲤 刘莉萍 +2 位作者 罗潇 吕志洲 王应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52,共6页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平面上可划分为3段,北段属印支期褶皱,中段属燕山期褶皱,南段属喜山期褶皱;纵向上可分为3层,下层为印支期原地系统,中层为燕山期推覆构造,上层为喜山期推覆和滑移叠加构造。龙门山构造带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形变强...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平面上可划分为3段,北段属印支期褶皱,中段属燕山期褶皱,南段属喜山期褶皱;纵向上可分为3层,下层为印支期原地系统,中层为燕山期推覆构造,上层为喜山期推覆和滑移叠加构造。龙门山构造带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形变强烈,因此,封盖保存条件是成藏的关键因素。北段断层通天,目的层裸露;中段目的层裸露与掩盖参半;南段地表出露中下侏罗统红层,发育连续形变对破裂构造的封盖,目的层埋深适中,油气藏保存条件变好。据此认为龙门山南段的大邑、高家场—莲花山构造带是最有利地带,可以找到大、中型油气田;中段的磁丰场—亍子断褶带是有利地带,可望找到中、小型油气田;北段油气藏破坏,局部地段可能发现小型残余稠油藏。进而提出在山前隐蔽带首钻大邑、重上鸭子河、探索金马、聚源的部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大邑 磁峰场断高 鸭子河 龙门山前缘 川西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 被引量:50
5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2 位作者 杨克明 万桂梅 吕志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6,共10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龙门山冲断带差异构造变形特征,构造几何样式,构造演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龙门山冲断带具有明显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即东西分带、南北分段、上下分层,同时发育大量构造变形样式,如断层相关褶皱、三...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龙门山冲断带差异构造变形特征,构造几何样式,构造演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龙门山冲断带具有明显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即东西分带、南北分段、上下分层,同时发育大量构造变形样式,如断层相关褶皱、三角带、飞来峰、双重构造等等,在经历了多期复杂构造演化之后,构造变形样式具有多期叠加特征,最后提出详细地表构造地质建模、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及合理模型的建立,同时结合多种量化测试分析手段能够有效推进龙门山冲断带复杂构造样式与多期构造演化阶段分析研究工作,以及推动该地区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冲断带 差异构造变形 构造变形样式 断层相关褶皱 进展
下载PDF
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9
6
作者 汤良杰 黄太柱 +5 位作者 金文正 吕志洲 何春波 宁飞 王鹏昊 陈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22,共10页
文中探讨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受控于多期构造演化导致的多期构造应力场转换、多种变形介质变化以及多方位边界条件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受关键构造变革期应力场转换制约的分期差... 文中探讨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受控于多期构造演化导致的多期构造应力场转换、多种变形介质变化以及多方位边界条件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受关键构造变革期应力场转换制约的分期差异构造变形,早期一般受区域伸展作用形成垒-堑构造,中期由于板块聚敛活动形成冲断滑脱和潜山-披覆构造,晚期在叠置的前陆盆地形成褶皱-冲断带;(2)受大型主断裂带控制的分带差异构造变形,这些大型主断裂带一般与先存基底断裂或基底软弱带有关,不同构造带的变形强度呈有规律变化;(3)受多层次滑脱带控制的分层差异构造变形,深层次滑脱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与盆山耦合有关的滑脱拆离变形,中层次滑脱构造表现为基底层系的滑脱拆离,浅层次滑脱构造表现为与盐膏岩或泥页岩有关的塑性构造变形;(4)受构造转换带控制的分段差异构造变形,区域性转换带本身常成为重要的横向构造带,不同构造段之间变形样式和运动学过程具有较大差别,局部构造转换带往往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差异构造变形与烃源岩发育、油气成藏期、圈闭形成演化、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及油气保存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差异构造变形 滑脱构造 构造转换带 油气聚集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永刚 汤良杰 +2 位作者 金文正 万桂梅 吕志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5,共6页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陆相碎屑岩储集层展布特征,并且具有较为有利的构造圈闭,即中浅部发育冲起构造型圈闭,深部发育与滑脱层相关的双重构造圈闭,因此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双重构造 逆冲断裂带 冲起构造 龙门山冲断带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含油气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坤 赵锡奎 +2 位作者 王国芝 邓广军 吕志洲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2-287,共6页
文章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演化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圆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为代... 文章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演化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圆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为代表的滑覆构造以及滑脱构造。大圆包构造为推覆体之下的隐伏构造圈闭,印支期-燕山早期隆起带上的正向古构造圈闭是早期油气聚集的关键,晚期构造裂缝改善了超致密砂岩的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良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构造特征 隐伏构造 油气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变形与油气关系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罗啸泉 郭卫星 吕志洲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1-76,共6页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和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点。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和纵向分层的差异变形特征。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变...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和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点。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和纵向分层的差异变形特征。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变形强烈,油气保存条件差。山前断褶带主要发育断弯背斜、断展背斜和断挡背斜等,变形适中,油气保存条件好,龙门山山前断褶皱带有利于油气富集,形成构造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龙门山 构造变形 构造样式 油气关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油气赋存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坤 赵锡奎 +2 位作者 王国芝 邓广军 吕志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26-29,共4页
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的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形成演化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园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 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的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形成演化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园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为代表的滑覆构造以及滑脱构造。大园包构造为推覆体之下的隐伏构造圈闭,印支期-燕山早期隆起带上的正向古构造圈闭是其早期油气聚集的关键,晚期构造裂缝改善了超致密砂岩的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良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构造特征 隐伏构造 油气
下载PDF
新形势下完井周期对规划执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1
作者 高雅琴 吕志洲 李刚 《化工管理》 2020年第13期181-182,共2页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要求石油天然气钻井实施前必须进行安评和环评工作.公司探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各类保护区众多,新环保法的颁布对钻探实施节奏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对2016~2019年初各探区、各领域已完成探井实施周期的...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要求石油天然气钻井实施前必须进行安评和环评工作.公司探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各类保护区众多,新环保法的颁布对钻探实施节奏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对2016~2019年初各探区、各领域已完成探井实施周期的分析,认为安环评进度对钻探实施节奏影响最大,其次是钻井及测试周期,尤其是深井及超深井.为确保中长期勘探规划目标圆满完成特提出3项举措:(1)强化基础地质研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2)加强工程工艺技术的攻关研究;(3)加强组织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探井实施 影响因素 十四五规划 保障措施
下载PDF
岩溶隧道围岩级别修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童建军 桂登斌 +3 位作者 王明年 李志铵 吕志洲 赵大铭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99-107,共9页
针对岩溶隧道围岩分级问题,依据岩溶对围岩岩石坚硬程度Rc、岩石完整程度Kv的衰减规律,提出岩溶隧道围岩岩石坚硬程度衰减值ΔRc及岩石完整程度衰减值ΔKv计算方法,进而得到岩溶发育程度对隧道围岩分级指标修正值ΔBQ溶的计算方法;由计... 针对岩溶隧道围岩分级问题,依据岩溶对围岩岩石坚硬程度Rc、岩石完整程度Kv的衰减规律,提出岩溶隧道围岩岩石坚硬程度衰减值ΔRc及岩石完整程度衰减值ΔKv计算方法,进而得到岩溶发育程度对隧道围岩分级指标修正值ΔBQ溶的计算方法;由计算得到的岩溶发育程度修正指标值ΔBQ溶,结合隧道不同围岩亚级BQ值,提出岩溶隧道围岩定量分级方法,并基于隧道主要地质工程条件得到岩溶隧道围岩亚级定性分级方法。最后,以贵阳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及新建九景衢铁路浙江段沿线4座岩溶隧道对岩溶隧道围岩修正分级方法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岩溶发育程度 围岩分级 修正系数
下载PDF
基于多元概率因子识别复杂碳酸盐岩岩性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雅琴 谢润成 +3 位作者 吕志洲 巫崇雨 邓美洲 魏笑 《石化技术》 CAS 2018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四川盆地彭州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段碳酸盐岩地层受沉积、成岩等因素的影响,岩性复杂多样;因此雷四段碳酸盐岩的岩性识别对该层位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岩心观察,彭州地区雷四段岩性主要发育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云质灰岩、灰岩和... 四川盆地彭州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段碳酸盐岩地层受沉积、成岩等因素的影响,岩性复杂多样;因此雷四段碳酸盐岩的岩性识别对该层位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岩心观察,彭州地区雷四段岩性主要发育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云质灰岩、灰岩和石膏岩5种岩性。根据多元判别分析,利用岩性概率因子计算进行多参数的岩性识别。通过与实际资料对比,岩性识别的吻合率为89.3%,是一种有效的复杂碳酸盐岩岩性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州地区 三叠系 碳酸盐岩 岩性识别 多元概率因子法
下载PDF
昆明软土盾构隧道掘进参数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史金洪 杨小龙 吕志洲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386-392,共7页
昆明市轨道交通4号线昆明东站至牛街庄站区间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掘进施工。文章通过采用正态分布理论对掘进参数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了各个参数的合理区间;通过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7项因素与推进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了拟... 昆明市轨道交通4号线昆明东站至牛街庄站区间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掘进施工。文章通过采用正态分布理论对掘进参数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了各个参数的合理区间;通过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7项因素与推进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了拟合公式,建立了误差评价标准,验证了拟合公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由拟合公式计算的数据与实测值的误差小于20%的样本占比为88%,说明通过采用该公式来计算盾构推进速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软土 掘进参数 非线性拟合 正态分布分析 相对误差
下载PDF
基于含水率的昆明软土盾构隧道太沙基土压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游元明 徐代明 吕志洲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393-399,共7页
文章以昆明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工程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现有文献资料,通过采用线性回归、非线性拟合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了昆明地区软土的含水率与其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回归分析方程,并给出了相应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昆... 文章以昆明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工程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现有文献资料,通过采用线性回归、非线性拟合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了昆明地区软土的含水率与其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回归分析方程,并给出了相应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昆明地区软土的工程性质在天然孔隙比、天然含水率、天然容重、有机质含量等方面均与常见的淤泥质土不同,其中粉质粘土和泥炭质土的含水率与其天然密度间的相关性较好;通过采用非线性拟合方式得出的粉质粘土含水率与其粘聚力、内摩擦角的相关性较好,而泥炭质土的相关性一般,故根据统计学方法给出了相应的取值表;提出了通过含水率计算昆明软土竖向土压力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因考虑了该土层含水量较高的特点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软土 回归分析 非线性拟合 土压力计算 土体参数
下载PDF
昆明软土地区双孔隧道地表沉降预测及影响分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小龙 房有亮 吕志洲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347-354,共8页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推导出单孔圆形断面隧道以及双孔圆形断面隧道开挖条件下地表沉降公式,同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对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实测断面的双孔隧道地表沉降预测分析。此外,根据4号线昆明东站—麻苴站区间隧道沿线建筑的统计分析,...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推导出单孔圆形断面隧道以及双孔圆形断面隧道开挖条件下地表沉降公式,同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对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实测断面的双孔隧道地表沉降预测分析。此外,根据4号线昆明东站—麻苴站区间隧道沿线建筑的统计分析,对盾构隧道沿线区域进行基于双孔隧道的影响分区划分,结果表明双孔隧道开挖相对于单孔隧道的影响区有一定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软土 随机介质理论 地表沉降预测 隧道影响分区 浅基础建筑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多层次滑脱带与滑脱构造变形 被引量:60
17
作者 汤良杰 杨克明 +2 位作者 金文正 吕志洲 余一欣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30-40,共11页
龙门山冲断带发育多层次的滑脱层,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ⅰ)深层次滑脱带,包括壳幔滑脱带、壳内滑脱带和前震旦系基底滑脱带,所发育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壳幔拆离滑脱变形、基底韧性剪切变形... 龙门山冲断带发育多层次的滑脱层,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ⅰ)深层次滑脱带,包括壳幔滑脱带、壳内滑脱带和前震旦系基底滑脱带,所发育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壳幔拆离滑脱变形、基底韧性剪切变形等;(ⅱ)中层次滑脱带,包括寒武-奥陶系滑脱带、志留系滑脱带等,发育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等厚褶皱、尖棱褶皱、构造虚脱及其构造组合等;(ⅲ)浅层次滑脱带,包括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滑脱带、侏罗系滑脱带等,发育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包括逆冲推覆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样式、背冲断块、三角带构造和双重构造等.多套滑脱层不仅使褶皱-冲断带自深层往浅层发育了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同时还使得局部构造发生了明显的构造作用的叠加,研究表明,多套滑脱层在龙门山冲断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层 构造变形样式 多层次滑脱 龙门山冲断带
原文传递
Structural Styles of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SW China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3 位作者 杨克明 万桂梅 吕志洲 余一欣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9-31,共13页
Through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ngmen (龙门) Mountain thrust belt, we summarized the following structural styles: thrust belt, fault-related fold (fault bend fold, fault ... Through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ngmen (龙门) Mountain thrust belt, we summarized the following structural styles: thrust belt, fault-related fold (fault bend fold, fault propagation fold, and fault decollement fold), pop-up, triangle zone, duplex, superimposed fold, ducti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reverse thrust fault, klippe, decollement structure,etc.. These structural styles have evid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y had zonation and segmentation in plane. The zonation presents as the thrust nappe tectonic zone to the west of Tongjichang (通济场) fault, fault-related folds between Tongjichang fault and Guankou (关口) fault, and low and mild folds to the east of Guankou fault. The segmentation is evidenced as the scale of reverse thrust faults was minor between Tongjichang No. 1 fault and Tongjichang No. 2 faul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se two faults became long in the Daynanbao (大园包) structure, and there developed typical fault propagation fold and pop-up between these two faults. Furthermore, the structures had stratifi-cation in profile. The salt layer of T21 provided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rge listric thrust faults; the thrust fault slipped in the salt layer and formed decollement structures and fault-related fol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formed duplex and reverse thrust faults between the two decollement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structural style DUPLEX ZONATION SEGMENTATION stratification.
原文传递
Fault Characteristics in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 China
19
作者 万桂梅 汤良杰 +3 位作者 杨克明 金文正 吕志洲 余一欣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6期611-624,共14页
Through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the authors found that abundant thrust faults developed in the Longmen (龙门) Mountain thrust belt. These faul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ust faults and strike-slip faults according to... Through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the authors found that abundant thrust faults developed in the Longmen (龙门) Mountain thrust belt. These faul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ust faults and strike-slip faults according to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these faults can be graded into primary fault, secondary fault, third-level fault, and fourth-level fault according to their scale and role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Each thrustfault is such as composed of several secondary faults, Qingchuan (青川)-Maowen (茂汶) fault zone is composed of Qiaozhuang (乔庄) fault, Qingxi (青溪) fault, Maowen fault, Ganyanggou (赶羊沟) fault, etc..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experienced early Indosinian movement, Anxian (安县) movement, Yanshan (燕山) movement, and Himalayan movement, and the faults formed gradually from north to s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fault grade evolution of faul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