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b值图像揭示南海海槽地震东部首先破裂
被引量:
1
1
作者
K.Z.Nanjo
A.Yoshida
+2 位作者
孟昭彤(译)
吕悦军
(
校
)
刘静伟(
校
)
《世界地震译丛》
2020年第4期329-339,共11页
日本南海海槽的大型逆冲地震对日本社会及周围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破坏。大多数研究旨在确定强耦合区域,这些强耦合区域被认为是未来灾害性地震的主要来源。本文给出了整个南海海槽区b值图像。b值表示大、小地震发生率的比值,与差应力成反...
日本南海海槽的大型逆冲地震对日本社会及周围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破坏。大多数研究旨在确定强耦合区域,这些强耦合区域被认为是未来灾害性地震的主要来源。本文给出了整个南海海槽区b值图像。b值表示大、小地震发生率的比值,与差应力成反比,被用于探测不同构造条件下断层面上的高应力区。本文一个显著的发现是b值与滑动亏损速率(SDR)成反比,而且,东部高滑动亏损速率区域的b值低于西部地区,这说明东部凹凸体上的差应力高于西部地区。这可以解释南海海槽地震记录中,往往是东部首先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槽
灾害性地震
地震记录
滑动亏损
差应力
构造条件
凹凸体
B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历史地震记录分析1906年M_W7.1中国台湾梅山地震
2
作者
Y.W.Liao
K.F.Ma
+5 位作者
M.C.Hsieh
S.N.Cheng
H.K.Chen
C.P.Chang
王恩惠(译)
吕悦军
(
校
)
《世界地震译丛》
2019年第5期467-480,共14页
以发生地附近村庄命名的1906年梅山MW7.1地震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台湾发生的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表明,这次地震与梅山断层有关,沿断层有大约12.5km东西走向的右旋地表破裂。然而,相对于地震的大小,地表破裂很短。北...
以发生地附近村庄命名的1906年梅山MW7.1地震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台湾发生的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表明,这次地震与梅山断层有关,沿断层有大约12.5km东西走向的右旋地表破裂。然而,相对于地震的大小,地表破裂很短。北南方向的震害特征与地表破裂的走向不一致。这些明显的不一致性引起了对精确震源机制的严重怀疑。我们利用中国台湾台北、台中和台南地震台站获得的1906年梅山地震的原始大森历史记录,进行有效的波形模拟,评估几种不同的地质断层模型。根据这些地质断层模型合成的大森记录清楚地显示了台南台站P波和S波初动的差异,表明震源机制可能不是单纯走滑型。我们利用大森历史记录中观测到的P波和S波初动作为约束,进行网格搜索以获得可能的震源机制。优选的震源机制是北东—南西走向、具有小的右旋分量的倾斜俯冲断层。这种震源机制不仅再现了观测烈度图中显示的一般特征,而且更加符合余震主要位于震中的北部和南部这一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结果突出了历史记录分析复杂断层构造地震震源机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记录分析
梅山
台湾
中国
震源机制
断层模型
地表破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b值图像揭示南海海槽地震东部首先破裂
被引量:
1
1
作者
K.Z.Nanjo
A.Yoshida
孟昭彤(译)
吕悦军
(
校
)
刘静伟(
校
)
机构
不详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出处
《世界地震译丛》
2020年第4期329-339,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域地震活动性模型及其评价方法研究(2017YFC1500402)”项目资助。
文摘
日本南海海槽的大型逆冲地震对日本社会及周围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破坏。大多数研究旨在确定强耦合区域,这些强耦合区域被认为是未来灾害性地震的主要来源。本文给出了整个南海海槽区b值图像。b值表示大、小地震发生率的比值,与差应力成反比,被用于探测不同构造条件下断层面上的高应力区。本文一个显著的发现是b值与滑动亏损速率(SDR)成反比,而且,东部高滑动亏损速率区域的b值低于西部地区,这说明东部凹凸体上的差应力高于西部地区。这可以解释南海海槽地震记录中,往往是东部首先破裂。
关键词
南海海槽
灾害性地震
地震记录
滑动亏损
差应力
构造条件
凹凸体
B值
分类号
P31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历史地震记录分析1906年M_W7.1中国台湾梅山地震
2
作者
Y.W.Liao
K.F.Ma
M.C.Hsieh
S.N.Cheng
H.K.Chen
C.P.Chang
王恩惠(译)
吕悦军
(
校
)
机构
不详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出处
《世界地震译丛》
2019年第5期467-480,共14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0402)资助
文摘
以发生地附近村庄命名的1906年梅山MW7.1地震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台湾发生的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表明,这次地震与梅山断层有关,沿断层有大约12.5km东西走向的右旋地表破裂。然而,相对于地震的大小,地表破裂很短。北南方向的震害特征与地表破裂的走向不一致。这些明显的不一致性引起了对精确震源机制的严重怀疑。我们利用中国台湾台北、台中和台南地震台站获得的1906年梅山地震的原始大森历史记录,进行有效的波形模拟,评估几种不同的地质断层模型。根据这些地质断层模型合成的大森记录清楚地显示了台南台站P波和S波初动的差异,表明震源机制可能不是单纯走滑型。我们利用大森历史记录中观测到的P波和S波初动作为约束,进行网格搜索以获得可能的震源机制。优选的震源机制是北东—南西走向、具有小的右旋分量的倾斜俯冲断层。这种震源机制不仅再现了观测烈度图中显示的一般特征,而且更加符合余震主要位于震中的北部和南部这一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结果突出了历史记录分析复杂断层构造地震震源机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
历史地震
记录分析
梅山
台湾
中国
震源机制
断层模型
地表破裂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b值图像揭示南海海槽地震东部首先破裂
K.Z.Nanjo
A.Yoshida
孟昭彤(译)
吕悦军
(
校
)
刘静伟(
校
)
《世界地震译丛》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历史地震记录分析1906年M_W7.1中国台湾梅山地震
Y.W.Liao
K.F.Ma
M.C.Hsieh
S.N.Cheng
H.K.Chen
C.P.Chang
王恩惠(译)
吕悦军
(
校
)
《世界地震译丛》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