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腺特异抗原前体血清表达水平在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预测意义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曙 陆毅 +2 位作者 沈明康 吕承勋 翦晓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1期3228-3231,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前体(proPSA)血清表达水平在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84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49例发生骨转移的患者纳入前列腺癌骨转移组,135例未发生骨转移患者纳入非前列腺癌骨转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前体(proPSA)血清表达水平在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84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49例发生骨转移的患者纳入前列腺癌骨转移组,135例未发生骨转移患者纳入非前列腺癌骨转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ro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及血清良性前列腺特异抗原(BPSA)水平,并比较以上指标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组的proPSA、BPSA、tPSA、proPSA/tPSA、fPSA/tPSA与非前列腺癌骨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PSA与fPSA、BPSA、tPSA、proPSA/tPSA、fPSA/tPSA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价值的两两比较中,除fPSA/tPSA与proPSA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与pro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proPSA的诊断价值更优。结论 proPSA血清表达水平在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结合诊断指标本身的特征及患者tPSA水平对相应的筛检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可能具有更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特异抗原前体 前列腺癌 骨转移 预测
下载PDF
管路封堵器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中的适用性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吕承勋 沈明康 +3 位作者 陆毅 王曙 牛强 笪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3期292-294,共3页
目的探讨管路封堵器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中的适用性。方法选择136例单侧输尿管结石患者,其中研究组(68例)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联合管路封堵器,对照组(68例)仅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分别比较两组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和输尿... 目的探讨管路封堵器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中的适用性。方法选择136例单侧输尿管结石患者,其中研究组(68例)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联合管路封堵器,对照组(68例)仅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分别比较两组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和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手术时间、输尿管损伤比率、结石上移比率、术后发热比率和结石清除率。结果在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患者中,研究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石上移、术后发热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中,研究组结石上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项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联合管路封堵器治疗输尿管结石具有结石上移发生率低、结石清除率高、安全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钬激光 管路封堵器
下载PDF
吸氧在泌尿道结石腔镜碎石术后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吕承勋 沈明康 +2 位作者 翦晓明 陆毅 王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559-561,共3页
目的探讨吸氧在泌尿道结石腔镜碎石术后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收治的泌尿道结石腔镜碎石术后感染患者6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一组常规治疗+吸氧6 h(常规治疗组,n=30)... 目的探讨吸氧在泌尿道结石腔镜碎石术后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收治的泌尿道结石腔镜碎石术后感染患者6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一组常规治疗+吸氧6 h(常规治疗组,n=30),一组常规治疗+吸氧24 h(吸氧治疗组,n=3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引流管和肾造瘘管留置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高热、血培养阳性、血红蛋白降低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吸氧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 <0. 05),引流管留置时间、肾造瘘管留置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P <0. 05),复发率(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13. 3%(4/30)](P <0. 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高热[6. 7%(2/30) vs. 3. 3%(1/30)]、血培养阳性[3. 3%(1/30) vs. 6. 7%(2/30)]、血红蛋白降低发生率[6. 7%(2/30) vs. 3. 3%(1/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吸氧在泌尿道结石腔镜碎石术后感染治疗中能够显著降低VAS评分,缩短引流管和肾造瘘管留置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有助于感染的控制,降低重症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道结石 腔镜碎石术 吸氧 感染
下载PDF
灰阶超声造影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陆毅 吴宗林 +2 位作者 孙晓岚 吕承勋 王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8期2015-2016,F0003,共3页
目的观察灰阶超声造影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收治的6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CT组)与灰阶超声造影(灰阶超声组),将病理学诊断分期作为金标... 目的观察灰阶超声造影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收治的6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CT组)与灰阶超声造影(灰阶超声组),将病理学诊断分期作为金标准,比较CT组与灰阶超声组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符合率及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灰阶超声组对T 1~T 4膀胱癌分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7%、87.5%、65.2%、80.0%,CT组分别为89.5%、75.0%、78.3%、70.0%,两组T 2、T 3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灰阶超声组对T 2期膀胱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88%、69%、69%,高于CT组的68%、71%、60%、60%,T 3期分别为65%、73%、71%、81%,低于CT组的88%、90%、88%、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应用于膀胱癌分期诊断,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与病理分期符合率高,且在T 2分期诊断中敏感性、特异性优于螺旋CT,可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灰阶超声造影 螺旋CT 分期诊断 敏感性 特异性
下载PDF
肾结石≥2 cm患者个体化手术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翦晓明 陆毅 +2 位作者 王曙 吕承勋 沈明康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分析肾结石≥2 cm患者个体化手术效果,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80例肾结石患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手术17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18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20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25例... 目的分析肾结石≥2 cm患者个体化手术效果,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80例肾结石患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手术17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18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20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25例。统计80例患者不同手术方法碎石成功率及总碎石成功率,术后1个月内结石排净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肾功能改善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中,开放手术、ESWL、PCNL、FURS碎石成功率依次为88.24%、88.89%、95.00%、96.00%,总碎石成功率为92.50%,术后1个月内结石排净率为93.7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35.29%、16.67%、15.00%、8.00%,总发生率为17.50%,主要包括尿道口渗血、漏尿、疼痛剧烈、尿路感染、结石移入肾内。80例患者术后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免疫球蛋白G(Ig G)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对肾结石≥2 cm患者实际情况个体化选择开放手术、ESWL、PCNL、FURS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从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面考虑,建议优先选择PCNL、F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个体化 手术
下载PDF
上尿路结石患者内镜碎石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吕承勋 沈明康 +4 位作者 陆毅 王曙 牛强 笪力 侯克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86-1788,共3页
目的分析上尿路结石患者内镜碎石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指导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3月682例行内镜碎石术的上尿路结石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 目的分析上尿路结石患者内镜碎石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指导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3月682例行内镜碎石术的上尿路结石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68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内镜碎石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33例,感染率为4.8%,发生重症感染11例、感染性休克4例,发生率分别为1.6%、0.6%;共分离病原菌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占70.8%,革兰阳性菌20例占27.8%,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30.5%;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呋辛、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较敏感,耐药率为0~45.5%,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和氨苄西林等高度耐药,耐药率为54.5%~100.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氧氟沙星较敏感,耐药率为0~28.6%,对青霉素G、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等高度耐药,耐药率为71.4%~100.0%。结论上尿路结石患者行内镜碎石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临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参考病原菌耐药谱,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碎石术 重症感染 感染性休克 耐药性
原文传递
常见低温流体冷凝传热研究综述
7
作者 吕承勋 张鹏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17,共6页
针对国内外有关低温冷凝过程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首先介绍了不同液膜流态下冷凝换热情况;其次对氮、氧、氢以及氦这几种低温流体已有的冷凝换热实验进行了总结;最后总结了目前数值计算中常用的气液相... 针对国内外有关低温冷凝过程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首先介绍了不同液膜流态下冷凝换热情况;其次对氮、氧、氢以及氦这几种低温流体已有的冷凝换热实验进行了总结;最后总结了目前数值计算中常用的气液相界面捕捉模型以及由于冷凝所产生的质量与能量源项的处理方式等。发现已有的冷凝传热关联式与氮、氧的冷凝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而与氢、氦的冷凝实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低温冷凝实验测量误差相对更高温度冷凝较大,且难以维持与外界环境没有热质交换的低温条件,因此实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化;冷凝数值计算最常用的Lee模型中的冷凝频率仍很难定量化。以上综述结果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冷凝 传热 数值模拟 不凝性气体
原文传递
上尿路结石围手术期尿细菌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8
作者 牛强 沈明康 +4 位作者 翁超 吕承勋 陆毅 王曙 高小峰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分析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尿细菌谱及其药敏结果,指导抗生素治疗,减少术后发热和感染并发症。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148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对患者术前中段尿、术中感染性结石、术后肾造瘘管末端进行细菌... 目的分析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尿细菌谱及其药敏结果,指导抗生素治疗,减少术后发热和感染并发症。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148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对患者术前中段尿、术中感染性结石、术后肾造瘘管末端进行细菌培养,选择敏感药物行抗感染治疗,并对细菌谱、术后发热及感染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48例患者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38例(25.7%),其中大肠埃希菌17例(44.7%)、表皮葡萄球菌4例、奇异变形杆菌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屎肠球菌2例、溶血葡萄球菌2例、鲁氏不动杆菌1例、弗氏柠檬杆菌l例、酵母样菌l例、摩氏摩根菌1例、腐生葡萄球菌1例;感染性结石10例,细菌培养阳性8例,其中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各3例,酵母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各I例;肾造瘘管细菌培养阳性25例(16.9%),其中表皮葡萄球菌5例、溶血葡萄球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5例、屎肠球菌3例、科氏葡萄球菌2例、沃氏葡萄球菌2例、蜡样芽孢杆菌1例、产气肠杆菌1例、粪肠球杆菌1例。3种标本共培养344例次,阳性71例次,总阳性率20.6%。培养阳性者常用敏感药物包括亚胺培南、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等。术后发热患者41例(27.7%),包括术前中段尿培养阳性10例和肾造瘘管培养阳性患者9例;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1例。结论上尿路结石术前尿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术后末期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常见;术前中段尿培养能指导抗生素应用,有效控制围手术期尿路感染,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结石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特点 被引量:6
9
作者 牛强 沈明康 +4 位作者 翁超 吕承勋 陆毅 王曙 高小峰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2-432,共1页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共实施PCNL 148例,发生并发症5例,总结其原因及防治特点,报告如下。
关键词 经皮肾镜取石术 术后并发症 防治 原因分 并发症发生率 2009年 PCNL
原文传递
高能聚焦超声联合内分泌及放射治疗前列腺癌 被引量:1
10
作者 牛强 沈明康 +3 位作者 翁超 吕承勋 陆毅 王曙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0年第6期540-541,543,共3页
目的观察高能聚焦超声(HIFU)联合内分泌及外放射治疗前列腺癌(PCa)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HIFU联合内分泌及外放射治疗PCa63例,其中Ⅱ期12例,Ⅲ期39例,Ⅳ期12例。术前、术后监测PSA、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Qmax)变化及副反应发生情况... 目的观察高能聚焦超声(HIFU)联合内分泌及外放射治疗前列腺癌(PCa)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HIFU联合内分泌及外放射治疗PCa63例,其中Ⅱ期12例,Ⅲ期39例,Ⅳ期12例。术前、术后监测PSA、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Qmax)变化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3例获得12~38个月的随访。术后6个月平均PSA显著降低,为23.3±19.8ng/m1(P<0.01);术后6个月前列腺体积缩小和Qmax提高,较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l、3年生存率分别为88.9%和65.5%;血尿、尿潴留、尿失禁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0%、6.0%和3.0%。结论 HIFU联合内分泌及外放射治疗前列腺癌能有效降低PSA,缩小前列腺体积,提高Qmax,且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高强度聚焦超声 内分泌 放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