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两步移动搜索法的福州市公园绿地主客观可达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饶钰飞 邹亚锋 +4 位作者 罗锋 易呈锋 杜平平 吴聘奇 吕昌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64-4080,共17页
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对于提升民生福祉、环境公平及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综合考虑公园绿地的主观和客观供给能力,基于公园绿地规模、网络好评度、高德地图API路径规划等数据,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了居民单一出行及多交通出... 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对于提升民生福祉、环境公平及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综合考虑公园绿地的主观和客观供给能力,基于公园绿地规模、网络好评度、高德地图API路径规划等数据,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了居民单一出行及多交通出行模式下福州市公园绿地的客观和主观可达性,得出以下结论:(1)同一出行模式下公园绿地的主客观可达性差异大,客观可达性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非中心城区,而主观可达性的高值区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区;(2)不同交通出行模式下主观和客观可达性也存在差异,步行出行模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低于驾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的可达性,综合出行模式的可达性分布与驾车可达性分布相似,尚未形成公共交通主导的公园绿地发展模式;(3)公园绿地主客观供需平衡的县域少,供需不平衡的县域多,高人口密度县域存在公园绿地供给小于需求问题,非中心城区县域公园绿地主客观供需比普遍较低;(4)步行、驾车、公共交通出行模式下的高客观供需比-高主观供需比的公园绿地仅三坊七巷和福州市贵安新天地休闲旅游度假区,超过70%的公园绿地属低客观供需比-低主观供需比类型。本研究不仅关注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也基于人的感受对公园绿地的主观可达性加以测度,为可达性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为福州市公园绿地资源配置和存量绿地的质量提升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步移动搜索法 可达性 公园绿地 供需匹配 福州市
下载PDF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案例 被引量:71
2
作者 吕昌河 贾克敬 +1 位作者 冉圣宏 齐永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9-257,共9页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与生态的可能影响作出的预测性评估。本文从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的适度性与后效、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风险等5个方面,设计了11个...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与生态的可能影响作出的预测性评估。本文从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的适度性与后效、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风险等5个方面,设计了11个指标用于预测和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生态和土地资源的可能影响程度,并以《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为案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指标能较好的预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环境、生态和土地资源的潜在影响,为规避土地利用调整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与生态影响,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生态保护
下载PDF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及其资源与环境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吕昌河 谈明洪 于伯华 《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第3期129-130,共2页
利用统计数据和其它文献资料,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和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城镇化 城市用地扩张 耕地流失 环境影响
下载PDF
黄河流域灾害环境的评估指标与区域划分 被引量:4
4
作者 吕昌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1998年第1期58-66,共9页
本文在对黄河流域的环境和自然灾害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环境的评估划分指标、区划系统、评估方法和区域划分方案,将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灾害带,14个灾害区和31个灾害小区,并对各灾害环境类型区的主要特征和整治重点作了... 本文在对黄河流域的环境和自然灾害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环境的评估划分指标、区划系统、评估方法和区域划分方案,将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灾害带,14个灾害区和31个灾害小区,并对各灾害环境类型区的主要特征和整治重点作了概要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灾害环境 评估指标 区域划分 自然灾害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被引量:7
5
作者 吕昌河 《山地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319-324,共6页
根据西藏尼洋河地区土地资源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向、途径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 尼洋河地区 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保护措施
下载PDF
黄河流域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吕昌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8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以月降水距平为指标,根据黄河流域典型台站40年的降水资料,对黄河流域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区域划分。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旱涝灾害 时空分布 区域划分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吕昌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8年第4期37-43,共7页
本文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藏南河谷农区农业气候条件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吕昌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4年第1期10-12,共3页
藏南河谷农区是西藏种植业的集中分布区。本文着重分析了区域的光热条件、水分条件和气候灾害的特点及对主要种植作物的影响。
关键词 藏南河谷农区 农业气候 分析 评价
下载PDF
山西南部亳清河、沇河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吕昌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1年第3期63-72,共10页
本文阐述了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特征,在土地类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流域 土地类型 强度分级
下载PDF
黄河中部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灾害及其整治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昌河 《中国减灾》 1998年第3期36-40,共5页
黄河中部地区包括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宁夏银川平原。这里气候多变,降水不稳定,人地矛盾大,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我国环境灾害最突出和亟待整治的地区。1区域环境概要该区域气候属温带的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 黄河中部地区包括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宁夏银川平原。这里气候多变,降水不稳定,人地矛盾大,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我国环境灾害最突出和亟待整治的地区。1区域环境概要该区域气候属温带的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10℃,1月气温-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生态环境 环境灾害 风蚀沙化 水土流失 气候灾害 盐渍化
下载PDF
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89
11
作者 谈明洪 李秀彬 吕昌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5-639,共5页
文章用较为详实的资料,对中国近15年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态势及其3个影响因子,即人口、经济增长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近15年来,中国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年均扩张速度为850km2。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城市用地(城市建成... 文章用较为详实的资料,对中国近15年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态势及其3个影响因子,即人口、经济增长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近15年来,中国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年均扩张速度为850km2。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扩张与城市人口和GDP皆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但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GDP增长更能解释城市用地的扩张,经济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展最重要、最根本的驱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这也将刺激城市对土地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 驱动力 城市人口 GDP 城市环境 城市化 中国 经济增长 土地需求
下载PDF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137
12
作者 冉圣宏 吕昌河 +1 位作者 贾克敬 齐永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139-2144,共6页
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校正,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自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1996~2004年)我国不同省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时期内全国土地利用变... 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校正,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自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1996~2004年)我国不同省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时期内全国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服务功能整体增加了0.91%.其中正向变化最大的省份是天津市,其生态服务功能增加了5.69%;负向变化最大的省份是上海市,其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了9.79%.对不同生态服务类型的变化分析表明,生态服务中气候调节功能增加最快,1996~2004年间全国增加了3.43%;生物资源控制功能下降最快,期间下降了2.26%.研究还认为,引起我国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时期内全国水域面积和林地面积的增加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加,而城市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导致了全国生态服务功能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1
13
作者 陈朝 吕昌河 +1 位作者 范兰 武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358-5371,共14页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全球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管理变化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和分布,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全球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管理变化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和分布,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加深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在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土地利用及其管理方式变化的角度,概括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过程与机理;针对当前研究的两大类方法,即实验方法和模型方法,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管理变化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45
14
作者 于伯华 吕昌河 +2 位作者 婷婷 杨阿强 刘闯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1-397,共7页
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 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变化 区域分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土地覆被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多时间尺度模拟——以四川省渔子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35
15
作者 冉圣宏 李秀彬 吕昌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13-1120,共8页
根据渔子溪流域1986年和1994年的遥感影像土地覆被解译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模拟渔子溪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MarkovChain模型和Patch-dynamics模型,并以2002年遥感影像资料作为验证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以此为基础,分别以1年和8年的时... 根据渔子溪流域1986年和1994年的遥感影像土地覆被解译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模拟渔子溪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MarkovChain模型和Patch-dynamics模型,并以2002年遥感影像资料作为验证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以此为基础,分别以1年和8年的时间尺度对渔子溪流域土地覆被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时间尺度对模拟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在1年和8年的模拟尺度下,以MarkovChain模型得到的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在1986 ̄2018年间变化的相对误差为20%;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在不同步长下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不一样,表明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不一样,以Patch-dynamics模型的模拟结果为例,步长为1年比步长为8年的相对误差大的土地覆被类型为耕地(-8.2%/-5.6%)、有林地(-0.5%/-0.4%)、草地(0.7%/0.4%)和居民建设用地(-29.9%/-16.4%),它们的年际变化较大,其变化趋势不稳定,受到人为偶然因素的影响明显;而相对误差较小的土地覆被类型为灌木林(-1.5%/-1.7%)和永久冰雪覆盖(27.3%/41.9%),它们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主要受比较稳定的自然因素的影响。研究还表明,采用MarkovChain模型的模拟结果与采用Patch-dynamics模型的模拟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后者的模拟结果更稳定、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渔子溪流域 MARKOV Chain模型 Patch-dynamics模型 多尺度模拟
下载PDF
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 被引量:115
16
作者 谈明洪 吕昌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5-293,共9页
选择1990~2000年中国城市用地面积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的城市用地资料,把运用在城市人口规模上的位序-规模法则移植到城市用地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规律.然后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城市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结果显示:... 选择1990~2000年中国城市用地面积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的城市用地资料,把运用在城市人口规模上的位序-规模法则移植到城市用地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规律.然后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城市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结果显示:(1)以建成区面积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拟合曲线的判定系数都在0.95以上;(2)根据位序-规模曲线的形态,中国城市按建成区面积可分为3类:用地面积>200 km2的大城市,50~200 km2的中等城市和<50 km2的小城市;(3)城市建成区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有平行向前推进的特点,这为预测我国未来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提供很好的基础;(4)中国位于前200位的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的均衡度不断增强,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总量持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规模 建成区用地 位序-规模法则 Pareto公式 分形 城市化
下载PDF
大城市郊区农户要素投入特征及差异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齐永华 张凤荣 吕昌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7,共5页
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和强度不仅反映了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3年的116个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大城市郊区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预期... 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和强度不仅反映了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3年的116个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大城市郊区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预期收益不同,农户在各产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质量、物质投入水平和组合结构具有很大差异。在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投入方面,根据建立的劳动力质量投入模型进行计算,平谷区农户劳动力质量投入水平非农产业要高于农业产业,经济作物要高于大田作物,具体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非农产业、其他经济作物、畜牧业、菜地、果园、大田作物,同时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在农业内部从大田作物向经济作物转移的趋势明显;在农户物质投入水平和组合结构方面,资本投入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果园、菜地、大田,要素投入组合结构从好到差的顺序是:菜地、果园、大田,两个排序中经济作物都要高于或好于大田作物。分析认为稳定市场预期对于大城市郊区农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投入 土地利用 农户行为 大城市郊区 北京平谷
下载PDF
近20年渔子溪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冉圣宏 李秀彬 吕昌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58-2064,共7页
采用渔子溪流域1986、1994及2002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986~2002年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其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了0.42%,其中产... 采用渔子溪流域1986、1994及2002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986~2002年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其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了0.42%,其中产品供给功能、生态调节功能、生命系统支持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1.15%、0.36%、0.16%和~0.94%,它们对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2.95%、46.82%、6.33%和~16.1%.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渔子溪流域的斑块密度指数在1986~2002年间从0.0016减小到0.0013,而景观破碎度指数从0.00307增大到0.00474,表明渔子溪流域的景观粒度减小而景观破碎化的程度提高.研究结果还表明,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破碎度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耕地、疏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和居民建设用地的破碎度指数有所增加,而有林地、灌木林、中覆盖度草地和永久性冰雪覆盖的破碎度指数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零散分布的灌木林被开垦为耕地或转变为居民建设用地及气候变暖使得部分永久性冰雪覆盖转变为中覆盖度草地等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环境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景观格局
下载PDF
EPIC模型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与夏玉米生长和产量模拟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范兰 吕昌河 +1 位作者 王学春 陈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77-1684,共8页
为验证EPIC模型应用于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适用性,利用禹城生态试验站的试验观测数据对该模型参数进行了修订,构建了适合华北平原的模型参数数据库,并分别验证了2003-2005年冬小麦、2004年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产量模拟的精度与... 为验证EPIC模型应用于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适用性,利用禹城生态试验站的试验观测数据对该模型参数进行了修订,构建了适合华北平原的模型参数数据库,并分别验证了2003-2005年冬小麦、2004年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产量模拟的精度与适用性。结果表明,EPIC模型对禹城站冬小麦和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决定系数均高于0.81;EPIC模型对禹城站2004、2005年冬小麦产量的模拟误差分别为1.61%和-2.56%,对2004夏玉米产量的模拟误差为-2.60%。因此,该模型模拟产量的绝对误差低于2.60%,适用于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C模型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夏玉米 叶面积指数 生物量 产量 模拟误差
下载PDF
生态退耕对安塞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冉圣宏 吕昌河 王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1-116,共6页
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衡量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指标,对安塞县1998-2006年间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坡度与水土流失相关关系以及农户调查数据,对安塞县耕地扰动调节、水分调节、水供应、侵蚀控制以及不... 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衡量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指标,对安塞县1998-2006年间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坡度与水土流失相关关系以及农户调查数据,对安塞县耕地扰动调节、水分调节、水供应、侵蚀控制以及不同坡耕地食物供应能力的生态服务价值指数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建设措施使得安塞县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其生态服务功能在1998-2006年间增加了12%,其中缓坡耕地、中坡耕地和陡坡耕地的退出,对安塞县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的贡献率分别为25%,48%,27%。文章还对生态建设的监督与投资进行了讨论,认为基于实验的生态系统功能监测与评估技术才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基础;生态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的主要获益者是更大空间范围的利益相关者甚至全社会,因此作为社会代表的政府应成为生态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退耕 土地利用变化 安塞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