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部地区企业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吕晞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第5期102-108,共7页
企业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企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两个概念的有机融合。基于企业区域竞争力的双重内涵和属性,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理论"基础上,构建以"环境-能力-潜力"为核心的"三大构件、... 企业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企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两个概念的有机融合。基于企业区域竞争力的双重内涵和属性,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理论"基础上,构建以"环境-能力-潜力"为核心的"三大构件、六项指征","三位一体"的企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对中部六省"十一五"时期企业区域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部地区企业区域竞争力发展问题和提升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企业 竞争力 评价模型
下载PDF
夸张的语义成分和类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吕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12-214,共3页
本文采用语义成分分析方法,对夸张进行了重新的分类。认识到可以把夸张分成三个语义成分,即基本点,变形点和变形描述。
关键词 语义成分 夸张类型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昌九工业走廊生态承载力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法
3
作者 吕晞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82-85,共4页
采用生态足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经济最发达、生态最脆弱的昌九工业走廊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2.34548 ha/人),其中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生态赤字尤为严重,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从整... 采用生态足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经济最发达、生态最脆弱的昌九工业走廊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2.34548 ha/人),其中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生态赤字尤为严重,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从整体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圈进行优化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轻工业密集区的生态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昌九工业走廊
下载PDF
基于能值理论的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1
4
作者 姚成胜 黄琳 +1 位作者 吕晞 段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共12页
为揭示1990-2011年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能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将耕地利用集约度分解为生产要素集约度和复种指数2个指标的乘积,剖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劳动力等五大生产要素集约度和复种指数的时空变... 为揭示1990-2011年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能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将耕地利用集约度分解为生产要素集约度和复种指数2个指标的乘积,剖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劳动力等五大生产要素集约度和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1年,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和农膜4种生产要素的工业辅助能集约度呈线性增长趋势,而劳动集约度则呈现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1996年工业辅助能集约度在生产要素集约度中所占比例首次超过50%,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期间复种指数增长率为0.1794,其对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996年劳动集约度高的主要是处于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中的西部农业省份,而工业辅助能集约度高的大都是初步或基本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或工业基础好的省份;1996-2008年,沿海经济发达区、西部地区和部分粮食主产区劳动集约度下降幅度较大而工业辅助能集约度上升幅度大;1996-2008年,复种指数下降是导致南方水稻主产区耕地利用集约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绝大多数北方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增长也主要是由于复种指数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化肥 农药 耕地 集约利用 能值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中国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水平及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评价 被引量:13
5
作者 姚成胜 黄琳 吕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9-154,共6页
中部地区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其产量约占全国的1/3。根据中部地区的实际,提出了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的概念,并定量确定了当中部地区粮食自给率达到112%时才能实现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通过构建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和粮食安全保障系... 中部地区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其产量约占全国的1/3。根据中部地区的实际,提出了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的概念,并定量确定了当中部地区粮食自给率达到112%时才能实现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通过构建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和粮食安全保障系数,定量评价了1991—2011年期间中部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016,表明研究期内中部地区整体处于粮食安全状态,但仍有7个年份该指标值低于1,表明在这些时期该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除2003年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保障系数小于0外,其他年份均大于0,研究期内该系数的平均值为0.12,表明1991—2011年中部地区不但维护了自身的粮食安全,且每年至少能够提供1 763万t以上的粮食以保障中国其他区域的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保障能力 粮食消费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互联网+”风口上有机农业发展模式的整合与突破——以江西有机农业为例
6
作者 吕晞 《经贸实践》 2016年第21期2-,4,共2页
概述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风口助推有机农业起飞,促使有机农业从传统模式向智慧模式的转变。以江西为例,思考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以及突破困境的出路与办法。
关键词 有机农业 智慧农业 互联网+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的产量结构、增长效益与粮食安全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罗海平 吕晞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6-119,共4页
文章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1980—2013年间粮食产量在稻谷、玉米、小麦和其它作物的结构、区位、竞争力优势、增长效益及构成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我国部分粮食主产省存在着粮食产量增长潜能降低、粮... 文章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1980—2013年间粮食产量在稻谷、玉米、小麦和其它作物的结构、区位、竞争力优势、增长效益及构成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我国部分粮食主产省存在着粮食产量增长潜能降低、粮食主体功能地位削弱以及粮食结构"去口粮"化的严峻形势。新的增长性作物尽管产量已居主导地位,但增量结构优势不突出。粮食主产区间的结构效益、竞争力效益和综合效益差距显著,非均衡性问题突出。粮食产能缺乏持续的稳定性,相对于粮食结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粮食产能的制约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动态偏离-份额法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太原城市圈空间一体化的制约机制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圣云 史利江 吕晞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42-146,共5页
城市圈崛起是山西城市——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太原城市圈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北引擎.在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求下,城市圈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界定了太原城市圈的概念和范围,分析了太原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并从... 城市圈崛起是山西城市——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太原城市圈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北引擎.在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求下,城市圈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界定了太原城市圈的概念和范围,分析了太原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并从距离、密度和分割三个视角探究了太原城市圈经济空间制约机制,最后提出太原城市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城市圈 经济空间结构 制约机制 对策建议
下载PDF
湖北省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首次测算与预测 被引量:14
9
作者 林汉川 郭朝江 +1 位作者 吕晞 朱东海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1-71,共11页
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那么,要发展信息技术,首先就必须对我国社会信息化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应该有一个定量的了解。为此,本文通过对湖北省信息化指数... 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那么,要发展信息技术,首先就必须对我国社会信息化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应该有一个定量的了解。为此,本文通过对湖北省信息化指数这个指棕的定量测算,预测与分析,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第一次尝试。 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化指数 测算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对福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73
10
作者 姚成胜 朱鹤健 +1 位作者 吕晞 刘耀彬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5-233,共9页
应用谢高地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1995~2005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和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人口数、GDP和城市化水平三个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相关... 应用谢高地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1995~2005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和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人口数、GDP和城市化水平三个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①1995年以来福建省耕地、林地、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减少,而园地、建设用地、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增加,由于前者大于后者,因而导致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降低;②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总人口数、GDP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压力和负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牺牲一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代价而获得的,1995—2005年其大小平均为0.697×10^8元/年;③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展3个因素均缺乏敏感性;结合系统科学的观点,在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组成的复合系统中,生态环境是复合系统的序参量,对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予以更大的重视。相对来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人口增长最为敏感,其次为城市扩展,而对经济发展的敏感性最弱。11年来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总人口、GDP、城市化水平的敏感性程度分别增加了24.45倍、39.67倍和23.67倍,表明在获取相同社会经济发展份量时,逐年所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在急剧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变化 敏感性 福建省
原文传递
河南省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姚成胜 黄琳 吕晞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分析了其在1991-2008年期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消费总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61%,高于同...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分析了其在1991-2008年期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消费总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61%,高于同期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0.15%;其中口粮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并呈略微下降的趋势;(2)1991-2008年期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粮消费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94%和12.06%,分别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20倍和3.34倍;2004年之后饲料粮消费量首次超过口粮消费量,成为粮食消费的最大主体;(3)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食品工业是河南省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将对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4)研究期内,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经历了下降、波动、下降和快速上升四个发展阶段,其平均值为4.43%,表明18年来河南省不但维护了人口大省自身的粮食安全,而且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消费 结构变化 粮食安全 河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