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ndsat8OLI影像提取杭嘉湖平原水稻种植分布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沛诚 范惠芳 +3 位作者 王品 胡潭高 徐俊锋 张登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6期661-666,共6页
以中分辨率Landsat8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提取杭嘉湖平原水稻种植分布,旨在探讨Landsat8OLI影像在杭嘉湖平原水稻种植面积监测方面的适用性.对比提取结果和实际统计数据,发现除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因素影响提取略有过量... 以中分辨率Landsat8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提取杭嘉湖平原水稻种植分布,旨在探讨Landsat8OLI影像在杭嘉湖平原水稻种植面积监测方面的适用性.对比提取结果和实际统计数据,发现除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因素影响提取略有过量外,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的提取精度在60%以上,其中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嘉兴市平湖区提取精度可达90%以上.整体上看,基于Landsat8OLI影像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结果比较可信:在杭嘉湖平原,水稻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北部、嘉兴市西部及湖州市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嘉湖平原 遥感 水稻 种植分布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著柴油降解菌群的筛选及其鉴别
2
作者 董志龙 高慧娟 +1 位作者 吕沛诚 王宝山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97-104,共8页
为实现青藏高原低温柴油降解菌群的筛选及鉴别,采用人工模拟污染、实验室筛选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柴油土著微生物的降解特性及功能降解菌群.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温度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温度较高,10℃成为柴油降解土著微生物... 为实现青藏高原低温柴油降解菌群的筛选及鉴别,采用人工模拟污染、实验室筛选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柴油土著微生物的降解特性及功能降解菌群.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温度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温度较高,10℃成为柴油降解土著微生物筛选的最佳温度;柴油污染土样与未污染土样微生物数量存在差异,前者微生物丰度最高;环境温度10℃下,第17d柴油降解率达62.63%,8个菌属具有石油烃类物质降解能力,总占比52.50%,其中高效嗜油菌是柴油降解主体.研究成果可供多年冻土区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通量测序 土著微生物 柴油污染 生物降解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危险度空间差异性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范惠芳 吕沛诚 +3 位作者 王品 胡潭高 徐俊锋 张登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326-331,共6页
利用浙江省42个气象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基于统计分析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1961-2010年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开展灾害危险度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早稻高温胁迫较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浙中南区域... 利用浙江省42个气象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基于统计分析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1961-2010年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开展灾害危险度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早稻高温胁迫较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浙中南区域,其中金衢盆地、永康盆地及丽水地区的一系列盆地由于空气不流通、热量易积聚,致使永康、金华、兰溪、丽水等地高温热害较为严重;而浙江省东部沿海区域由于夏季多发台风天气,高温热害程度普遍较轻;省内大部分地区高温胁迫呈加重趋势,尤其是21世纪初以来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大幅上升;综合考虑高温热害多年平均状况及时间变化趋势,发现浙江省中南部早稻高温热害危险性较高,而沿海地区危险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早稻 高温热害 空间差异 危险度评估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杭嘉湖平原水稻物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范惠芳 吕沛诚 +3 位作者 王品 胡潭高 徐俊锋 张登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6期636-641,共6页
基于近十年(2008—2017年)EOS-MODIS遥感数据提取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时间序列,并利用三次样条插值与Savitzky-Golay(S-G)滤波算法进行重构,分析水稻EVI曲线特征以实现其关键物候期的识别,进而探讨杭嘉湖平原水稻物候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 基于近十年(2008—2017年)EOS-MODIS遥感数据提取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时间序列,并利用三次样条插值与Savitzky-Golay(S-G)滤波算法进行重构,分析水稻EVI曲线特征以实现其关键物候期的识别,进而探讨杭嘉湖平原水稻物候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十年杭嘉湖平原一季稻通常在6月下旬至7月初进入移栽期,8月下旬至9月初开始抽穗,11月下旬进入成熟期,生长期长度大致为100~115 d;杭嘉湖平原水稻的移栽期、抽穗期及成熟期主要呈现推迟的特征,绝大部分地区水稻的生长期有所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嘉湖平原 水稻 物候 EVI
下载PDF
兰州市3种主要污染物大气环境容量季节差异及排放总量控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顾晨 王佳欣 +4 位作者 吕沛诚 高宏 黄韬 毛潇萱 马建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2-310,317,共10页
基于气象数据与大气污染物网格化排放清单,利用ADMS-Urban大气扩散模型,模拟了兰州市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ρ(PM_(10))、ρ(NO_(2))和ρ(SO_(2))日均值的空间网格分布,结合线性规划模型反推得到污染物各季节的大气环境容量,采用指南推荐的... 基于气象数据与大气污染物网格化排放清单,利用ADMS-Urban大气扩散模型,模拟了兰州市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ρ(PM_(10))、ρ(NO_(2))和ρ(SO_(2))日均值的空间网格分布,结合线性规划模型反推得到污染物各季节的大气环境容量,采用指南推荐的修正A值法验证了该大气环境容量的准确性及合理性.基于兰州市2015年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估算了各行政区县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剩余大气环境容量,提出以大气环境容量作为基准的总量控制目标值,并基于各行政区县2015年的排放水平提出了削减目标和对策.结果表明, ADMS-Urban模拟得到的ρ(PM_(10))、ρ(NO_(2))和ρ(SO_(2))分别为108.9、37.8和35.4μg/m^(3),与2017年实际监测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0%以内.基于模拟的质量浓度值,估算得到3种大气污染物的年大气环境容量D(PM_(10))、D(NO_(2))和D(SO_(2))分别为3.81×10^(5)、1.68×10^(5)、5.14×10^(5)t/a,各区县的大气环境容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红古区>西固区>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环境容量由大到小的季节差异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2015年排放的3种主要污染物相比,兰州市全部区域整体大气环境容量均有剩余, SO_(2)的剩余量最大,其次为PM_(10)和NO_(2);各行政分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中SO_(2)均有剩余, PM_(10)除永登、榆中以外的各行政区已无剩余大气环境容量,包括红古、西固、城关和七里河区的NO_(2)已无剩余大气环境容量.以大气环境容量、2015年排放量及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为基准,兰州市整体仍需削减PM_(10)和NO_(2)的排放量为5.53×10^(4)和1.41×10^(4)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主要大气污染物 大气环境容量 季节变动 ADMS-Urban模型 总量控制
下载PDF
兰州市大气臭氧生成的敏感性分析及其前体物减排对策建议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泱 常莉敏 +7 位作者 吕沛诚 杨亚美 王占祥 葛慧萍 高宏 黄韬 毛潇萱 马建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8-1639,共12页
兰州市是我国首个发现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城市,其盆地地形、特殊的气象条件及较高的石化工业产业的排放,使得近年来臭氧浓度急剧上升.本论文基于兰州市2016—2019年4年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以及中国气象网站提供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气... 兰州市是我国首个发现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城市,其盆地地形、特殊的气象条件及较高的石化工业产业的排放,使得近年来臭氧浓度急剧上升.本论文基于兰州市2016—2019年4年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以及中国气象网站提供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参数,对兰州市大气臭氧(O3)和其前体物(NO_(x))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城关城区和西固工业区的VOCs物种组成进行研究;利用HYSPLIT模型,通过大气的扩散、传输过程分析造成臭氧污染特征的原因;利用OZIPR模型绘制出臭氧等浓度曲线(EKMA),对西固工业区和城关城区的敏感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关城区的EKMA曲线的脊线VOCs/NO_(x)比值约为15∶1,臭氧敏感性属于VOCs控制区,而西固工业区EKMA曲线的脊线VOCs/NO_(x)比值约为25.6∶1,敏感性与历年的NO_(x)控制区不同,转变为VOCs控制区.同时,基于MIR法和Prop-Equiv法两种方法估算了各VOCs物种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结果显示在夏、冬季烯烃均为主要的贡献物种.并识别出高反应活性VOCs物种,初步解析来源.最后针对城关城区和西固工业区分别提出了详尽的臭氧防控及其前体物的减排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大气臭氧 OZIPR模型 EKMA曲线 臭氧生成潜势(OFP) 减排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基于SPAMS的兰州市2018年冬季沙尘天气过程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留元 李子璇 +7 位作者 吕沛诚 宋世杰 张英俊 张静 高宏 马建民 黄韬 毛潇萱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8-400,共13页
2018年11月22日-12月1日,兰州市经历了一次远距离传输的沙尘天气过程,为了解此次沙尘天气过程时段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来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细颗粒物自动采集数据,并结合常规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和气... 2018年11月22日-12月1日,兰州市经历了一次远距离传输的沙尘天气过程,为了解此次沙尘天气过程时段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来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细颗粒物自动采集数据,并结合常规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因子数据对沙尘天气前后及其过境期间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及污染来源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研究了沙尘气溶胶的输送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受沙尘天气过境影响,兰州市PM10浓度大幅升高,PM2.5/PM10最小值仅为0.13,SO2、NO2、CO质量浓度出现明显降低,而O3质量浓度在沙尘过境时有所升高;细颗粒物质量浓度与MASS数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细颗粒物的变化趋势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利用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法分类后经人工合并将所采集到的细颗粒分为9类:OC、EC、HOC、OCEC、MD、HM、K、Na、LEV;所选时间段内SPAMS采集到的OC(24.8%)类颗粒物数量最多,沙尘过境时MD、LEV、Na类颗粒物占比不同程度增大,其余颗粒物占比减小;沙尘过境时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工业工艺源、餐饮及其它源贡献率增加,其中扬尘源增幅最大,而其余源贡献占比减小;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输送路径结果显示沙尘天气过程的起源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传输方向为经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青海中部,最后影响兰州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 沙尘暴 细颗粒物 后向轨迹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