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吕洁韵 《临床医学工程》 2019年第6期783-784,共2页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水平的不同分为1组、2组、3组和4组,依次有21例、20例、19例、2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冠状...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水平的不同分为1组、2组、3组和4组,依次有21例、20例、19例、2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1组和4组相比,4组的冠状动脉总体病变、右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显著更高(P<0.05);2组、3组和4组相比,4组的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Gensini积分显著更高(P<0.05);1组和3组相比,1组的左回旋支Gensini积分显著更高(P<0.05);1组、2组和3组相比,3组的右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显著更高(P<0.05);1组和2组相比,2组的右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显著更高,左回旋支Gensini积分显著更低(P<0.05)。血尿酸与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总体病变Gensini积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总体病变的高危因素中,血尿酸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尿酸 冠状动脉狭窄 相关性
下载PDF
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吕洁韵 《黑龙江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诊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检测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同时记录心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BMI、腰围、血脂、血...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诊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检测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同时记录心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BMI、腰围、血脂、血糖和血压,交互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其水平高,且合并高血压、BMI异常、高血脂患者的Hcy水平明显升高,单因素显示Hcy与冠心病患者BMI、血脂和血压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但与年龄、腰围和血糖无明显相关(P>0.05)。交互分析显示,无论年龄、肥胖、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因素,Hcy的升高均是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相互交互作用,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同型半胱氨酸 心血管危险因素 冠心病
下载PDF
某地区冠心病肥胖患者血尿酸与血脂水平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吕洁韵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5期2571-2572,共2页
目的:分析比较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合并肥胖患者的血尿酸与血脂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肥胖100例(肥胖组),非肥胖100例(非肥胖组),早晨空腹检测两组受试者的... 目的:分析比较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合并肥胖患者的血尿酸与血脂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肥胖100例(肥胖组),非肥胖100例(非肥胖组),早晨空腹检测两组受试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尿酸(UA)水平。结果:肥胖组UA、TC、TG和LDL水平均高于非肥胖组,HDL水平低于非肥胖组,且各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合并肥胖较单纯冠心病更易合并血脂和血尿酸等的异常,因此要重视此类人群的宣教和防治,提高冠心病的预防和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肥胖 血尿酸 血脂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吕洁韵 陈奕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6期708-709,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效果。方法: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配合抗抑郁药治疗,实验组加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结果:临床疗效和汉密尔顿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率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效果。方法: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配合抗抑郁药治疗,实验组加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结果:临床疗效和汉密尔顿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率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焦虑抑郁 中西医结合 对照治疗观察
下载PDF
自闭症患儿的神经电生理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郑锦平 吴盛各 吕洁韵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13-1714,共2页
目的:探讨自闭症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包括瞬目反射(Brink)、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的变化与自闭症的关系。方法对53例确诊为自闭症的患儿作 Brink、BAEP、SEP、EEG 检测并进行分析,并... 目的:探讨自闭症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包括瞬目反射(Brink)、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的变化与自闭症的关系。方法对53例确诊为自闭症的患儿作 Brink、BAEP、SEP、EEG 检测并进行分析,并与体检健康儿童作比较。结果本组53例自闭症患儿中,Brink 异常48例(90.57%),BAEP 异常39例(73.58%),SEP 异常17例(31.1%),EEG 异常8例(15.6%)。与体检健康儿童比较,自闭症患儿Ⅰ、Ⅲ、Ⅴ潜伏期延长,Ⅰ~Ⅴ、Ⅲ~Ⅴ峰间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20、P40潜伏期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闭症患儿 Brink、BAEP、SEP、EEG 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提示大部分自闭症患儿存在皮层下(包括脑干、丘脑)和相关传导通路、皮层功能受损,可能与自闭症本身的特性有关,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 瞬目反射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脑电图
下载PDF
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海红 王友生 吕洁韵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14期174-175,共2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监测血小板情况,观察治疗后24 h及1周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治疗24 h后腺苷二磷酸(ADP)、花生四烯酸(AA)与... 目的分析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监测血小板情况,观察治疗后24 h及1周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治疗24 h后腺苷二磷酸(ADP)、花生四烯酸(AA)与胶原(Col)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同诱导剂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三种诱导剂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三种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中,ADP诱导剂的血小板下降幅度〉30%32例(37.21%)、下降幅度10%~29%25例(29.07%)、〈10%29例(33.72%);AA诱导剂分别有36例(41.86%)、22例(25.58%)、30例(34.84%);Col诱导剂分别有25例(29.07%)、28例(32.56%)、36例(41.86%)。三种诱导剂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个月26例(30.23%)发生心血管事件。结论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当患者ADP、AA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率〈30%的情况下提示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功能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 抗血小板治疗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多动脉入路在冠脉介入诊疗术中疗效与并发症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海红 王友生 +2 位作者 吕洁韵 陈奕 崔慧勤 《吉林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473-475,共3页
目的:比较多动脉入路在冠脉介入诊疗术中疗效与并发症。方法: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将200例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左桡动脉入路)100例和对照组(右股动脉入路)10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比较多动脉入路在冠脉介入诊疗术中疗效与并发症。方法: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将200例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左桡动脉入路)100例和对照组(右股动脉入路)10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PCI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加压包扎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失眠、腹胀、便秘、食欲下降、排尿困难、术侧肢体疼痛、焦虑烦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桡动脉入路行PCI患者恢复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低,可作为优选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介入诊疗术 左桡动脉 右股动脉 入路方式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海红 王友生 吕洁韵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6期153-155,172,共4页
目的 对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的抗栓治疗效果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共1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3年5月7日~2014年5月7日期间,对这1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 目的 对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的抗栓治疗效果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共1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3年5月7日~2014年5月7日期间,对这1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栓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抗栓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重组人B型利钠肽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呼吸困难改善时间、血浆BNP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情况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随访结果表明,100例经对症抗栓治疗患者的血栓全部消失;31例患者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21例患者采取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14例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1例发生脑梗死后加用华法林,血栓消失,11例血栓消失,3例出现血栓机化;实验组的呼吸困难改善时间、血浆BNP水平、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抗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重组人B型利钠肽治疗,抗栓效果好,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左心室血栓 抗栓 BNP水平
下载PDF
多动脉入路在冠脉介入诊疗术中疗效与并发症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崔慧勤 杨海红 +2 位作者 王友生 柳秋雨 吕洁韵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7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比较股动脉与桡动脉入路在冠脉介入诊疗术中疗效与并发症情况。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行冠脉介入诊疗的180例患者均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90例,桡动脉组选择左桡动脉入路实施冠脉介入诊疗术,股动脉组选择右股动脉入路实施冠脉... 目的比较股动脉与桡动脉入路在冠脉介入诊疗术中疗效与并发症情况。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行冠脉介入诊疗的180例患者均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90例,桡动脉组选择左桡动脉入路实施冠脉介入诊疗术,股动脉组选择右股动脉入路实施冠脉介入诊疗术,比较两组穿刺和冠脉介入诊疗术实施情况、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冠脉介入诊疗术成功率均较高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穿刺操作总时间、术毕加压包扎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桡动脉入路实施冠脉介入诊疗术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介入诊疗术 股动脉 桡动脉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静息心率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晓云 吕洁韵 《临床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广东同江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静息心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广东同江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静息心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静息心率<70次/min,对照组静息心率≥70次/min。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的整合分析,同时予以全部入选患者个体化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以及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浆脑钠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终点ST段压低高于1 mm、6分钟内最高步行距离。结果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血浆脑钠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终点ST段压低高于1 mm所占比例为6.00%(3/50)、对照组为20.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37);观察组6分钟内最高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息心率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价值,随着静息心率的逐渐提升,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均明显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心率 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 心功能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