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吴锦英 李欣明 +3 位作者 龙健中 吕秋蓉 冯兵 杨培全 《河北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1426-1429,共4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影响后循环脑梗塞溶栓治疗后出现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15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接受静脉尿激酶(80-150万IU)溶栓治疗,根据是否有出血性转化分成出血性转化组(HT)和非出血性转化组(NHT)两组。观... 目的:研究并探讨影响后循环脑梗塞溶栓治疗后出现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15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接受静脉尿激酶(80-150万IU)溶栓治疗,根据是否有出血性转化分成出血性转化组(HT)和非出血性转化组(NHT)两组。观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FDP)、血小板、血糖、血脂等的变化;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修正的Rankin指数评分(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价后循环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并对可能与出血性转化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HT的发生率为24%;HT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NHT组(P〈0.05);HT组NIHSS、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D-二聚体高于N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TC、LDL-C、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尿激酶输注后6h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HT组明显,24h后再次升高。尿激酶输注后12h两组患者FDP水平均下降,而HT组降低最显著。溶栓后90d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较溶栓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IHSS评分、FDP、D二聚体、TC、LDL-C是后循环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且溶栓治疗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转化 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D-二聚体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吴锦英 温强 吕秋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54-555,共2页
目的评价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病程在48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常规应用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和对症等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依达拉奉30... 目的评价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病程在48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常规应用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和对症等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用7天;对照组用维生素C 1.5g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用7天;第8天后两组治疗方案相同。在治疗前后用ESS对患者进行定期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并进行肝肾功能、凝血因子、血常规检查,以治疗第21天ESS增分率和治疗90天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结果21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ESS显效率分别为92.00%、52.00%(P<0.001);90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ADL显效率分别为92.00%、56.00%(P<0.001);治疗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脑梗塞 自由基清除剂
下载PDF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吴锦英 赵伟佳 +1 位作者 李欣明 吕秋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第10期72-74,共3页
脑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带来巨大的社会负担.及时有效的溶栓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溶栓也会引起出血性转化等并发症.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脑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带来巨大的社会负担.及时有效的溶栓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溶栓也会引起出血性转化等并发症.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可加重神经功能障碍,增加病死率,这大大限制了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转化 脑梗死 HEMORRHAGE 神经功能障碍 死后 溶栓后 人类健康 社会负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