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小大之辨”之主旨是“大其心”
1
作者 吕箐雯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68,共8页
本文在“小大之辨”外在物性与内在心境这两层分殊的基础上,以小大间静态横向与动态纵向的双重关系模式,给予“小大之辨”以新的诠释框架:“心之可大,性小而心大”,万物在“性—境—心”方面具有正相关、非因果关系,万物之心不必然受性... 本文在“小大之辨”外在物性与内在心境这两层分殊的基础上,以小大间静态横向与动态纵向的双重关系模式,给予“小大之辨”以新的诠释框架:“心之可大,性小而心大”,万物在“性—境—心”方面具有正相关、非因果关系,万物之心不必然受性之束缚;“心之可齐,大心而齐物”,万物之心皆有由小至大之可能与必要。由此提出,《庄子》“小大之辨”之哲学意旨并非辨小大之物,更非万物在物性与价值上的小大之别,而是大其心,即行为主体之心胸由小而大地发展。并且,文章指出具体的大其心路径:一方面,由大能、大知而大其境,以此为大其心提供正向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无己、无功、无名”之负的工夫涵养内心,虚心而大心,从而至逍遥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大之辨 逍遥 齐物 主旨 大其心
下载PDF
浅析《老子》经典化过程中的部分变化及其哲学义理——以帛书本与王弼注本的比较为例
2
作者 吕箐雯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13-17,共5页
从古至今,《老子》一书被作了多种注解,比较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与王弼注本《老子》的部分差异,归纳出《老子》在经典化过程中的两方面显著变化:一方面,通过论述否定语词的表述、对象、结果的不同,明确《老子》在经典化中"否... 从古至今,《老子》一书被作了多种注解,比较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与王弼注本《老子》的部分差异,归纳出《老子》在经典化过程中的两方面显著变化:一方面,通过论述否定语词的表述、对象、结果的不同,明确《老子》在经典化中"否定语词消解意义"在不断强化;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两类视觉语词的替换与去除,明确《老子》的"视觉语词视觉意义"在不断弱化。通过文本之间的比较来深入分析这两方面的哲学义理,并将其进行哲学视域上的联系,从而为读者进一步理解《老子》"无"的哲学思想提供新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经典化 否定语词 视觉语词 “无”
下载PDF
双重视域下《通书》之“无为”与“诚”关系探析
3
作者 吕箐雯 《船山学刊》 2022年第6期108-116,共9页
“无为”是周敦颐《通书》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思想之一:“无为”包含着“诚”的本体论映射,不仅是对“诚”之性质的描述,也是对“诚”之发用结果的阐释;作为修养工夫,“无为”亦继承了儒家原有的修养路径,其“有意之无为”与“自然之无... “无为”是周敦颐《通书》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思想之一:“无为”包含着“诚”的本体论映射,不仅是对“诚”之性质的描述,也是对“诚”之发用结果的阐释;作为修养工夫,“无为”亦继承了儒家原有的修养路径,其“有意之无为”与“自然之无为”的双重路径是普通人朗现“诚”这一本体、为圣成贤的重要工夫。同时,《通书》之“无为”虽然在表面上有着较强的道家哲学意味,但其与《老子》之“无为”仍有区别,二者对普遍化的仁义礼智与礼乐教化的态度不同,此亦反映了周敦颐的儒家立场及其“融道入儒”的学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通书》 无为 《老子》
下载PDF
朱熹理解的“止于至善”及其可能内涵研究
4
作者 吕箐雯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78-79,共2页
文章从朱熹理解的"止于至善"出发,论证"止于至善"可以被理解为将国家治理到"全然之极",使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态等各方面均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并且,还从逻辑的贯通性、全书义理的一... 文章从朱熹理解的"止于至善"出发,论证"止于至善"可以被理解为将国家治理到"全然之极",使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态等各方面均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并且,还从逻辑的贯通性、全书义理的一致性、与传统思想的契合性三个角度,论证了此种解释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治理国家 尽善尽美
下载PDF
康有为“性有善有不善”思想探究--以《孟子微》为中心
5
作者 吕箐雯 《理论界》 2020年第7期33-38,共6页
本文分析了康有为"性有善有不善"的人性论思想,得出康有为"人性层级理论"与其"人人皆平等"的政治理论间的矛盾;他独具特色地将人性论与其"三世进化说"相联系,可以视之为其缓和矛盾的努力,但亦... 本文分析了康有为"性有善有不善"的人性论思想,得出康有为"人性层级理论"与其"人人皆平等"的政治理论间的矛盾;他独具特色地将人性论与其"三世进化说"相联系,可以视之为其缓和矛盾的努力,但亦存在诸多问题。康之"命论"可较圆融地回答上述问题,但这与其"自由平等"的政治初衷亦存在张力。可知,康有为的政治学说建立在其人性论上,其人性思想则为其政治理论服务,这种"以外注内"的理论构建方式尽管有其现实意义,但也不免存在些许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孟子微》 人性 三世进化说 命论
原文传递
《庄子·齐物论》的“变”与“不变”——以“因是”为角度的分析
6
作者 吕箐雯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20年第2期418-431,共14页
本文以《齐物论》为研究材料,以"因是"思想为研究角度,分析了"因是"的三层含义:承物之对待、顺天之自然、破己之固守。万物变化无常,故行为主体要随顺万物而打破对于自己的固守,其主格亦在随任外在而不断变化,此乃... 本文以《齐物论》为研究材料,以"因是"思想为研究角度,分析了"因是"的三层含义:承物之对待、顺天之自然、破己之固守。万物变化无常,故行为主体要随顺万物而打破对于自己的固守,其主格亦在随任外在而不断变化,此乃庄子外在之"变"。但更为根本的,庄子有其坚守的原则立场(吾丧我)与推崇的理想人格(至人无己),这是其内在之"不变"。最后,本文还以邓析纯然随外的"因是"思想与之对比,与庄子不同,邓析纯然为了一己之利而用诡辩解决问题,没有自己固定的行为准则,与庄子貌合而神离,以进一步说明庄子外在之变与内在之不变,更好地理解庄子之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因是 相对主义 外在之变 内在之不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