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一届戏剧节纪盛
1
作者 吕贤汶 《神州》 2007年第5期40-43,共4页
1937年12月间,全国18个戏剧团体,戏剧界百分之九十的代表人物都到了武汉。值此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大家为了中华全国戏剧界大联合,于是,由阳翰笙、王平陵发起,洪深、
关键词 戏剧节 演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 抗敌协会 抗日救亡 代表人物 大联合 话剧 观众
下载PDF
心系孩子剧团
2
作者 吕贤汶 《红岩春秋》 1997年第1期64-64,共1页
重庆市话剧团演员张莺,1937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孩子剧团,时年15岁,是剧团里年龄较大者,组织能力强。以后剧团到了武汉、重庆,她受到周恩来、邓颖超亲切关怀。 1957年,周总理来重庆,看市话剧团《日出》
关键词 周总理 话剧团 周恩来 《日出》 演职员 组织能力 重庆市 中国共产党领导 邓颖超 演员
下载PDF
邓公救戏
3
作者 吕贤汶 《红岩春秋》 1997年第3期18-18,共1页
邓公救戏,传闻已久。今有亲历目击者,为余述其详,谨记之。那还是“两个凡是”盛行的年代。1978年1月31日至2月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下榻成都金牛宾馆,即将出访尼泊尔。有关部门为他安排三天晚会,都是看川戏。那时,戏曲只演现代... 邓公救戏,传闻已久。今有亲历目击者,为余述其详,谨记之。那还是“两个凡是”盛行的年代。1978年1月31日至2月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下榻成都金牛宾馆,即将出访尼泊尔。有关部门为他安排三天晚会,都是看川戏。那时,戏曲只演现代戏,而小平同志坚持要看传统戏。省里负责文艺工作的马识途,找来了陈书舫、周企何、竞华、晓艇等名角,组织了《花田写扇》、《迎贤店》、《五台会兄》等几出传统折子戏,在晚会上演出。道具、服装都是现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传统戏 现代戏 折子戏 目击者 文艺工作 副总理 国务院 戏曲界 晚会
下载PDF
烽火岁月的记忆影像
4
作者 吕贤汶 《今日重庆》 2005年第4期92-94,共3页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重庆是抗战电影的沃土。其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动作性强的艺术形式,民族化、大众化的表现手法,与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所产生的激励全国军民抗日救国的艺术效果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 影像 记忆 中国电影 抗战时期 通俗易懂 艺术形式 表现手法 美学意义 艺术效果
下载PDF
胜利消息传来之夜
5
作者 吕贤汶 《红岩春秋》 2005年第4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胜利 消息 新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