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博客建构了公共领域吗?
1
作者 吕鹤颖 《文化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299-314,共16页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中国微博客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参与公共话题的平台,并借此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现实的公共事务。在此意义上,微博客建构了新模式的公共领域。但另一方面,以微博客为公共空间的公众又具有即逝性,缺乏长...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中国微博客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参与公共话题的平台,并借此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现实的公共事务。在此意义上,微博客建构了新模式的公共领域。但另一方面,以微博客为公共空间的公众又具有即逝性,缺乏长久而持续地建构公共领域的能力。同时,外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干预,草根阶层话语权的旁落,使用者是否具有强烈的公共关怀意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关注、参与公共事务,也使微博客在建构公共领域过程中呈现出某些局限性。作为当前社会一个新兴的文化热点,微博客方兴未艾,而合法化的、制度性的保障,才是微博客建构良好公共领域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客 公众 公共领域
下载PDF
新时期儿童视角小说的归罪隐喻
2
作者 吕鹤颖 《关东学刊》 2017年第2期117-124,共8页
在"儿童-成人"重叠的叙事结构上,新时期儿童视角小说将虚拟的儿童旁观者/亲历者与经过理性判断的成人立场结合起来,建构出人性反思模式的特定历史记忆,即从被集体有罪豁免的个体、当无罪的受害者成为施害者、作为救赎力量的... 在"儿童-成人"重叠的叙事结构上,新时期儿童视角小说将虚拟的儿童旁观者/亲历者与经过理性判断的成人立场结合起来,建构出人性反思模式的特定历史记忆,即从被集体有罪豁免的个体、当无罪的受害者成为施害者、作为救赎力量的人性之善以及人性问责的影响等角度思考极端情境中的个体责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视角 归罪 历史记忆
下载PDF
不过是一场把戏——对电影《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的解读
3
作者 吕鹤颖 《电影评介》 2009年第5期59-,共1页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被誉为一部"女性电影",但是影片中的几个意象却表达了男性权力的不可解构性,以及女性对自我存在的追寻不过是一场华丽的梦。
关键词 歌唱 傀儡戏
下载PDF
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假肢记忆” 被引量:3
4
作者 陶东风 吕鹤颖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96,112,共9页
作为一种新的记忆形式,“假肢记忆”是由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媒介化记忆,其生成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密不可分。假肢记忆极大地挑战了本质主义的记忆理论,超越了生物学的有机记忆、私有记忆观念。假肢记忆尽管是一种被大众传播所... 作为一种新的记忆形式,“假肢记忆”是由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媒介化记忆,其生成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密不可分。假肢记忆极大地挑战了本质主义的记忆理论,超越了生物学的有机记忆、私有记忆观念。假肢记忆尽管是一种被大众传播所中介的记忆,但却依然建立于身体化的、感性的经验之上,具有激发人的同感、激励人的行动的能力,对人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产生深刻影响。假肢记忆也拓展了阿伦特、哈贝马斯等的“公共领域”概念,使得公共领域的建构摆脱了对共享物理空间和共同体生活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肢记忆 大众文化 身份政治
下载PDF
“80后”青年问题与代沟弥合 被引量:5
5
作者 吕鹤颖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4-169,共6页
代沟问题大多被整体化、宏观化地讨论,本文以事件化、具体化的思维方式考察代际文化差异问题。通过对“玄幻门事件”和“潘晓讨论”的分析,发现被污名化的“80后”子辈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双重代际自我重构以及在青年“奋斗—成功”叙... 代沟问题大多被整体化、宏观化地讨论,本文以事件化、具体化的思维方式考察代际文化差异问题。通过对“玄幻门事件”和“潘晓讨论”的分析,发现被污名化的“80后”子辈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双重代际自我重构以及在青年“奋斗—成功”叙事逻辑等问题上,与“50后”“60”父辈代际对人生路径的追问具有内在精神结构的一致性,青年成长问题所包含的文化的代际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代际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 青年成长问题 代际同构 代沟弥合
下载PDF
罪感、疾病与创伤记忆书写——重读《认罪书》
6
作者 吕鹤颖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0-156,共7页
《认罪书》带有潜在的伦理倾向,以显性、隐性两个叙事文本想象性地书写了历史中的罪责与创伤,并以泛化的罪感叙事在道德维度上展开对个体罪与责的审判与追问。同时,小说将过去的创伤历史意味深长地以癌症与死亡的形式重返当下,在因果逻... 《认罪书》带有潜在的伦理倾向,以显性、隐性两个叙事文本想象性地书写了历史中的罪责与创伤,并以泛化的罪感叙事在道德维度上展开对个体罪与责的审判与追问。同时,小说将过去的创伤历史意味深长地以癌症与死亡的形式重返当下,在因果逻辑中显现个体忏悔的乏力,喻指着过去被压抑的创伤正在演变成结构性的历史创伤,对当下并将对未来持续地产生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书》 乔叶 个体道德 疾病隐喻 结构性历史创伤
下载PDF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政治批评——对陶东风近年来文学批评的思考
7
作者 吕鹤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129,共6页
陶东风近年来的批评实践以反思的立场重审文学的政治批评,这种深入文学文本内在肌理,往返于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批评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中国故事的方法。在恢复政治概念之本性的基础上,陶东风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去政治化书写症候进行清理,... 陶东风近年来的批评实践以反思的立场重审文学的政治批评,这种深入文学文本内在肌理,往返于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批评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中国故事的方法。在恢复政治概念之本性的基础上,陶东风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去政治化书写症候进行清理,以忠诚、启蒙悲剧、民间革命、文本形式的政治内涵等不同的主题为切入点,分析新时期文学如何重述中国革命历史,并进而在历史、文学与记忆理论的互动中提倡建构"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东风 文学批评 政治性
下载PDF
故乡与异乡:历史创伤的代际传递——读《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
8
作者 吕鹤颖 《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51-165,共15页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以故乡与异乡的对举阐释了历史创伤的代际传递问题。该文本以典型的空间意识聚焦于历史创伤的代际传递给历史的非亲历者带来的个人身份认同的焦虑,描述他们在心理与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异乡人状态,探讨创伤记忆如...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以故乡与异乡的对举阐释了历史创伤的代际传递问题。该文本以典型的空间意识聚焦于历史创伤的代际传递给历史的非亲历者带来的个人身份认同的焦虑,描述他们在心理与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异乡人状态,探讨创伤记忆如何在历史的碎片中变得观念化、不及物化,并提请思考当历史的非亲历者主动斩断与过去的代际联系,与历史保持足够的距离来建构自身的认同时,记忆又何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 历史创伤 代际传递
下载PDF
不合“时”宜的块茎文本:读《朝霞》
9
作者 吕鹤颖 《文化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24-237,共14页
吴亮的小说《朝霞》以“同代人”为关键词,将一代人过去的经验、当下的反思与未来的审视置入文本,并以块茎思维为指引,随时打断文本内部叙事的时间线性,碎片式地堆砌既属于时代又疏离于时代的剩余之物,建构特定时代的记忆空间,进而召唤... 吴亮的小说《朝霞》以“同代人”为关键词,将一代人过去的经验、当下的反思与未来的审视置入文本,并以块茎思维为指引,随时打断文本内部叙事的时间线性,碎片式地堆砌既属于时代又疏离于时代的剩余之物,建构特定时代的记忆空间,进而召唤阅读者尤其是历史的非亲历者对文本进行阐释性的再生产。《朝霞》试图言说不可言说的历史难题,这使得该文本处于历史与当下的双重的不合时宜之中,呈现一种多元的、持续生成的美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霞》 同代人 剩余之物 块茎思维
下载PDF
作为文学灵感的大屠杀 被引量:7
10
作者 埃利·威赛尔 吕鹤颖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8-175,共8页
首先要说的是,今晚我以一个犹太人、一个见证者和一位作家的身份言说,这三个身份是合一的。(1)我属于那群遭受了世界上最古老苦难的人们;属于那群记忆中的苦难依然鲜活的人;属于那群试图减轻这种痛苦,限制它,缓解它,并在某种程度上将... 首先要说的是,今晚我以一个犹太人、一个见证者和一位作家的身份言说,这三个身份是合一的。(1)我属于那群遭受了世界上最古老苦难的人们;属于那群记忆中的苦难依然鲜活的人;属于那群试图减轻这种痛苦,限制它,缓解它,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它人性化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灵感 文学 犹太人 人性化 苦难 言说
下载PDF
主持人语
11
作者 吕鹤颖 《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3-4,共2页
2019年夏天,《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组织召开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与审美代沟”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审美代沟的概念、审美话语权的代际争夺、新媒体环境下的审美代沟微观现象、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审美裂变和文化断层、建构... 2019年夏天,《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组织召开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与审美代沟”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审美代沟的概念、审美话语权的代际争夺、新媒体环境下的审美代沟微观现象、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审美裂变和文化断层、建构跨代际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可能性等问题各抒己见。本专题的论文都来自这次会议,希望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对该主题展开更广泛深入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学报 微观现象 青年亚文化 文化断层 主持人 价值共识 审美代沟
下载PDF
见证文学与文学的见证 被引量:6
12
作者 吕鹤颖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6-161,共6页
一、什么是见证文学 最富影响力的大屠杀文学作家埃利·威赛尔(Elie Wiesel)在著名的题为《作为文学启示的大屠杀》(The Holocaust as Literary Inspiration)的演讲中说:在文学领域,大屠杀主题被视为禁忌。同时代的其他伟大... 一、什么是见证文学 最富影响力的大屠杀文学作家埃利·威赛尔(Elie Wiesel)在著名的题为《作为文学启示的大屠杀》(The Holocaust as Literary Inspiration)的演讲中说:在文学领域,大屠杀主题被视为禁忌。同时代的其他伟大作家都选择不去触碰该主题。除了是对受害者与幸存者表示尊重之外,还由于他们无法处理想象力不能抵达的经验,无法描述不能揣度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文学叙事 文学作家 奥斯威辛 价值立场 努斯鲍姆 《夜》 布鲁诺 细节真实 特雷布林卡
原文传递
见证文学的纪实性及其限度
13
作者 吕鹤颖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3期150-151,共2页
严格意义上的见证文学总是与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大规模的、群体性的、人为的社会历史灾难事件联系在一起。见证文学强调个人性,是从亲历者个人的经验、情感和知觉进入到历史灾难的普遍性层面,从而与国家权威性的描述、集体性的演说和宏... 严格意义上的见证文学总是与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大规模的、群体性的、人为的社会历史灾难事件联系在一起。见证文学强调个人性,是从亲历者个人的经验、情感和知觉进入到历史灾难的普遍性层面,从而与国家权威性的描述、集体性的演说和宏观的大历史叙事区隔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证文学 历史叙事 个人性 历史灾难 灾难事件 纪实性 集体性 群体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