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效果 被引量:9
1
作者 吴义先 张焰平 +2 位作者 李敏 程畅 何承龙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67例老年上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跟踪随访,评估...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67例老年上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跟踪随访,评估内镜治疗的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并发症发生率、病灶整块切除率、住院时间、术后残留及复发发生率和随访情况。结果67例患者共切除病变70个,食管27例,贲门11例,胃体6例,胃窦体交界3例,胃窦13例,胃角7例,其中1例患者同时切除2处病变,1例患者同时切除3个病变;70个病灶均为浅表型(Ⅱ),隆起型30个,平坦型29个,凹陷型11个,术后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9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27个,黏膜内癌(MC)18个,黏膜下癌(SMC)6个。全部病灶均一次性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100%,全部病例水平切缘均阴性,2例垂直切缘阳性,完全切除率为97.1%(68/70);2例术后病理可见脉管内癌栓,治愈性切除率为94.3%(66/70)。术后未见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出现食管狭窄2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2/67)。术后内镜随访6~24个月,无病变残留及复发情况。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内窥镜黏膜切除术 早期医疗干预 老年人
下载PDF
消化道早期癌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义先 李敏 汪文生 《安徽医药》 CAS 2012年第7期979-981,共3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期癌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近2年消化道早期癌肿的住院患者12例行ESD,术中观察其并发症,术后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期癌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近2年消化道早期癌肿的住院患者12例行ESD,术中观察其并发症,术后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手术时间为55~148 min,平均时间101.5 min。其中发生术中出血10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未发生术后迟发出血;术中穿孔1例,经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治愈。所有病例均术后随访,随访6个月创面均完全愈合,随访期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整块切除率,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根治性切除早期消化道癌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癌肿 胃肠道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纳米碳染色在结直肠肿瘤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汪祺 吴义先 +3 位作者 张亚铭 程畅 叶乐平 张焰平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第3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纳米碳染色标记定位在结直肠肿瘤内镜切除后追加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行内镜切除后追加手术的64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其中20例患者内镜切除后使用纳米碳染色标记定位病灶(纳米碳组),22例患者内镜切除后使用术中肠镜... 目的:探讨纳米碳染色标记定位在结直肠肿瘤内镜切除后追加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行内镜切除后追加手术的64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其中20例患者内镜切除后使用纳米碳染色标记定位病灶(纳米碳组),22例患者内镜切除后使用术中肠镜定位病灶(术中肠镜组),22例患者内镜切除后未标记定位病灶(对照组)。对三组患者术中定位病灶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中肠镜组及对照组相比较,纳米碳组患者定位病灶的时间及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淋巴结清扫的数目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纳米碳组未出现并发症,但术中肠镜组出现1例并发症、对照组出现2例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结直肠肿瘤内镜切除后追加手术前行纳米碳染色标记标记能够快速精准定位病灶,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追加手术 纳米碳 病灶定位
下载PDF
EVL联合奥曲肽对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
4
作者 巴桑卓嘎 吴义先 《西藏医药》 2018年第6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术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和EVL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术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和EVL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奥曲肽治疗,EVL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EVL)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和静脉曲张消失率、止血成功率、再次发生出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及止血成功率:EVL组95.24%及100%、对照组66.67%及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曲张消失率:EVL组为38.10%,对照组9.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发生出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EVL组1例(4.76%)及4例19.05%,对照组7例(33.33%)及5例(23.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L联合奥曲肽治疗EVB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提高了止血成功率,还降低了再次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奥曲肽 食管静脉曲张 套扎
下载PDF
25例消化道病变ESD治疗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仁君 吴义先 李敏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2年第4期211-213,217,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处理消化道病灶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对7例消化道早期癌肿及18例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的黏膜下肿瘤共25例行ESD治疗。结果 25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所有治疗中...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处理消化道病灶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对7例消化道早期癌肿及18例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的黏膜下肿瘤共25例行ESD治疗。结果 25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所有治疗中均伴有术中出血,用ESD专用热止血钳、APC、金属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发生术后迟发出血。术中穿孔1例,穿孔率为4%(1/25),以金属夹成功夹闭,无术后迟发穿孔。术后随访20例(包括7例消化道早期癌肿及13例黏膜下肿瘤),随访期为7~17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创面均完全愈合,未见复发病灶。结论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于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病灶可以一次性大块剥离,从而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安全性较好。但操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早期癌肿 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