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旋涡定义的思考 被引量:7
1
作者 吴介之 杨越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针对旋涡定义这个长期未解决的难题,在分析历史上提出的几种思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定义旋涡的总目标,应当体现其管状运动形态,并与其作为流体运动肌腱的动力学功能有机结合;该定义应能以统一的方式覆盖经典涡动力学业已成熟的结果,并... 针对旋涡定义这个长期未解决的难题,在分析历史上提出的几种思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定义旋涡的总目标,应当体现其管状运动形态,并与其作为流体运动肌腱的动力学功能有机结合;该定义应能以统一的方式覆盖经典涡动力学业已成熟的结果,并且指引对湍流中复杂涡状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识别。据此,本文根据涡量场演化的已知规律,提出了旋涡的一个动力学定义,作为继续深化讨论的参考。同时提出,人们针对湍流结构研究构造的各种涡判据,虽然对湍流涡状结构的可视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因其难以遵循管式涡量场的因果演化而无法取代完备的涡定义。相比之下,近十年来形成的涡量面理论,有望在未来发展中使旋涡的定义和检验问题回归涡量动力学的自然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 涡动力学 涡定义 涡判据 湍流结构
下载PDF
关于涡量的动力学边界条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介之 吴晓晖 +1 位作者 吴建民 马晖扬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75-281,共7页
本文讨论了以涡量为变量的流体动力学描述方法中涡量的边界条件问题,并且用有关的数值计算结果对应用各种边界条件的结果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涡量 边界条件 涡方法 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绕刚体的分离涡流到绕柔体的受控势流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介之 杨延涛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21-27,共7页
在小粘性流体的现实环境中,人类学会了利用适当产生的边界层及其涡量来构造航行器和流体机械,这导致了涡动力学的形成和发展,并把经典势流理论的应用范围推到边界层、自由剪切层和旋涡之外。但是,边界层是一柄双刃剑。它本身、它的... 在小粘性流体的现实环境中,人类学会了利用适当产生的边界层及其涡量来构造航行器和流体机械,这导致了涡动力学的形成和发展,并把经典势流理论的应用范围推到边界层、自由剪切层和旋涡之外。但是,边界层是一柄双刃剑。它本身、它的分离、失稳、转捩,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涡结构,无一不带有或大或小的副作用。现在,人们遇到的刚体大雷诺数绕流问题越来越复杂(包括湍流)。这些复杂性大都源于边界层的各种不利的、甚至灾害性的副作用。但是,随着变形体绕流研究的开展和智能变形材料的开发,人类有可能造出新的近壁流态来代替刚性物面的层流或湍流边界层,使近壁流之外的流场全是势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体流体力学 旋涡分离流 粘性势流 柔壁流动控制
下载PDF
定常升阻力普适理论的特色和升力的物理来源 被引量:2
4
作者 吴介之 刘罗勤 刘天舒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29,共24页
现代空气动力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已经发展出众多关于升力和阻力的理论.但是,其远场合力理论一直停留在低速不可压流.虽经几代人的努力,但仍未能把它精确地推广到黏性可压缩流.这种状况直到最近才得以突破.本文作者及其合作者依据对远场线... 现代空气动力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已经发展出众多关于升力和阻力的理论.但是,其远场合力理论一直停留在低速不可压流.虽经几代人的努力,但仍未能把它精确地推广到黏性可压缩流.这种状况直到最近才得以突破.本文作者及其合作者依据对远场线化Navier-Stokes方程解析解的研究,获得了经典不可压二维定常流的Kutta-Joukowski升力定理的现代二、三维普适版这个核心结果,从而突破了经典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延续了八九十年的一个缺口.基于线性近似得到的简洁公式,何以能在高度非线性的复杂流场中仍然精确成立,这里涉及饶有兴趣的方法论问题,很值得关注.本文的第一个任务,是在简要回顾普适理论基本成果的基础上,反思其方法论特色和背后的物理机理.尽管严格的量化升力理论已经得到航空实践的广泛检验,但在各种出版物和媒体上仍常常出现关于升力物理来源的各种假说.这种状况表明:升力物理来源这个问题,并没有在国内外众多的教科书、专著和课堂中得到彻底的澄清,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在现今仍然具有迫切的重要性.普适理论的普遍有效性和高度简洁性使人们能用它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为澄清升力来源提供逻辑严密的论据,值得着重考察.这是本文的第二个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空气动力学 升力 环量 Kutta 条件 黏性流动
下载PDF
《涡运动理论》评介
5
作者 吴介之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69-276,共8页
涡动力学,即涡量和旋涡的动力学,是整个现代流体力学的一个主要支柱.狭义地讲,涡旋动力学讨论集中涡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广义地讲,涡动力学涵盖了整个有旋流体的动力学及其对无旋流的作用(如涡声).著名理论家Safman(JF... 涡动力学,即涡量和旋涡的动力学,是整个现代流体力学的一个主要支柱.狭义地讲,涡旋动力学讨论集中涡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广义地讲,涡动力学涵盖了整个有旋流体的动力学及其对无旋流的作用(如涡声).著名理论家Safman(JFluidMech,1981,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力学 涡量 旋涡
下载PDF
壁流动中的转捩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存标 吴介之 +2 位作者 白夜(译) 蔡庆东(校) 苏卫东(校)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0-507,共28页
通过对近120篇壁流动的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的主要文献进行归纳提炼,分析对比了这些实验结果,并总结了相关理论方面的进展,发现尽管实验中所使用的初始扰动条件不同,但所发现的流动结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流动结构是:... 通过对近120篇壁流动的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的主要文献进行归纳提炼,分析对比了这些实验结果,并总结了相关理论方面的进展,发现尽管实验中所使用的初始扰动条件不同,但所发现的流动结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流动结构是:在边界层和管流中被称为类孤子相干结构(SCS)的三维非线性涡包、A涡、二次涡环和涡环链,近期的实验中发现,这些结构形成和转捩的动力学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A涡和二次涡环间持续的相互作用过程,该过程决定了涡环链的产生方式,即总是从壁面区域周期性地形成,再进入边界层的外层。(2)高频涡的生成,这是理解转捩和湍流边界层(以及其他流动)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尽管已有一些解释,但是二次涡环的实验发现将提供一个特别清晰的解释。(3)在所有湍流猝发中SCS所起的关键作用,这一点是低雷诺数湍流边界层中湍流产生的关键机制,与猝发直接相关联的是低速条带,针对壁流动情况,SCS的动力学过程更清晰地解释了低速条带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流动结构的关系,实验中观察到的SCS和二次涡环,不仅能使我们重温壁面流动转捩中的经典故事,同时还为建立壁面流动转捩的普适动力学过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流动 转捩动力学 猝发 类孤立波
下载PDF
利用轴对称行波壁减阻(英文) 被引量:6
7
作者 杨铸 吴介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1-479,共9页
将已有的无限长行波壁无粘周期分离流的二维解析理论推广到轴对称流,作为研究用柔壁行波主动控制实施减阻的基础.物理上看,在一个特定的临界行波速下会形成自发的周期性分离再附流,每个波谷的分离区捕获一个稳定的涡环.此涡环列形成“... 将已有的无限长行波壁无粘周期分离流的二维解析理论推广到轴对称流,作为研究用柔壁行波主动控制实施减阻的基础.物理上看,在一个特定的临界行波速下会形成自发的周期性分离再附流,每个波谷的分离区捕获一个稳定的涡环.此涡环列形成“流体滚动轴承”,把近壁流和主流隔开,使前者只有周期性弱剪切.这时,柱体的压阻和摩阻均将趋于零.本文建立了双列交错涡环的理论模型来模拟这个物理图景,证实上述临界波速惟一地存在,并用理论选择行波壁的波形并决定临界波速.发现:在同样波幅下,随柱体半径趋向无限大,临界波速的渐进值并不等于相应的二维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滚动轴承”效应 涡环列 轴对称行波壁
下载PDF
超声速尾涡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魏明骏 孙德军 +1 位作者 尹协远 吴介之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94-699,共6页
从N-S方程出发,通过正则模方法,研究了超声速尾涡的绝对/对流不稳定性性质.计算了流动的稳定性特征随马赫数M,周向波数n.,轴向自由流速度W0和旋转度q等流动参数的变化规律,找到了绝对/对流不稳定区域的边界.通过比较... 从N-S方程出发,通过正则模方法,研究了超声速尾涡的绝对/对流不稳定性性质.计算了流动的稳定性特征随马赫数M,周向波数n.,轴向自由流速度W0和旋转度q等流动参数的变化规律,找到了绝对/对流不稳定区域的边界.通过比较发现,马赫数的增加使流动由绝对不稳定向对流不稳定乃至稳定转化.在所计算的参数范围,周向波数的增加加速了这一转化过程,而且,轴向速度的增加,同样使流动向着稳定的方向转化.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旋拧程度的流动受可压缩影响的不同.这些结果对于了解旋拧流动稳定性的物理机理以及进行流动控制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 可压缩 尾涡 旋拧流 超声速混合
下载PDF
定常黏性外流气动力分量的同源性及流场断层扫描诊断原理 被引量:2
9
作者 邹舒帆 吴介之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1-882,共12页
减阻是空气动力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传统流场诊断和减阻方案基于线性分解、各个击破和线性叠加的思路。最近的研究表明:对于给定构型与流动条件的定常绕流,型阻和诱导阻力不是纯数而是尾流截面位置的函数,而且目前广泛采用的诱导阻力公... 减阻是空气动力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传统流场诊断和减阻方案基于线性分解、各个击破和线性叠加的思路。最近的研究表明:对于给定构型与流动条件的定常绕流,型阻和诱导阻力不是纯数而是尾流截面位置的函数,而且目前广泛采用的诱导阻力公式仅适用于简单附着流。基于这些认识,证明了升力、型阻和诱导阻力在物理上是同源的,可分别定义为Lamb矢量的体积分或其矩的面积分;面对真实的复杂流场,提出了采用Lamb矢量场在一族流场截面上的性状来定义和诊断升力、阻力各分量的技术原理,作为对传统方法的扬弃。以大攻角三角翼流场为例,采用该原理判明了气动力分量对应的流动结构,指出三角翼尾部的二次涡产生负升力和型阻峰值。该结构可以根据边界涡量动力学溯源到局部壁面区域,从而提出了增加升阻比的概念性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 阻力分解 减阻 涡动力学 流场诊断
下载PDF
壁面振荡对边界层分离的影响
10
作者 吴晓晖 吴介之 +3 位作者 吴建民 沈平 马晖扬 童秉纲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1-89,共9页
流动分离的控制是当今流体力学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外激发小扰动对基本定常分离流的二阶时均整流效应,结果表明:在合适的St/Re比值下,一个足够大振幅的激发扰动可以推迟甚至抑制分离的发生。
关键词 整流效应 激发扰动 三层结构 振荡
下载PDF
波涡相互作用研究的某些进展(Ⅰ)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介之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30-443,共14页
波涡相互作用是当代非定常非线性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评述了迄今人们对微扰纵波(声波,不包括激波)和横波(涡波)与层状和轴状涡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涡声理论、锐缘及光滑表面涡层分离以及自由涡层的2维感受性和非定常Kutta条... 波涡相互作用是当代非定常非线性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评述了迄今人们对微扰纵波(声波,不包括激波)和横波(涡波)与层状和轴状涡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涡声理论、锐缘及光滑表面涡层分离以及自由涡层的2维感受性和非定常Kutta条件,波产生时均涡流的非线性Eulcr整流和广义Lagrange整流,波涡共振等课题的进展.还介绍了用非定常激发实施涡控制这一重要应用领域的一些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运动 声学 波涡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波涡相互作用研究的某些进展(Ⅱ)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介之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5-46,共12页
5 波涡共振 从第3节的感受性问题再前进一步,自然要问在什么条件下入射波激发起涡中之波的最大响应.这就导致了入射波与层状或轴状涡中受激波之间共振的概念,简称波涡共振.一般说来,在流体内部若有两个或多个波相会,它们将互相穿透而沿... 5 波涡共振 从第3节的感受性问题再前进一步,自然要问在什么条件下入射波激发起涡中之波的最大响应.这就导致了入射波与层状或轴状涡中受激波之间共振的概念,简称波涡共振.一般说来,在流体内部若有两个或多个波相会,它们将互相穿透而沿原来的方向离去.但若它们的波矢量和频率满足一定的关系(参见Craik 1985),就会在相会点产生新的波.2阶扰动的振幅可达到1阶扰动振幅的量级,而且流场中会出现一些重要的独特性质.这就是流体内部波共振,波涡共振是其一类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涡 相互作用 波涡共振
下载PDF
“FLUID ROLLER BEARING” EFFECT AND FLOW CONTROL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锤结 解妍琼 吴介之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76-484,共9页
Ow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rt materials, flow control by travelling waves (TW) produced on flexible skin is becoming a very promising new area of research. One of the most revolutionary concepts of using TW ... Ow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rt materials, flow control by travelling waves (TW) produced on flexible skin is becoming a very promising new area of research. One of the most revolutionary concepts of using TW technique is to trap a row of controllable vortices over the body surface, which plays a role of "fluid roller bearing" (FRB) between the external flow and the solid wall. The FRB can replace the conventional boundary layer and hence remove the latter's various unfavorable effects. This paper reports our preliminary numerical study of the FRB effect on flow over several typical walls, especially an airfoil with FRB at the stall angle of attack, which has never been considered bef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n the FRB-airfoil is observed, which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 FRB effect may open a brand new avenue to the 21thCentury aerodynamics. 展开更多
下载PDF
非定常气动力理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安康 康林林 +1 位作者 刘罗勤 吴介之 《气动研究与试验》 2024年第1期1-28,共28页
从经典的飞行器瞬态流到振荡流,再到千奇百怪的生物推进与飞行模式和无人飞行器、微型飞行器,非定常气动力问题涵盖十分广泛的流动范畴,涉及复杂的非定常分离流,如自由剪切层和集中涡等局部流动结构的演化与相互作用。为了根据计算或实... 从经典的飞行器瞬态流到振荡流,再到千奇百怪的生物推进与飞行模式和无人飞行器、微型飞行器,非定常气动力问题涵盖十分广泛的流动范畴,涉及复杂的非定常分离流,如自由剪切层和集中涡等局部流动结构的演化与相互作用。为了根据计算或实验得到的复杂非定常流场做出理性诊断,查明每个局部结构对合力的贡献,极有必要发展在流体中任意运动与变形的物体所受的气动力(包括水动力)的一般基础理论。本文首先提出两个原则:一是局部结构对合力的贡献要满足伽利略不变性要求;二是物体的自主运动需要给出物体的质量分布与惯性矩,同时考虑合力与力矩。然后介绍几类主要的理论及其应用案例。最简洁而广泛的理论是不涉及动量方程的冲量理论,包括经典的全域理论、经典与现代的无黏理论、最小域冲量理论及其可压缩推广。第二类理论是动理学的因果型理论,包括扩散型和边界型合力公式。第三类理论是加权型理论,包括几种投影理论和虚功理论,重点是能自动满足局部伽利略不变性的加权压力源理论。随着非定常气动力诊断需求的继续发展,可以期待未来还会出现新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定常流 生物流体力学 局部伽利略不变性 自主运动 全域冲量理论 最小域冲量理论 合力的因果性理论 投影理论 加权压力源理论
原文传递
边界层控制:从微扰到改造
15
作者 杨延涛 朱金阳 吴介之 《气动研究与试验》 2024年第2期1-35,共35页
在大雷诺数下,边界层是把双刃剑。为了保持并增强它的有利效应(如附着边界层提供的升力),并抑制它的有害效应(如摩阻、失稳和转捩成湍流、分离导致的失速和非定常旋涡流动、噪声、气动加热等),一百多年来,边界层控制一直是流动控制研究... 在大雷诺数下,边界层是把双刃剑。为了保持并增强它的有利效应(如附着边界层提供的升力),并抑制它的有害效应(如摩阻、失稳和转捩成湍流、分离导致的失速和非定常旋涡流动、噪声、气动加热等),一百多年来,边界层控制一直是流动控制研究的首要任务。21世纪以来,在高性能生物流动的启发下,人们开始对边界层本身的改造,使之变成外部势流和固壁之间的低剪切隔离层,从而回归能达到极高升阻比的无旋绕流,即逼近Lighthill提出的所谓“d’Alembert定理”(而不是d’Alembert佯谬)这个战略目标。本文阐述控制和改造的物理基础,介绍了在第一阶段用微激振控制边界层分离与分离流的案例,以及在第二阶段用柔壁行波和超疏水微结构把边界层改造成低剪切隔离层的进展。同时解释了不失速的高升力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控制和改造 微激振 边界涡量流控制 d’Alembert定理 分离流 柔壁行波 流体滚动轴承 Stokes层 超疏水微结构 不失速高升力
原文传递
什么是流体运动的纵横过程?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介之 《气动研究与试验》 2023年第1期4-9,共6页
本文从弹性体的纵横波引入矢量场纵横分解的原理,进而转向流体运动的纵横分解,阐明它为何导致纵波与涡这两种基本运动形态,为后续文章提供概念导引.
关键词 纵波 横波 纵横分解 涡量 剪切 胀压
原文传递
涡量和涡动力学
17
作者 吴介之 H.-Y.Ma +1 位作者 M.-D.Zhou 吴永礼 《国外科技新书评介》 2007年第11期5-6,共2页
涡是流体运动特有的存在形式,从台风到飞机周围提供升力并造成阻力的涡系,从边界层、混合到湍流,这些流动的结构都是涡,表征流体元旋转角速度的物理量称为涡量,涡量的形成、运动、演化、失稳和衰减及它们与固体、其他涡和其他流动... 涡是流体运动特有的存在形式,从台风到飞机周围提供升力并造成阻力的涡系,从边界层、混合到湍流,这些流动的结构都是涡,表征流体元旋转角速度的物理量称为涡量,涡量的形成、运动、演化、失稳和衰减及它们与固体、其他涡和其他流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涡动力学的研究对象,本书系统地介绍涡量和涡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力学 涡量 流体运动 旋转角速度 相互作用 基础理论 边界层 物理量
原文传递
流型和涡动力学:再谈向涡索取升力
18
作者 吴介之 《国际航空》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1-33,39,共4页
关键词 流型 涡动力学 升力 空气动力学
原文传递
流体运动纵横谈
19
作者 吴介之 刘罗勤 毛峰 《气动研究与试验》 2023年第1期1-3,共3页
《流体运动纵横谈》文章系列将用随笔的方式深入表达作者对流体力学若干基础问题的反思,专注考察流体运动基本过程的数学物理意义,即"纵向"的压缩-膨胀(简称胀压)和"横向"的剪切这两种基本动力学过程,以及以熵增为... 《流体运动纵横谈》文章系列将用随笔的方式深入表达作者对流体力学若干基础问题的反思,专注考察流体运动基本过程的数学物理意义,即"纵向"的压缩-膨胀(简称胀压)和"横向"的剪切这两种基本动力学过程,以及以熵增为副产品(不考虑外加热源)的热力学过程,包括它们的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因果关系.希望有助于至少具备大学本科流体力学知识的读者,从计算和实验产生的复杂流动海量数据中对这些过程或结构做出诊断,理解它们影响气动性能的物理机制,理清有关物理量的演化规律,从而发现管控它们的有效手段.目的是为计算/实验流体力学学者们提供一个应用基础理论的视角,在实验-计算中挖掘更多的基本流动物理,同时也能对有志于理论研究的学者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空气动力学 纵横分解 剪切过程 胀压过程 复杂流动诊断
原文传递
A unified theory for gas dynamics and aeroacoustics in viscous compressible flows.PartⅡ.Sources on solid boundary 被引量:2
20
作者 Feng Mao Luoqin Liu +3 位作者 Linlin Kang Jiezhi Wu Pengjunyi Zhang Zhenhua Wan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58-66,共9页
This work attempts to extend the fundamental theory for classic gas dynamics to viscous compressible flow,of which aeroacoustics will naturally be a special branch.As a continuation of Part I.Unbounded fluid(Mao et al... This work attempts to extend the fundamental theory for classic gas dynamics to viscous compressible flow,of which aeroacoustics will naturally be a special branch.As a continuation of Part I.Unbounded fluid(Mao et al.,2022),this paper studies the source of longitudinal field at solid boundary,caused by the on-wall kinematic and viscous dynamic coupling of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processes.We find that at this situation the easiest choice for the two independent thermodynamic variables is the dimensionless pressure P and temperature T.The two-level structure of boundary dynamics of longitudinal field is obtained by applying the continuity equation and its normal derivative to the surface.We show that the boundary dilatation flux represents faithfully the boundary production of vortex sound and entropy sound,and the mutual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fields on the boundary does not occur symmetrically"at the samc level,but appears along a zigzag route.At the first level,it is the pressure gradient that generates vorticity unidirectionally;while at the second level,it is the vorticity that generates dilatation unidirection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dynamics-aeroacoustics viscous compressible flow Advective wave equations Thermodynamic variables DILATATION Process splittingand coup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