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文学的体裁和文章的体裁说略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吴余珍
-
机构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
-
出处
《语文天地》
2004年第6期31-32,共2页
-
文摘
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本文着重谈谈文学的体裁和文章的体裁。
-
关键词
文学作品
体裁
文章
高中
语文
文学常识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名人读书联撷趣
- 2
-
-
作者
吴余珍
-
机构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
-
出处
《语文天地》
2003年第07M期23-24,共2页
-
文摘
读书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串璀璨明珠。出自名人之手的读书联凝聚了极宝贵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写过一副读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位老者告诉他,字是识不完的,书是读不尽的。于是就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既是他的读书誓言。又成了他一生读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
关键词
名人
阅读
读书联
古代
读书经验
高中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我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
- 3
-
-
作者
吴余珍
-
机构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
-
出处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6年第24期23-24,共2页
-
文摘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据文献记载,有以下多种对教师的称谓(多为尊称)。师——从先秦沿用至今对教师的尊称。
-
关键词
儒林传
我国古代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司马光的一生:从读书到写书
- 4
-
-
作者
吴余珍
-
机构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
-
出处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4年第14期25-26,共2页
-
文摘
司马光从小智慧过人,可谓人人都知晓。可是,司马光一生是怎样读书、写书的,恐怕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sǜ)水乡(故后人又称他为涑水先生)。那年,他父亲已经51岁了。父亲是个读书人,他对老来所得的幼子十分疼爱,但却从不溺爱,从小就严格地培养他、教育他。司马光6岁那年,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并常常给他讲一些少年有为者勤奋好学的故事,勉励他刻苦读书。
-
关键词
司马光
宋神宗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桃花源记》资料两则
- 5
-
-
作者
吴余珍
-
出处
《文教资料》
1994年第1期142-144,共3页
-
文摘
《桃花源记》是苗族社会的写真人们一向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是空想的乌托邦社会。其实,《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陶渊明的凭空虚拟,而是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状况。当时的武陵地区确实存在着苗族社会。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木两)溪、西溪、沅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
-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水经注》
五溪
雄溪
西溪
平等自由
武陵地区
社会生活
桃源行
《饮酒》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望子成龙
- 6
-
-
作者
吴余珍
-
机构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姜灶小学
-
出处
《江苏教育》
2017年第80期78-79,共2页
-
文摘
故事梗概:聪明活泼的王小明喜欢探索猎奇,因为有奶奶这把保护伞,他疏于文化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这让要强的妈妈很苦恼,妈妈不顾小明的意愿,为他报了不少学习班。然而一次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终于引发了护短的奶奶和望子成龙的妈妈之间的矛盾。而老师也注意到了王小明的学习状态,特地进行了一次家访,化解了王家婆媳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同时。
-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学习兴趣
矛盾
-
分类号
G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一种易被误认为病句的“借代”——隶属性借代
- 7
-
-
作者
吴余珍
-
机构
江苏海门师范
-
出处
《语文知识》
1995年第6期44-44,共1页
-
文摘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借代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容易被人们误认为病句。如:
-
关键词
借代
隶属性
病句
修辞手法
事物
写文章
密切关系
多种多样
朝鲜
表达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小练习
- 8
-
-
作者
吴余珍
-
机构
江苏海门师范
-
出处
《语文知识》
1995年第3期63-,65,共2页
-
-
关键词
练习
规范
刻划
重迭
跟斗
双音词
像片
出差
成份
注音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鲁迅在仙台搬“寓所”的前前后后
- 9
-
-
作者
吴余珍
-
机构
江苏省海门高等师范学校
-
出处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第1期5-6,共2页
-
文摘
在《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还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另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
关键词
寓所
鲁迅
《藤野先生》
监狱
-
分类号
K878.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荷花淀》语句修辞评点
- 10
-
-
作者
吴余珍
-
机构
江苏省海门高等师范学校
-
出处
《语文天地》
2006年第7期5-6,共2页
-
-
关键词
《荷花淀》
偏正短语
夸张手法
中心语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选择好治学方向
- 11
-
-
作者
吴余珍
-
出处
《中学语数外(高中版)》
2004年第7期1-2,共2页
-
文摘
两千多年前,西方世界的先知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口号:“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的潜意是认识自己最难,而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往往同他对自己认识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成正比。两千多年后,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丹麦著名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提出了另一个口号:“选择你自己。”它的潜意是,人的一生是由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选择联络而成的,要准确地选择自己,同样也是很难的。
-
关键词
治学方向
高中
学生
学习指导
-
分类号
G635.5
[文化科学—教育学]
G442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
题名“闰土”一名的意蕴
- 12
-
-
作者
吴余珍
-
机构
江苏省海门高等师范学校
-
出处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6年第20期26-,共1页
-
-
关键词
木偶人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株荔树富了数代人
- 13
-
-
作者
尚崇武
吴余珍
-
出处
《农家之友》
1996年第4期20-20,共1页
-
文摘
中国荔枝之乡广西桂平市有荔枝37万亩。其中麻垌镇13万亩。该镇62万棵荔枝树中,要数白石村1队现由陆世可护理的禾荔最大最老,树龄达600余年,树高径大,要3人才能合抱,一般产量600多公斤,丰产年1000多公斤,其果肉厚核小清甜味香,人称荔枝王。
-
关键词
荔枝
护理
禾荔
广西
丰产
产量
树龄
白石
高径
最大
-
分类号
F326.1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王蒙的“老农”本色
- 14
-
-
作者
吴余珍
-
出处
《语文月刊》
2002年第Z2期92-93,共2页
-
文摘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年轻时长期在农村过着艰苦的生活,养成了克俭持家的良好习惯。他的长子、《文艺报》"文学周刊"副主编王山说:"父亲像老农那样珍惜生活,珍惜每一点生活用品,害怕浪费。
-
关键词
王蒙
豆浆
良好习惯
生活用品
父亲
副主编
农村
文学
浪费
牛奶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小学毕业的大作家——沈从文
- 15
-
-
作者
吴余珍
-
出处
《语文月刊》
2002年第10期44-45,共2页
-
文摘
上一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著名的乡土抒情文学作家叫沈从文,他是一位只上过几天初中后来自学成才的大作家。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一个有名的旧式家庭。父亲习得一身武艺,年轻时便投身清军效力;母亲是名门闺秀,她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妇女相比要开朗得多。祖父曾任贵州省提督(地方最高武官)。由于沈从文在当地所处的地位,使他的童年时期非常顺利。4岁起由母亲教他识字。
-
关键词
沈从文
中国文坛
抒情文学
中国传统
小学
凤凰县
贵州省
母亲
初中
湘西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