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藏南部乔松林自然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
1
作者 马云飞 周光信 +5 位作者 王晓帆 王崇云 彭明春 李永萍 周新茂 吴兆录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4,40,共9页
以我国西藏南部的乔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选取17个环境因子,探究影响乔松林天然更新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1)幼苗更新密度与坡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最暖季平均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最干季降水量和地形湿... 以我国西藏南部的乔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选取17个环境因子,探究影响乔松林天然更新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1)幼苗更新密度与坡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最暖季平均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最干季降水量和地形湿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CCA(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排序表明,最干季降水量和最湿季降水量是影响幼苗更新的主要因子,最湿季降水量和最暖季平均温是影响幼树更新的主要因子;(3)幼苗存活率与群落灌木层盖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乔木平均树高呈显著负相关(P<0.05);(4)中林窗下幼苗更新密度、幼苗高度和幼树更新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余林窗类型(P<0.05),中林窗下幼树高度略低于小林窗,但仍然高于大林窗与非林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松 更新 环境因子 CCA 存活率 林窗
下载PDF
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兆录 郑曼丽 +3 位作者 潘帮珍 赵雪冰 王紫江 杨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1-355,共5页
红嘴鸥大规模进入昆明城区觅食形成人鸟互动的重要生态现象,其在城区的停留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基于常年统计和定点连续观察,本文探讨了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7~2006年,红嘴鸥到达和离开滇池的... 红嘴鸥大规模进入昆明城区觅食形成人鸟互动的重要生态现象,其在城区的停留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基于常年统计和定点连续观察,本文探讨了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7~2006年,红嘴鸥到达和离开滇池的日期分别是10月3日~11月3日和翌年的3月18日~4月18日;停留177±9d,在滇池停留32±11d后才进入城区,而不进城34±21d后才离开滇池;②2007年2月12日~3月4日,红嘴鸥每日7∶25~9∶50进城觅食,10∶30~16∶30返回滇池夜宿,在城区停留4.7±1.5h/d(2.5~8.5h/d);③人工投喂食物是吸引红嘴鸥进城并长时间停留的决定性因素;而突发声响,特别是水面划船等人为干扰,促使红嘴鸥过早返回滇池。作者认为,为了促使红嘴鸥进入城区并长时间停留,需要限制游船等人为干扰和深入了解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分布地及其动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嘴鸥 停留时间 城市野鸟 滇池地区
下载PDF
圈养条件下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食物选择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兆录 潘帮珍 +1 位作者 王紫江 赵雪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108,共7页
食物对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为18只红嘴鸥提供2~6种食物连续圈养4个周期共28 d后放飞,以探讨其食物选择特点。结果表明:①红嘴鸥偏爱新鲜的泥鳅、小鱼、小虾等,但也取食干鱼,以及面包、专用饲... 食物对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为18只红嘴鸥提供2~6种食物连续圈养4个周期共28 d后放飞,以探讨其食物选择特点。结果表明:①红嘴鸥偏爱新鲜的泥鳅、小鱼、小虾等,但也取食干鱼,以及面包、专用饲料、白菜等;②红嘴鸥昼夜取食,全天食物总消耗量随食物类别增多而增加,为14.4~118.6 g/d,平均(62.67±30.10)g/d,但受取食行为及食物可口性的影响;③红嘴鸥有群体取食特点,少数个体的取食诱导,导致某种食物或者某天的食物日消耗量增大;④改变食物构成时,红嘴鸥要经过1~2 d的取食试探才能正常取食,短期饥饿弱化了这种试探过程;⑤食物不是影响越冬红嘴鸥体重的惟一因素,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但其体重减少,而同期野外红嘴鸥的体重则从274 g增加到369 g。作者认为,在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取食大量面包和专用饲料是对食物短缺胁迫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嘴鸥 食物选择 圈养实验 滇池地区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 被引量:30
4
作者 吴兆录 闫海忠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6-31,共6页
稳定而复杂多样的自然生境有利于多样性的形成和保存,剧变并趋于简单化的干扰生境常使多样性丧失。现实中的森林破碎化使区域物种丧失。多样性保护要求具备促使物种能长久生存的生境。生物最小面积概念集中讨论物种长久生存与群落(景... 稳定而复杂多样的自然生境有利于多样性的形成和保存,剧变并趋于简单化的干扰生境常使多样性丧失。现实中的森林破碎化使区域物种丧失。多样性保护要求具备促使物种能长久生存的生境。生物最小面积概念集中讨论物种长久生存与群落(景观)面积的关系,是多样性保护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根据自然保护实践,提出最小景观,扩充了生物最小面积概念。讨论了生物最小面积概念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保护 生物最小面积
下载PDF
龙山森林传统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兆录 周鸿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0-74,共5页
龙山森林传统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1〕吴兆录周鸿在步入现代化的今天,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有一点却比较清楚,持续发展是今人的职责和任务,为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持续发展... 龙山森林传统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1〕吴兆录周鸿在步入现代化的今天,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有一点却比较清楚,持续发展是今人的职责和任务,为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持续发展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从生态学角度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 持续发展 龙山 生态学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和谐相处 西双版纳 村寨 热带山地雨林 布朗族
下载PDF
西双版纳乡村河溪利用方式及变化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兆录 郑寒 杨正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2,共4页
Reclamation,fishing,damming,building reservoirs,and channelization,the existing models of small stream use in Xishuangbanna,SW China are discussed based on detailed survey in 25 villages among 7 nationalities. The sma... Reclamation,fishing,damming,building reservoirs,and channelization,the existing models of small stream use in Xishuangbanna,SW China are discussed based on detailed survey in 25 villages among 7 nationalities. The small stream use is not only a simple economic issue,but also has bearings on village’s flood and drought regulation,community physiognomy,and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ion.According to the prevailing national policies for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authors discussed together the possible change trends for small stream use:traditional fishing and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use will be continued while channelization and fishing with electric tools will be abolished. It is indicated that small streams are 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at models of small stream use have roots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small stream management should be one of the key acts in reg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乡村 河溪 利用方式 水资源利用 传统文化 生态管理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居住格局研究Ⅱ.成因和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兆录 彭明春 +1 位作者 刘林云 董永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25-31,共7页
使用快速农村评估法和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研究区的居住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居住格局的形成及变化是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变革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生态环境控制着居民点规模和居住格局变化的方向 ,受沟... 使用快速农村评估法和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研究区的居住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居住格局的形成及变化是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变革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生态环境控制着居民点规模和居住格局变化的方向 ,受沟谷地区滋生的病源生物的排斥 ,早期居民点分布在较高的山地 ;社会变革有利于疾病控制 ,驱动了居住格局的变化 ,使居民点向资源丰富的沟谷地区转移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还大面积土地于森林 ,促进了自然保护 ;移民涌入增加的居民点使热带季节雨林的破坏和人与被保护动物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格局 生态环境 保护与发展 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
下载PDF
思茅松研究现状的探讨 被引量:43
8
作者 吴兆录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本文从区系地理、生物特性、生态特点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对思茅松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认为思茅松是个重要的森林树种、在起源及分布上都与云南松和卡西亚松有联系,从理论到生产实践,都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 思茅松 区系 地理 生态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生境格局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兆录 彭明春 +1 位作者 杨正彬 刘林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1-7,共7页
使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 ,对以 1 995年 3月的卫星影像图、相关图件及数据为基础的图形数据库进行迭加分析 ,研究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生境格局 .结果表明 :1 )生境格局不是所有生态因素图件的简单迭加 ,以年均温和... 使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 ,对以 1 995年 3月的卫星影像图、相关图件及数据为基础的图形数据库进行迭加分析 ,研究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生境格局 .结果表明 :1 )生境格局不是所有生态因素图件的简单迭加 ,以年均温和年降水量为主导因素 ,以自然植被为可见指标研制了生境格局 ;2 )确定出 3种生境类型的 2 0个生境个体 :热带季节雨林生境 (2 37.53km2 ,占总面积的 2 1 % )、热带山地雨林生境(1 2 6 .93km2 ,占 1 1 % )和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境 (764 .88km2 ,占 68% ) ;3)初步建立了一个山地生境格局的研究体系 :生态小区→生境类型→生境组分 ;4)生境格局研究揭示了保护区 59%的现有重点保护对象 (热带雨林 )不在核心区的现实 ,为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格局 生境类型 山地 生境组分 西双版纳
下载PDF
滇西北藏民(族)利用植物资源的实践和理念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兆录 许又凯 +1 位作者 蔡传涛 刘宏茂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8-21,共4页
概述了围篱有机农业、轮牧活动、管理草地、植物采集、社区自然保护区等滇西北藏民(族)利用植物资源的实践活动,认为藏族利用植物资源的理念是在以村寨为地理中心的耕地、放牧草场和山地森林中多层次多目的地利用植物资源,通过牲畜转换... 概述了围篱有机农业、轮牧活动、管理草地、植物采集、社区自然保护区等滇西北藏民(族)利用植物资源的实践活动,认为藏族利用植物资源的理念是在以村寨为地理中心的耕地、放牧草场和山地森林中多层次多目的地利用植物资源,通过牲畜转换获得更多收益,以解决人类生计,并在融合了藏族本教和佛教教义的神山传统思想控制下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资源利用 藏族 有机农业 轮牧 神山信仰 滇西北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龙山传统的生态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吴兆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5-49,共5页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龙山传统的生态研究吴兆录(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AnEcologicalStudyontheHolyHilTraditionoftheBulangintheM...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龙山传统的生态研究吴兆录(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AnEcologicalStudyontheHolyHilTraditionoftheBulangintheMengyangRegionofX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勐养区 生态研究 布朗族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吴兆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32-37,共6页
使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 ,对以 1 995年 3月的卫星影像图、相关图件及数据为基础的图形数据库进行分析 ,研究了土地利用对勐养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土地利用使季节雨林生境的异质性最高 (多样性指数H为2 .1... 使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 ,对以 1 995年 3月的卫星影像图、相关图件及数据为基础的图形数据库进行分析 ,研究了土地利用对勐养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土地利用使季节雨林生境的异质性最高 (多样性指数H为2 .1 759,优势度指数D为 1 .2 831 ) ,季风常绿阔叶林异质性最小 (H为 1 .2 531 ,D为2 .331 8) .该保护区总的人为干扰强度指数 (HD)为 0 .1 2 87,其中季节雨林生境受干扰最强烈 ,HD达 0 .880 9.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保护区的优势植被 (占总面积的 78% ) ,土地利用使其约 1 2 .36% (或 1 0 895hm2 )的面积被损坏 .热带雨林 (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雨林 ,占总面积的 1 2 % )是重点保护对象 ,土地利用使其损失了约 1 9% ( 2 557hm2 ) ,是受到严重干扰的生境组分 .耕地的斑块数量最多 (占斑块总数的 2 5.86% )而面积却很小 (占总面积的 2 .2 % ) ,呈小块状散布在保护区里 .人们因经营耕地而活动在保护区里 ,构成了大面积的干扰 ,使灌丛草地基本随着耕地散布在保护区里 .要保护好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 ,必须以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来控制耕地的扩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影响 人为干扰 景观变化 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
下载PDF
参与性农村评估在物种和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3
作者 吴兆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89-94,共6页
应用参与性农村评估研究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的物种和景观变化 .结果表明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抗干扰力弱的植物种逐渐减少和消失而耐干扰强的植物种得以发展 ,导致了地区优势植被的替代 ;狩猎特别是外地人进入保护区的狩猎是... 应用参与性农村评估研究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的物种和景观变化 .结果表明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抗干扰力弱的植物种逐渐减少和消失而耐干扰强的植物种得以发展 ,导致了地区优势植被的替代 ;狩猎特别是外地人进入保护区的狩猎是大型野生动物减少的直接原因 ;当地居民因狩猎而熟悉动物的习性和栖息地 ,成为研究野生动物的信息源 ;景观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或因经济发展而恶化或因当地居民的参与保护而地带恢复与改善 .对应用参与性农村评估研究物种和景观变化的局限性也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性农村评估 物种 景观变化
下载PDF
云南松属植物地理分布和叶形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兆录 《西部林业科学》 CAS 1990年第4期19-22,共4页
云南分布的松属有6种3变种。由北到南,双维管束亚属的种(变种)呈明显的地理替代。叶形也从二针(稀三针)一束、粗短、半圆形横切面、二维管束分开逐渐转变为三针一束、细长、三角形横切面,二维管束合并状。这种变化可能是对湿热生境的生... 云南分布的松属有6种3变种。由北到南,双维管束亚属的种(变种)呈明显的地理替代。叶形也从二针(稀三针)一束、粗短、半圆形横切面、二维管束分开逐渐转变为三针一束、细长、三角形横切面,二维管束合并状。这种变化可能是对湿热生境的生理适应,属进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 地理替代 亚属 松属植物 叶形 三针 热带山地 滇西北地区 毛枝五针松 间断分布
下载PDF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兆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7-72,共6页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吴兆录(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Developmentstagesofecologyandtheircharacteristics.¥WuZhaolu(Institu...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吴兆录(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Developmentstagesofecologyandtheircharacteristics.¥WuZhaolu(InstituteofEcologyandGe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进展 发展
下载PDF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兆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38-43,共6页
在应用农村快速评估法和参与性农村评估法调查现存土地利用方式的基础上 ,区分出生态旅游、农场种植园和乡村农业等 3种基本的土地利用模式 .乡村农业土地利用又分为传统模式、粮作模式、多种经营模式和产销协作模式 .对比分析表明 ,土... 在应用农村快速评估法和参与性农村评估法调查现存土地利用方式的基础上 ,区分出生态旅游、农场种植园和乡村农业等 3种基本的土地利用模式 .乡村农业土地利用又分为传统模式、粮作模式、多种经营模式和产销协作模式 .对比分析表明 ,土地利用模式是自然环境多样性和文化传统多样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乡村农业土地利用的传统模式到生态旅游 ,是研究区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利用趋同发展的不同阶段 .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减少了农业用地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促进了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宏扬优秀传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式 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居住格局研究Ⅰ.基本特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兆录 彭明春 +1 位作者 刘林云 杨正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20-24,共5页
比较研究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 1 950年和 1 995年的居住格局 ,发现各民族的住宅式样差别很大 ,并以聚居方式构成居民点 ;居民点均呈聚集分布 ,其数量从 1 950年的 1 6个增加到 1 995年的 56个 ,增加 3.6倍 ,居民点间距缩短 1倍 ,... 比较研究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 1 950年和 1 995年的居住格局 ,发现各民族的住宅式样差别很大 ,并以聚居方式构成居民点 ;居民点均呈聚集分布 ,其数量从 1 950年的 1 6个增加到 1 995年的 56个 ,增加 3.6倍 ,居民点间距缩短 1倍 ,分布海拔降低 ,1 995年有 83%的居民点集中分布在海拔 1 1 0 0m以下的地区 ,占总面积 44% ;居民点向着热带季节雨林、水系和公路干道集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格局 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
下载PDF
昆明越冬红嘴鸥适应人工喂食的野性丧失与管理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兆录 赵雪冰 +1 位作者 王紫江 杨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9年第5期1-5,共5页
城市野鸟带给人类美丽和生机,也带来疾病。1985年以来,超过30 000只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年年集中到昆明越冬,形成了人鸥和谐的壮丽景观。但是,面对日趋增多的禽流感案例,需要重新考虑人鸟共融的风险。区域性湿地退化、红嘴鸥群集... 城市野鸟带给人类美丽和生机,也带来疾病。1985年以来,超过30 000只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年年集中到昆明越冬,形成了人鸥和谐的壮丽景观。但是,面对日趋增多的禽流感案例,需要重新考虑人鸟共融的风险。区域性湿地退化、红嘴鸥群集觅食特性和人工喂食控制的综合作用是红嘴鸥聚居滇池地区的主要原因。红嘴鸥对人工喂食的适应和依赖,导致部分野性丧失,或尾随密集人群而转移觅食地,或不再返回繁殖地而变为"留鸟"。提出通过食物招引促成红嘴鸥在不同生境觅食,以维持红嘴鸥正常越冬又有效避免其向人类传播疾病的城市野鸟控制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 城市鸟类 觅食地 野鸟管理
下载PDF
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的正负影响和改进途径 被引量:20
19
作者 吴兆录 杨正彬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64-69,共6页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地区 ,是个拥有神秘风光和优秀民族文化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作为那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橡胶种植发展很快 ,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替代传统的刀耕火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引发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和传统...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地区 ,是个拥有神秘风光和优秀民族文化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作为那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橡胶种植发展很快 ,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替代传统的刀耕火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引发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和传统安宁生活的剧变 .本文讨论保存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生态知识和橡胶种植方式 ,认为在橡胶种植中应用传统生态知识 ,特别是世居民族的土地利用经验 ,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大有裨益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种植 传统生态知识 可持续发展 环境退化
下载PDF
轮牧传统衰退:滇西北藏区亚高山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兆录 蔡传涛 +1 位作者 许又凯 刘宏茂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年第6期1-4,共4页
滇西北藏区亚高山草地退化是个有目共睹的现实,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文的原因。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从藏民生计出发的研究发现,滇西北藏族的畜牧生产特点是6~9月位于3800m以上的高山草甸地带,11月至翌年3月位于3200m左右的亚高山草甸地带,... 滇西北藏区亚高山草地退化是个有目共睹的现实,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文的原因。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从藏民生计出发的研究发现,滇西北藏族的畜牧生产特点是6~9月位于3800m以上的高山草甸地带,11月至翌年3月位于3200m左右的亚高山草甸地带,属于轮牧作业;轮牧传统适应了气候和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有效地维持草地生产和传统围栏农业。轮牧传统的衰退,使牲畜集中在亚高山草甸地带,导致了草地退化。充分挖掘和尊重民族传统知识有助于退化草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牧 藏族 传统知识 亚高山草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