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恢复方式下二郎山公路创面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郝云庆 易津鑫 +3 位作者 郑文丽 李文俊 吴军佑 李伟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1期19-26,共8页
为探究西南山区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对公路边坡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实验分析,针对不同恢复方式下研究区的8个点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方式下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变化较大,过氧化... 为探究西南山区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对公路边坡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实验分析,针对不同恢复方式下研究区的8个点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方式下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变化较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较小;土壤肥力的各个指标与土壤5种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在人工恢复方式下,8种土壤肥力因子与土壤酶活性存在负相关性较正相关性明显,在自然恢复方式下,除全钾、硝态氮因子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较小外,其余影响因子相关关系较大,全钾与土壤酶活性存在负相关性,其余环境因子与土壤酶活性存在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人工恢复 自然恢复 西南山区
下载PDF
不同恢复方式下二郎山公路创面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2
作者 郝云庆 穆小琴 +2 位作者 吴军佑 王祎凡 李伟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9年第11期62-67,共6页
为探究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对西南山区公路边坡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实验分析,针对不同恢复方式下研究区迎风坡及背风坡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了人工干预及自然恢复对受创坡面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恢复土壤有机... 为探究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对西南山区公路边坡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实验分析,针对不同恢复方式下研究区迎风坡及背风坡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了人工干预及自然恢复对受创坡面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恢复土壤有机碳、三种氮、总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恢复,但三种氮的含量都低于土壤本底值,且人工和自然作用对无机磷的恢复效果较总磷的明显;迎风坡的平均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均高于背风坡,硝态氮含量则是背风坡稍大于迎风坡。迎风坡、背风坡的土壤总磷和无机磷相差不大;土壤全钾含量为迎风坡稍大于背风坡,且上下层土壤无明显差异。干物质含量与其他理化性质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含水率与全钾显著正相关(p<0.01),有机碳和无机磷与其他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 土壤养分 人工恢复 自然恢复 西南山区
下载PDF
不同恢复方式下二郎山公路创面的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3
作者 郝云庆 杜 宇 +5 位作者 梁馨予 宋奂霖 穆小琴 吴军佑 王祎凡 李伟 《土壤科学》 2019年第4期275-285,共11页
于2018年4月以四川省雅安市二郎山公路创面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下土壤中4种重金属(Zn, Cr, Pb, Cu)的含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四川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重金属Ⅱ级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对两种恢... 于2018年4月以四川省雅安市二郎山公路创面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下土壤中4种重金属(Zn, Cr, Pb, Cu)的含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四川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重金属Ⅱ级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对两种恢复方式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无论何种恢复方式下Zn的平均含量值最大,Cr的最低,在这两种恢复方式下4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由低到高的排序有所不同,人工恢复方式下为:Zn 】Cu 】Pb 】Cr,自然恢复方式下为Zn 】Cu 】Cr 】Pb。人工恢复方式下4种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在22.80%~60.95%之间,自然恢复下在28.37%~69.67%之间,表明在两种恢复方式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布比较均匀,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除Pb最大值和Cu最大值比四川省背景值高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II级标准值。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方式下土壤中Cr、Pb、Zn、Cu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Zn、Cr、Pb三种元素可能来源相同。Cu元素与IP (无机磷)为负相关,其余三种金属元素为正相关;四种金属元素与 、TP、IP的相关性不显著。对比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与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得出的分析结果是基本一致,两种恢复方式下的综合污染指数都在2以下,为轻污染;人工恢复下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大于自然恢复状态下的值,可推测出人工干预的土壤恢复存在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较自然恢复下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创面 土壤重金属 人工恢复 自然恢复 污染评价 潜在生态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