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邻近被膜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冬倩 魏莹 +5 位作者 赵朕龙 伍洁 彭丽丽 李妍 卢乃聪 于明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邻近甲状腺被膜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PTMC患者,病灶均单发,最大径≤1.0 cm,距相邻甲状腺被膜最短距离≤2 mm。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术...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邻近甲状腺被膜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PTMC患者,病灶均单发,最大径≤1.0 cm,距相邻甲状腺被膜最短距离≤2 mm。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及有无复发、转移。结果141个病灶均一次性完全消融。术后5例(5/141,3.55%)因喉返神经损伤出现轻微发音异常,术后3~6个月自行恢复。术前与术后1个月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9~64个月,期间97例(97/141,68.79%)病灶完全消失、44例(44/141,31.21%)病灶明显缩小;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邻近甲状腺被膜PTMC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 超声检查 消融技术 甲状腺被膜
下载PDF
肌骨超声、SMI联合SWE技术在观察NLBP患者相关肌肉特征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郝振民 郭振宁 +2 位作者 邓宇光 吴冬倩 张胜楠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3,共5页
本文探讨采用肌骨超声、超微血管成像(SMI)、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观察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相关肌肉特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选取确诊NLBP的200例患者作为NLBP组、10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无腰部疼痛体征和表现)作为对照组... 本文探讨采用肌骨超声、超微血管成像(SMI)、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观察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相关肌肉特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选取确诊NLBP的200例患者作为NLBP组、10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无腰部疼痛体征和表现)作为对照组,采用SMI、SWE技术、肌骨超声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腹外斜肌、腹横肌、髂腰肌、竖脊肌、多裂肌的损伤情况、弹性模量及厚度值;所有NLBP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并观察康复治疗前后各组肌群弹性模量及厚度变化。NLBP组患者的腹外斜肌、腹横肌、髂腰肌、竖脊肌、多裂肌厚度测定值、弹性模量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经SMI检查,NLBP组患者的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损伤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NLBP组患者治疗后的腹外斜肌、腹横肌、髂腰肌、竖脊肌、多裂肌厚度测定值及弹性模量值均较康复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NLBP患者存在相关肌群萎缩、肌肉弹性强度变差的情况,采用肌骨超声、SMI、SWE可有效观察患者肌肉损伤及萎缩、弹性强度变化,并可量化康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骨超声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 非特异性下腰痛 弹性模量 肌肉厚度
下载PDF
床旁超声动态监测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位置的研究
3
作者 吴冬倩 王超 +2 位作者 刘宁 董菲 孙霞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4年第9期524-528,共5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动态监测早产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UVC)后导管尖端移动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收治并行UVC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应用床旁超声动...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动态监测早产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UVC)后导管尖端移动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收治并行UVC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应用床旁超声动态监测UVC导管尖端位置,目标区域为下腔静脉和右心房(inferior vena cava and right atrium,IVC-RA)交界处。置管后2 h内确认尖端是否位于目标区域内,并测量其与IVC-RA交界处的距离;置管后第3天、第5天分别测量尖端距上次定位的距离。根据尖端相对于上次定位的移动方向,将第3天和第5天监测结果分别分为向内移动组(移动距离用正数表示)和向外移动组(移动距离用负数表示)。位置过浅的导管下次不再监测。比较第3天和第5天各组移动距离的差异,记录导管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在胸部X线验证下,95例早产儿成功留置UVC。置管后2 h内,床旁超声显示59例导管尖端位于目标区域(62.1%),经调整后,增至79例。第3天、第5天导管移动率分别为67.5%(52/77)、35.3%(24/68);因移动引发的错位率分别为17.3%(9/52)、16.7%(4/24)。向内移动组置管后第3天、第5天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向外移动组第5天移动距离比第3天明显[-3.20(-4.70,-3.00)mm比-2.80(-3.20,-2.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期间,共13例发生错位,其中7例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床旁超声可动态监测UVC尖端位置。导管尖端在置管后可能发生移动,并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导管尖端错位易引起并发症。有必要使用床旁超声动态监测导管尖端位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静脉置管 床旁超声 尖端位置 移动
原文传递
超声动态监测早产儿颅脑损伤价值及对病情转归预测作用探究
4
作者 刘淑燕 吴冬倩 张九菊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2年第12期2220-2224,共5页
目的 探讨超声动态监测早产儿颅脑损伤价值及对病情转归预测作用。方法 按照1∶1原则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74例早产儿颅脑损伤患儿(损伤组)、74例无颅脑损伤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目的 探讨超声动态监测早产儿颅脑损伤价值及对病情转归预测作用。方法 按照1∶1原则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74例早产儿颅脑损伤患儿(损伤组)、74例无颅脑损伤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数(RI),损伤组根据病情转归情况分为不良组(n=30)、良好组(n=44),比较两组出生后、1 w后、纠正胎龄40 w时PSV、EDV、RI,Pearson分析各时间点PSV、EDV、RI与MDI评分、PDI评分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SV、EDV、RI预测不良病情转归价值。结果 损伤组PSV、EDV低于对照组,RI高于损伤组(P<0.05);不良组出生后、1 w后、纠正胎龄40 w时,PSV、EDV低于良好组,RI高于良好组(P<0.05),PSV、EDV与MDI评分、PDI评分呈正相关,RI与MDI评分、PDI评分呈负相关(P<0.05);PSV、EDV联合RI预测不良病情转归的AUC最大。结论 超声动态监测对早产儿颅脑损伤具有较好评估作用,PSV、EDV、RI联合检测可预测患儿病情转归,对评估患儿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早产儿 脑损伤 病情转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