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经核苷(酸)药物治疗后血清HBV pg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慧娟 李伟 +3 位作者 陈家盛 刘传苗 吴取梅 汪蔷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913-916,921,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使用恩替卡韦(ETV)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前基因组RNA(pgRN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HBsAg、HBV DNA的关系,以探讨HBV pgRNA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9例初治...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使用恩替卡韦(ETV)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前基因组RNA(pgRN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HBsAg、HBV DNA的关系,以探讨HBV pgRNA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9例初治CHB病人,其中44例接受ETV治疗(ETV组),45例接受TDF治疗(TDF组)。在治疗前、治疗24周、48周时随访,检测病人的血清HBsAg、HBV DNA、HBV pgRNA水平,分析2组病人血清HBV pgRNA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差异,以及HBV pgRNA与HBsAg、HBV DNA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病人HBV pg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2组病人治疗24周时HBV pgRN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48周时HBV pgRNA水平低于治疗24周时(P<0.05)。在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24周、48周时,ETV组病人的HBV pgRNA水平与HBsAg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HBV pgRNA水平与HBV DNA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在抗病毒治疗前、治疗24周、48周时,TDF组病人的HBV pgRNA与HBsAg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抗病毒治疗前、治疗24周时,TDF组病人的HBV pgRNA与HBV DNA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但抗病毒治疗48周时,病人的HBV pgRNA与HBV DNA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TDF组病人HBV DNA的阴转率高于同一时间点ETV组病人,在治疗48周时,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P<0.05)。结论:CHB病人血清HBV pgRNA水平在抗病毒治疗的进程中呈明显下降趋势,血清HBV pgRNA在核苷(酸)药物抗病毒疗效评估与监测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 恩替卡韦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
下载PDF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疗效观察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取梅 赵久法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604-1608,共5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病人共79例,予以ETV口服0.5 mg...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病人共79例,予以ETV口服0.5 mg/d,每3个月随访病人肝功能、HBV-DNA、乙肝两对半。结果:HBV感染病人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45.6%、60.8%、81.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67.24%、86.20%、96.55%,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1)。治疗史、肝硬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和HBV-DNA基线水平与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有关(P<0.05~P<0.01)。在治疗12周时,初治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为52.3%,高于经治组的14.3%(P<0.01),24周和48周时,2组间检测下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硬化和HBV-DNA基线水平≤7.00log10copies/m L组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均高于有肝硬化组和HBV-DNA基线水平≤7.00log10copies/m L组(P<0.05~P<0.01);HBeAg(-)组在治疗12周和24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均高于HBeAg(+)组(P<0.05和P<0.01),48周时2组低于检测下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9例病人在随访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病毒突破及反弹病例出现。结论:ETV治疗HBV感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见,初治及HBeAg状态对ETV治疗HBV感染者早期疗效有影响,但对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无肝硬化、HBV-DNA≤7.00log10copies/m L对ETV治疗HBV感染者远期疗效有影响,可为病人使用本药物提供预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病毒感染 恩替卡韦
下载PDF
76例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临床疗效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取梅 刘晓红 赵久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24期4102-4104,共3页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76例肝衰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及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76例肝衰竭患者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ALT、AST、TBiL、Cys-...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76例肝衰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及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76例肝衰竭患者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ALT、AST、TBiL、Cys-C、PT、INR、MEL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CHE、PT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根据血浆置换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分为治疗有效组(n=45)和无效组(n=31),治疗前无效组TBiL、Cys-C、MELD评分较有效组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TBil、Cys-C水平、MELD评分可用来评估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肝衰竭 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74例临床特性分析
4
作者 翟蕙 吴取梅 +2 位作者 李文静 刘恩惠 刘传苗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人的临床特性进行分析并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3月4日收治的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性,重点对比普通型及(危)重型病人临床特性的区别。结果:74例病人中普通...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人的临床特性进行分析并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3月4日收治的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性,重点对比普通型及(危)重型病人临床特性的区别。结果:74例病人中普通型35例,重型及危重型39例;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病人较多(37例,50. 0%);一般资料方面,(危)重型病人的年龄、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率以及合并2种及2种以上基础疾病率均高于普通型病人(P <0. 05~P <0. 01);临床症状方面,(危)重型病人发病至就诊的时间较普通型长,最高体温、胸闷发生率、呼吸困难发生率较普通型高(P <0. 05~P <0. 01);实验室检查方面,(危)重型和普通型相比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6较高,而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和白蛋白较低(P <0. 05~P <0. 01);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均出现斑片状磨玻璃影。结论:蚌埠地区病人聚集性病例较多;(危)重症病人以年龄偏大、合并基础病多、全身炎症反应大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性
下载PDF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吴取梅 赵久法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10期1742-1744,共3页
目前,全世界范围大约有20亿人曾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其中约有4亿人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B,CHB)病毒感染者。全球每年约有超过100万人因为HBV感染及其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而死亡,其中HBV DNA在... 目前,全世界范围大约有20亿人曾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其中约有4亿人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B,CHB)病毒感染者。全球每年约有超过100万人因为HBV感染及其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而死亡,其中HBV DNA在感染者体内持续复制是导致慢性肝炎患者病情不易控制,引起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癌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临床疗效 耐药率 不良反应 成本-效益
原文传递
212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取梅 赵久法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8期1331-1333,1357,共4页
目的分析212例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患者的病因构成、确诊方法,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FUO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且符合FUO诊断标准的212例病... 目的分析212例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患者的病因构成、确诊方法,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FUO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且符合FUO诊断标准的212例病例,分别以性别和年龄分组,探讨FUO病因在性别和年龄中的分布。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算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2例FUO患者经相关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终明确诊断171例,确诊率为80.66%,出院未确诊者41例(19.34%)。病因分别为:感染性疾病98例(57.31%),其中结核病占25.51%(25/98);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27例(15.79%),其中成人斯蒂尔病占44.44%(12/27);肿瘤性疾病17例(9.94%),以淋巴瘤为主35.29%(6/17);其他疾病29例,以药物热最多见41.38%(12/29),坏死性淋巴结炎占24.14%(7/29)。CTD以女性多见,肿瘤性疾病以男性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疾病、其他疾病及未明确诊断疾病在不同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疾病在各年龄组中均为首要病因,以60岁以上年龄组多见;CTD以30~59岁年龄组多见,恶性肿瘤性疾病以60~86岁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1,P=0.025)。结论 FUO病因复杂,感染性疾病为其主要病因诊断,结核杆菌感染占重要地位,结核病中肺外结核是重点、难点;CTD及肿瘤性疾病在FUO病因诊断中分别居第2、3位。大多数FUO患者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能够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发热 感染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 肿瘤性疾病 成人斯蒂尔病 淋巴瘤 回顾性分析
原文传递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朱琳 吴取梅 +1 位作者 巴志伟 李冬冬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1期730-735,共6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识别PVT高危人群,为其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20-01-01-2023-06-30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分析。合并PVT的患者85例为PVT组,未...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识别PVT高危人群,为其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20-01-01-2023-06-30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分析。合并PVT的患者85例为PVT组,未合并PVT的患者93例为对照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基本资料、既往史、实验室、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肝硬化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PVT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红蛋白(t=2.160,P=0.032)、凝血酶原活动度(t=-2.366,P=0.019)和D-二聚体(t=-3.226,P=0.00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脾切除史(OR=2.859,95%CI为1.045~7.822,P=0.04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服用史(OR=3.710,95%CI为1.551~8.877,P=0.003)、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EVT)史(OR=6.415,95%CI为2.749~14.968,P<0.001)、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OR=4.080,95%CI为2.170~7.670,P<0.001)、血红蛋白(OR=0.988,95%CI为0.977~0.999,P=0.034)、D-二聚体(OR=1.196,95%CI为1.057~1.353,P=0.004)均与PTV形成风险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D-二聚体升高(OR=1.242,95%CI为1.076~1.433,P=0.003)和EVT史(OR=3.580,95%CI为1.405~9.145,P=0.008)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二聚体升高和EVT史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必要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门静脉血栓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D-二聚体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