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可晚 陈琳 顾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2-66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大鼠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模型。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6只做颈中神经节解剖;6只背侧入路,以T2棘突为标志,经T1、T2横突关节之间进针,用0.4 mL墨水模拟阻滞颈中神经节以显示浸润范围;6只按模拟阻滞方法以0.25%...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大鼠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模型。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6只做颈中神经节解剖;6只背侧入路,以T2棘突为标志,经T1、T2横突关节之间进针,用0.4 mL墨水模拟阻滞颈中神经节以显示浸润范围;6只按模拟阻滞方法以0.25%布比卡因0.4 mL做颈中神经节阻滞以显示阻滞效果。结果大鼠颈中神经节左、右各1个,长3.5~5 mm,位于T1、T2横突关节之间的前方、锁骨下动静脉深层。模拟阻滞显示,墨水能将颈中神经节完全浸润。布比卡因做颈中神经节阻滞后,所有大鼠阻滞侧1~2 min内均出现Horner征,持续2~2.5 h。结论经背侧入路,以T2棘突为标志,在T1、T2横突关节之间进针阻滞大鼠颈中神经节的方法有效、简便、准确、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阻滞 颈中神经节 大鼠
下载PDF
闭合克氏针阻挡加压骨折块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2
作者 许光阳 吴可晚 滕晓峰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8年第3期318-319,共2页
外伤致手指Ⅰ区指伸肌腱断裂伴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表现为手指远节指间关节屈曲、背伸不能的一种畸形称为骨性锤状指。X线侧位片可见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撕脱骨块向背侧移位。自2009年2月以来,本院采用闭合克氏针阻挡加压骨折... 外伤致手指Ⅰ区指伸肌腱断裂伴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表现为手指远节指间关节屈曲、背伸不能的一种畸形称为骨性锤状指。X线侧位片可见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撕脱骨块向背侧移位。自2009年2月以来,本院采用闭合克氏针阻挡加压骨折块法治疗骨性锤状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锤状指 骨折块 克氏针 治疗 加压 撕脱骨折 远节指骨 伸肌腱断裂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上肩胛悬吊复合体多重损伤伴喙突骨折12例
3
作者 林凯路 吴可晚 谢路 《中国乡村医药》 2021年第13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上肩胛悬吊复合体(SSSC)多重损伤伴喙突骨折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SSSC多重损伤伴喙突骨折患者12例,其中SSSC损伤分型Ⅱ型7例,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锁骨远端及肩锁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喙...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上肩胛悬吊复合体(SSSC)多重损伤伴喙突骨折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SSSC多重损伤伴喙突骨折患者12例,其中SSSC损伤分型Ⅱ型7例,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锁骨远端及肩锁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喙突;Ⅲ型5例,先复位固定肩峰骨折,再用锁骨钩钢板或锁骨解剖板固定锁骨远端,最后用空心螺钉固定喙突。术后行功能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及内固定物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及Herscovici评价标准对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4个月。肩关节无明显疼痛,活动无明显受限,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神经血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70~100分,平均86.8分;Herscovici评估结果: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SSSC多重损伤伴喙突骨折,依次复位、固定肩峰、肩锁关节(锁骨远端)及喙突,可有效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便于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通过触摸复位、空心螺钉固定喙突骨折的方法,具有创伤小、血管神经损伤风险降低、定位准确、固定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肩胛悬吊复合体 喙突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载PDF
超声检查在桡神经自发性多段缩窄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可晚 陈为民 +1 位作者 陈德松 陈琳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1-263,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桡神经自发性多段缩窄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对3例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诊断为自发性桡神经损伤的患者,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和手术探查.结果 经手术探查证实,3例桡神经在上臂及前臂行走通路上均有多段缩窄,但无外在压迫因素存...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桡神经自发性多段缩窄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对3例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诊断为自发性桡神经损伤的患者,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和手术探查.结果 经手术探查证实,3例桡神经在上臂及前臂行走通路上均有多段缩窄,但无外在压迫因素存在;缩窄部位和程度与超声诊断完全相符.结论 超声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桡神经自发性多段缩窄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桡神经 麻痹 缩窄 病理性
原文传递
手部不同部位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可晚 朱艺 +2 位作者 杨剑云 顾伟 陈琳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手部不同部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SR)的差别和临床意义。方法以64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肌电图电刺激方法引出SSR,分别在掌心、示指和小指指腹记录潜伏期和波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探讨手部不同部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SR)的差别和临床意义。方法以64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肌电图电刺激方法引出SSR,分别在掌心、示指和小指指腹记录潜伏期和波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志愿者中(4例未能入选)掌心、示指和小指指腹均可记录到SSR波形,三者潜伏期分别为(1.37±0.16)s、(1.54±0.24)s和(1.60±0.25)s,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幅分别为(3.85±2.55)mV、(2.24±1.63)mV和(2.51±2.00)mV,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示、小指间SSR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潜伏期稳定,是判定SSR正常与否的可靠检测指标;示、小指指腹亦可作为SSR记录部位,可能分别代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通路上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描记术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原文传递
交感神经对周围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可晚 陈琳 《解剖与临床》 2010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了解交感神经对周围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交感神经与周围神经解剖学关系、交感神经对周围感觉神经功能影响和对神经损伤后再生影响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报道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交感神经节后... 目的:了解交感神经对周围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交感神经与周围神经解剖学关系、交感神经对周围感觉神经功能影响和对神经损伤后再生影响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报道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是无髓C类纤维,是周围神经组成部分。(2)在病理状态下,由于神经生长因子、瓦勒变性、背根节神经元兴奋增强等因素作用下,交感神经通过形成交感-感觉耦联参与感觉传人调制。(3)交感神经通过调节周围神经的营养血管影响神经血供和影响周围神经的轴浆转运速度对周围神经再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交感神经不同的功能状态有关。结论:交感神经既影响感觉传入神经功能,也影响周围神经再生。随着该方面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 慢性疼痛 交感-感觉耦联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原文传递
不同端-侧缝合方式修复周围神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蓊勃 虞聪 +2 位作者 陈琳 杨剑云 吴可晚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标准端-侧缝合方式与其他变体在修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SD大鼠126只,随机分为7组,将右侧肌皮神经切断,以同侧尺神经作为供体神经,按照端-端缝合组(end-to-end,E-E组)、端-侧缝合组(end-to-side,E-S组)、侧-...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标准端-侧缝合方式与其他变体在修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SD大鼠126只,随机分为7组,将右侧肌皮神经切断,以同侧尺神经作为供体神经,按照端-端缝合组(end-to-end,E-E组)、端-侧缝合组(end-to-side,E-S组)、侧-侧缝合外膜开窗组(side-to-side,S-S组)、侧-侧缝合外膜不开窗组(side-to-side,S-S’组)、螺旋缠绕外膜去除组(spiral,Sp组)、螺旋缠绕外膜保留组(spiraI,sp’组)、阳性对照组(controlling group,CG组)制作模型,各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神经电生理、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3个月,各端-侧缝合组均有明显神经再生现象,但效果均不及端-端缝合组,各种端-侧缝合术式的变体与标准端-侧缝合方式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保留神经外膜的两组为各组中效果最差。结论神经外膜对端-侧缝合效果有影响,各种缝合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通过手术方式提高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能力的效果非常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模型 动物 端侧缝合
原文传递
臂丛神经卡压对颈交感神经节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琳 彭峰 +1 位作者 杨剑云 吴可晚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臂丛神经卡压及松解后对颈交感神经节超微结构的影响规律。方法取SD大鼠24只,分为臂丛上干卡压组、下干卡压组、上千松解组和下干松解组,每组各6只。臂丛上干和下干卡压组在卡压术后3个月,取材颈中交感神经节。臂丛...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臂丛神经卡压及松解后对颈交感神经节超微结构的影响规律。方法取SD大鼠24只,分为臂丛上干卡压组、下干卡压组、上千松解组和下干松解组,每组各6只。臂丛上干和下干卡压组在卡压术后3个月,取材颈中交感神经节。臂丛上于和下干松解组在卡压术后3个月、神经松解1个月后,取材颈中交感神经节。电镜观察颈中神经节超微结构。结果电镜下见臂丛上干和下干卡压组的主要表现为线粒体明显肿胀、嵴缺失呈空泡样改变;上干和下干松解组的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明显,线粒体体积缩小,数量增多。结论不同类型臂丛神经卡压后,颈中交感神经节的主要变化可能与神经元的代谢障碍有关;而神经松解后,颈中交感神经节主要变化可能与神经元的分泌功能有关,同时线粒体有可逆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神经节 交感 神经卡压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掌侧型Barton骨折疗效分析
9
作者 常希会 马维虎 +2 位作者 李之斌 吴可晚 舒武斌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3期320-322,共3页
目的 观察经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掌侧型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9-07采用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7例掌侧型Barton骨折,经腕掌侧入路作纵形切口,根据骨折块位置选择桡侧腕屈肌桡侧或尺侧肌间隙进入,... 目的 观察经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掌侧型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9-07采用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7例掌侧型Barton骨折,经腕掌侧入路作纵形切口,根据骨折块位置选择桡侧腕屈肌桡侧或尺侧肌间隙进入,显露骨折断端可见骨折块向桡骨近端、掌侧移位,将腕部掌屈位适当牵引直视下复位骨折端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4例因关节面骨块明显压缩予以植骨),紧贴桡骨远端掌侧面放置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1例因骨折块较小选择微型T形掌骨钢板固定),先于钢板滑动孔内置入1枚普通螺钉,再次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及调整钢板最佳位置后于远近端各置入锁定螺钉固定。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8)个月。2例术后切口红肿,切口部分拆线,多次换药后愈合。3例术后握力较骨折前减小,3例腕背伸稍受限,4例腕部活动时存在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不需要用药物止痛。所有患者均顺利回归工作岗位并正常生活。末次随访时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6例,可2例。结论 经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掌侧型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恢复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Barton骨折 掌侧入路 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桡神经自发性缩窄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可晚 陈德松 +1 位作者 陈琳 陈为民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284,共2页
桡神经自发性缩窄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检测结果与桡神经卡压性疾病相似,较难鉴别。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采用电生理检测与高频彩超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诊断12例桡神经自发性缩窄性病变,并采用手术治疗,诊断准确,疗效良好,现报告... 桡神经自发性缩窄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检测结果与桡神经卡压性疾病相似,较难鉴别。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采用电生理检测与高频彩超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诊断12例桡神经自发性缩窄性病变,并采用手术治疗,诊断准确,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自发性 桡神经 缩窄性 诊断 病变 电生理检测 高频彩超检查
原文传递
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后手掌不同部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可晚 朱艺 陈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32-834,共3页
目的 研究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绝对支配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健康志愿者30人(正常组)、正中神经损伤患者10例(正中神经损伤组)、尺神经损伤患者10例(尺神经损伤组)以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均损伤患者3... 目的 研究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绝对支配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健康志愿者30人(正常组)、正中神经损伤患者10例(正中神经损伤组)、尺神经损伤患者10例(尺神经损伤组)以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均损伤患者3例(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肌电图电刺激方法引出SSR,分别在掌心、小鱼际、示指和小指指腹记录潜伏期和波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后,示指指腹SSR消失,掌心SSR波幅降低,而小指指腹SSR正常;尺神经损伤后,小指指腹SSR消失,小鱼际SSR波幅降低,而示指指腹SSR正常.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均损伤后,整个掌面均不能引出SSR.结论 掌心和小鱼际SSR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重影响;示指指腹和小指指腹SSR分别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单一神经通路上的交感神经调控;示指指腹和小指指腹是检测单神经通路上交感传出功能的理想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正中神经 尺神经 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交感神经对慢性卡压的臂丛神经背根节中P物质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可晚 陈琳 陈德松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8-41,92,共5页
目的 研究交感神经不同功能状态对周围神经慢性卡压伤产生疼痛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制作臂丛下干慢性卡压模型,分成A1、B1、C1、A2、B2、C26组,每组8只.A1(对照组)、B1(封闭组)、C1(去交感组)3组造模术后满3个... 目的 研究交感神经不同功能状态对周围神经慢性卡压伤产生疼痛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制作臂丛下干慢性卡压模型,分成A1、B1、C1、A2、B2、C26组,每组8只.A1(对照组)、B1(封闭组)、C1(去交感组)3组造模术后满3个月取卡压侧C8T1背根节;A2(对照组)、B2(封闭组)、C2(去交感组)造模术后满3个月去除卡压,继续饲养1个月后取卡压侧C8T1背根节.以RT-PCR方法检测背根节中P物质mRNA含量.结果 A1、B1、C1三组C8T1背根节中P物质mRNA相对含量均值分别为(3.620±0.830)×10-2、(2.945±0.724)×10-2、(2.239±0.734)×10-2,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B2、C2三组C8T1背根节中P物质mRNA相对含量均值分别为:(3.163±1.026)×10-2、(2.355±0.680)×10-2、(1.487±0.802)×10-2,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神经慢性卡压伤产生的疼痛程度受交感神经影响,交感神经功能越低,疼痛程度越轻;行交感阻滞或切除有助于周围神经卡压疾病去卡压后疼痛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 P物质 慢性卡压伤 疼痛
原文传递
纵横双8字加压缝合法固定甲板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可晚 曹树明 王林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2-243,共2页
目的探讨纵横双“8”字加压缝合法固定甲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6指)急性外伤性甲板剥离或脱落的伤指(其中50指伴有甲床损伤,18指合并末节指骨骨折)进行清创,克氏针或7号注射器针头内固定末节骨折,缝合挫裂皮肤,修复甲床。... 目的探讨纵横双“8”字加压缝合法固定甲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6指)急性外伤性甲板剥离或脱落的伤指(其中50指伴有甲床损伤,18指合并末节指骨骨折)进行清创,克氏针或7号注射器针头内固定末节骨折,缝合挫裂皮肤,修复甲床。修剪甲板,中央开一个三角孔后回纳,以纵横双“8”字加压缝合固定,术后2周拆线。结果回纳甲板均成活、在位,无感染、甲下积血及甲床坏死发生。拆线后甲板无脱落,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除6例因碰撞致回纳的甲板脱落外,其余甲板仍然附着良好。结论纵横双“8”字缝合固定法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加压有效而安全,拆线容易。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趾)甲 修复外科手术 甲床损伤
原文传递
外固定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序贯治疗合并干骺端粉碎的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可晚 林凯路 谢路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41-444,共4页
目的研究采用外固定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序贯治疗合并干骶端粉碎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共收治16例合并干骶端粉碎的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序贯治疗,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Sarmiento... 目的研究采用外固定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序贯治疗合并干骶端粉碎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共收治16例合并干骶端粉碎的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序贯治疗,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术后16例患者随访18~24个月,平均20.2个月。无切口及钉道感染.腕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8周。根据改良的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价:优11例,良4例,可1例。结论对合并干骶端粉碎的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外固定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序贯治疗的方法能减少钉道感染﹑腕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序贯治疗
原文传递
颈交感神经在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中的作用
15
作者 吴可晚 陈琳 杨剑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1-304,共4页
目的研究颈交感神经在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8只。A组:臂丛神经下干慢性卡压模型;B组:臂丛神经下干慢性卡压模型,加颈中交感神经节切除;C组:对照组。3个月后,各组进行神经... 目的研究颈交感神经在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8只。A组:臂丛神经下干慢性卡压模型;B组:臂丛神经下干慢性卡压模型,加颈中交感神经节切除;C组:对照组。3个月后,各组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第一骨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记录其波幅和潜伏期;切取臂丛神经下干卡压远侧3min神经干和C组臂丛神经下干,行甲苯胺蓝染色,半薄横切片,计数有髓神经纤维;切取C8、Tl背根神经节,用RT-PCR方法检测背根节中P物质(SP)mRNA。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测CMAP波幅:A组(2.2±1.1)mV,B组(3.9±1.1)mV,C组(8.6±2.0)mV;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潜伏期:A组(4.8±0.9)ms,B组(3.9±0.5)rns,C组(2.8±0.2)ms;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髓神经纤维总数:A组(3583.0±540.0),B组(5098.0±742.0),C组(7934.0±868.0);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物质mRNA表达水平:A组(3.6±0.8)×10-2,B组(2.2±0.7)×10-2,C组(1.2-±O.3)×10-2;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交感神经作用下,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的损伤程度加重,背根神经节中疼痛介质P物质表达增强,去交感神经有利于减轻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损伤程度,有利于减轻因卡压引起的疼痛。交感神经激惹可能是臂丛神经慢性卡压性疾病发展的一个协同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 交感 臂丛 模型 动物 神经卡压
原文传递
改良双克氏针髓内固定法治疗近节指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盛州 吴可晚 +1 位作者 谢路 陈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35-93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双克氏针髓内固定法治疗近节指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11月,收治18例(18指)近节指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患者。男16例,女2例;年龄21~57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击打伤10例,摔伤4例,机器绞伤1例,暴力扭... 目的探讨改良双克氏针髓内固定法治疗近节指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11月,收治18例(18指)近节指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患者。男16例,女2例;年龄21~57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击打伤10例,摔伤4例,机器绞伤1例,暴力扭伤1例,挤压伤1例,切割伤1例。损伤指别:小指16例,环指1例,示指1例。均为新鲜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 h^4 d,平均2 d。闭合骨折17例,开放骨折1例。X线片检查示,横形骨折14例,横斜形骨折4例。骨折复位后,采用改良双克氏针髓内固定,不固定掌指关节。术后2 d开始功能锻炼,4周后拔除克氏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针道感染以及克氏针变形、松动或断裂发生。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解剖复位;4周时骨折无移位,均达临床愈合;8周达骨性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掌指关节活动无疼痛,术后3个月活动范围为(88.1±2.3)°,与健侧(88.8±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10)。患指屈伸活动正常,按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标准均达优。结论采用改良双克氏针髓内固定法治疗近节指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能早期活动掌指关节,有利于手功能恢复,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损伤小、疗效肯定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骨 基底部骨折 髓内固定 克氏针
原文传递
手法复位、前臂掌背侧石膏托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9
17
作者 常希会 徐洪伟 +2 位作者 吴可晚 朱浩玮 钱莉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5期547-548,共2页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前臂掌背侧石膏托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7—2020-07采用手法复位、掌背侧石膏托固定治疗的35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均在局部麻醉下行旋前或旋后位牵引、手法复位,采用...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前臂掌背侧石膏托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7—2020-07采用手法复位、掌背侧石膏托固定治疗的35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均在局部麻醉下行旋前或旋后位牵引、手法复位,采用前臂掌、背侧石膏托外固定,观察骨折固定效果及并发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5例均顺利完成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5个月。石膏固定期间5例出现前臂皮肤瘙痒、4例出现石膏松动,予局部换药、调整石膏固定后症状均得到缓解。末次随访时按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疗效:优18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8.6%。结论 根据初始影像学资料判断为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经正确手法复位获得二次稳定者,采用前臂掌、背侧石膏托固定简便易行,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复位 石膏固定 二次稳定 血肿麻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