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茅盾《蚀》神话模式的象征和文学史价值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2
|
论托翁笔下的安娜肖像画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3
|
姐妹神祇的瞻前顾后——茅盾《蚀》三部曲的神话模式解读之一 |
吴向北
|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4
|
女神的失落与无奈——茅盾《蚀》三部曲的神话模式解读之二 |
吴向北
|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5
|
神界的末日与重生——茅盾《蚀》三部曲的神话模式解读之三 |
吴向北
|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6
|
《霜叶红似二月花》时代背景辨析 |
吴向北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1
|
|
7
|
茅盾抗战时期短篇小说主题的社会意义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1
|
|
8
|
周朴园伪善性格探讨——兼及《雷雨》近版的重要删节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1
|
|
9
|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1
|
|
10
|
茅盾女性母题的文化审视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
3
|
|
11
|
中国的太阳神话和太阳神形迹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2
|
|
12
|
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学——兼谈对茅盾《子夜》的新认识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1
|
|
13
|
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学——兼谈对茅盾《子夜》的新认识 |
吴向北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4
|
沈重的漂泊与漂泊者的寻梦——《沈重诗选》意象解读 |
吴向北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5
|
《沫若自传》中的主体意识探讨 |
吴向北
|
《郭沫若学刊》
|
1988 |
0 |
|
16
|
抗战时期文学研究的视野拓展与观念更新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17
|
《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思想倾向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18
|
谈鲁迅小说色调的节奏度 |
吴向北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19
|
郭沫若历史悲剧理论的本质特征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0 |
|
20
|
茅盾的长篇小说《锻炼》 |
吴向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