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学反思的材料哪里来
1
作者 吴声季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7年第7期20-21,共2页
大家普遍认为,写教学反思最大的。问题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为什么大家找不着值得动笔的心路历程呢?我想围绕“写教学反思的材料从哪里来”这一主题,把自己写教学反思的体会跟大家说说。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材料 心路历程
下载PDF
掌握教材 用活教材
2
作者 吴声季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01年第11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加法结合律 真分数
下载PDF
开放课堂 主动发展
3
作者 吴声季 童远铭 《福建教育》 2000年第2期58-59,共2页
要改革和完善课堂教学,改变老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动手、去小结,这对优化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改革开放”... 要改革和完善课堂教学,改变老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动手、去小结,这对优化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改革开放”谈几点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主动发展 开放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 动手 老师 讲解 小结 学习 做法
下载PDF
注重细节深化概念教学
4
作者 吴声季 陈文明 《福建教育研究(基础教育)(A)》 2011年第2期78-79,共2页
任何数学知识都是由一个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构成的整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不影响学生对知识本质属性理解的前提下。教师或教材编者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概念代替严密的概念,这是常用的处理策略。不过,... 任何数学知识都是由一个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构成的整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不影响学生对知识本质属性理解的前提下。教师或教材编者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概念代替严密的概念,这是常用的处理策略。不过,久而久之,部分教师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定位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上,遇到困惑就会放弃深入研究,淡忘数学知识细节,使数学失去应有的光泽。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细节,深化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 年龄特点 数学概念 学生 教师
下载PDF
小心过失丢分
5
作者 吴声季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08年第1期86-87,共2页
纵观历次考试,总会有不少学生一走出教室,就恍然大悟、追悔不已:那道题很简单,为什么考试时我就想错了呢?草稿纸上写对了,可为什么抄到试卷上时抄错了呢?……这些都是典型的非智力、知识因素造成的错误。如果不是因为不会、不懂... 纵观历次考试,总会有不少学生一走出教室,就恍然大悟、追悔不已:那道题很简单,为什么考试时我就想错了呢?草稿纸上写对了,可为什么抄到试卷上时抄错了呢?……这些都是典型的非智力、知识因素造成的错误。如果不是因为不会、不懂而丢分,而是因为粗心、不规范、紧张等因素引起的非正常丢分,就叫做过失丢分。一些智商较高的学生有时也会发生过失丢分,比如越是难题越能解答正确,遇到容易的试题反而易出错,一般就属于这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失 知识因素 考试 学生 教室 试卷 解答 试题
下载PDF
品社小论文的写作指导
6
作者 吴声季 林玉英 《作文成功之路》 2016年第2期43-43,共1页
无论在报刊还是杂志,极少看到有小学生品社小论文作品发表,网络搜索有关写作方面的指南,也难觅踪影。究其原委,笔者认为首先是老师惧,总把写品社小论文提到一定高度,认为小学生阅历浅,思想不成熟,思维不缜密,而品社小论文说理... 无论在报刊还是杂志,极少看到有小学生品社小论文作品发表,网络搜索有关写作方面的指南,也难觅踪影。究其原委,笔者认为首先是老师惧,总把写品社小论文提到一定高度,认为小学生阅历浅,思想不成熟,思维不缜密,而品社小论文说理性强且语言精练,要求较特殊,恐为其难;其次是学生怕,因平时少接触,不了解品社小论文的写作方法,故一提到小论文就头皮发怵,望而生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指导 小论文 小学生 作品发表 网络搜索 写作方法 老师
下载PDF
把握算法优化的时机
7
作者 吴声季 童远铭 《福建教育》 2005年第06A期36-37,共2页
“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既是一种自然规律,又是一种好的思想方法。多样化与优化并不矛盾,两者可以而且应该统一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之中。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应注意把握时机。
关键词 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 自然规律 思想方法 探究学习 把握时机 学生
下载PDF
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8
作者 吴声季 《数学小灵通(启蒙版)(学龄前)》 2009年第10期10-12,共3页
同学样解方程时,依据的是“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其实,“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的实质就是等式基本性质。它的内容是:
关键词 解方程 道理 平衡 天平 同学 等式
下载PDF
开放课堂 主动发展
9
作者 吴声季 童远铭 《福建教育》 2000年第1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活动
下载PDF
好课还须好小结
10
作者 林蓉珍 吴声季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07年第1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课堂教学 中学生 课尾小结 情感 学习
下载PDF
对某些教学方式的讨论
11
作者 吴声季 黄丽萍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5年第7期127-128,共2页
读了最近一期的《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年1、2月合刊),感到有些数学内容教学处理需讲究技巧,在此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一、重新理清顺序 《小学数学教学中"循环论证"逻辑错误案例及分析》一文给出两个典型课例,探讨小学数... 读了最近一期的《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年1、2月合刊),感到有些数学内容教学处理需讲究技巧,在此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一、重新理清顺序 《小学数学教学中"循环论证"逻辑错误案例及分析》一文给出两个典型课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循环论证的不妥之处,切中时弊,教学中确实应避免此类现象重复发生。该文的"笔者建议"方法明确,理论指导性强。其实,课例的教学改进策略还可多些,以补全读者心中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错误 中小学数学 课例 数学内容 切中时弊 计数单位 填写表格 学习规律 学习态度 数学推理
原文传递
关于改进减法意义的教学思考
12
作者 吴声季 童远铭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22年第7期88-90,共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页给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的意义。我们知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结论,概括了大量的具体材料,代表了一类数学材料的本质属性。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页给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的意义。我们知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结论,概括了大量的具体材料,代表了一类数学材料的本质属性。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硬性“抽象”与“概括”出来的东西,不可能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内化为一般意义,不可能真正达到理性的领悟,更不可能推及到同类事物中去。笔者基于这些认知,认真研究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六年级各册教材,发现减法意义教学存在一些断层或跳跃现象,现给予弥补,以达正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认知结构 意义教学 《数学》 感性材料 跳跃现象 减法 数学概念 数的运算
原文传递
谁比谁多
13
作者 吴声季 李丽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21年第7期74-74,共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鸡兔同笼"编写特点:运用假设法,借助表格、小辉这样想、阅读资料等栏目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以巩固整数四则运算意义,体会假设思想方法,拓宽解题思路。2020年春新冠疫情期间,笔者独自研究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鸡兔同笼"编写特点:运用假设法,借助表格、小辉这样想、阅读资料等栏目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以巩固整数四则运算意义,体会假设思想方法,拓宽解题思路。2020年春新冠疫情期间,笔者独自研究教材、录制线上教学视频,发现"小辉这样想"语言组织欠妥。现分析如下:原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其中,小辉这样想:(1)如果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16=10只脚。(2)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10÷2=5只兔。(3)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5只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兔同笼 阅读资料 线上教学 研究教材 《数学》 学生探究 解题思路 编写特点
原文传递
换个单位,算理就通了
14
作者 吴声季 吴丽云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20年第9期42-42,共1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里亦有《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9年11期李柱俊在"厘清‘简便’竖式背后的道理"(以下简称李文)讲到的苏教版教材例8(1)(2)相似教学内容,许多学生也产生疑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里亦有《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9年11期李柱俊在"厘清‘简便’竖式背后的道理"(以下简称李文)讲到的苏教版教材例8(1)(2)相似教学内容,许多学生也产生疑义:‘简便’竖式中如何确定余数?在编者语"寻求简单…教学方法"启示下,笔者深思并行文如下。要说明例8(1):竖式中,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只划去一个0?大家普遍认为,应用商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使口算简便,还可以使笔算简便,比如:①除数除以10,划去一个0,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也除以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教版教材 《数学》 竖式 应用商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除数 人教版
原文传递
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学有阶段性
15
作者 吴声季 李思琦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8年第10期47-49,共3页
自"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学有意义"一文发表于《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4年4月后,今年幸运担任四(6)数学科教学,有机会运用此研究成果来重新思考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第一小节"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学方案,期望获得带有实践性的教与学... 自"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学有意义"一文发表于《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4年4月后,今年幸运担任四(6)数学科教学,有机会运用此研究成果来重新思考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第一小节"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学方案,期望获得带有实践性的教与学规律——遵循四则运算意义的教学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教学 四则运算 《中小学数学》 学科教学 教学方案 重新思考 研究成果 教学阶段
原文传递
且用且思 减轻学生负担
16
作者 吴声季 杨英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7年第11期18-20,共3页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发挥神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且用且思,觉得以下几方面教材内容值得商榷,现与大家进行交流。一、不必规范因数位置从部分典型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整数(或分数、百分数)乘法...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发挥神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且用且思,觉得以下几方面教材内容值得商榷,现与大家进行交流。一、不必规范因数位置从部分典型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整数(或分数、百分数)乘法意义,算式书写形如:3个5,可以写作3X5,也可以写成5X3:同理,5个3可以写成3X5或5X3。由此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负担 教材内容 教学活动 生活情境 百分数 创造性 教师 算式
原文传递
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学有意义
17
作者 吴声季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4年第4期43-44,共2页
有一次,我进课堂听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发现教者完全抛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教学,只注重它们的算理和计算过程探究。因此,我有意在期末数学测试命题中插入一道题目(源于人教版五·下110~111页的异分母分数... 有一次,我进课堂听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发现教者完全抛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教学,只注重它们的算理和计算过程探究。因此,我有意在期末数学测试命题中插入一道题目(源于人教版五·下110~111页的异分母分数减法例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教学 四则运算 加减法 教学内容 计算过程 数学测试 异分母 进课堂
原文传递
关于画集合图的调查分析
18
作者 吴声季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3年第1期84-85,共2页
五年级是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内容中时有渗透。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里用集合的文氏图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区别质数、合数和1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表示两非零自... 五年级是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内容中时有渗透。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里用集合的文氏图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区别质数、合数和1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表示两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公倍数等内容。下面我以画图的策略为观察点,以—道教材习题为载体,来具体分析师生的画图意识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 调查 策略意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 非零自然数 教材习题 五年级
原文传递
演示图形面积变化的教具简介
19
作者 吴声季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0年第7期57-57,共1页
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前半部分教学中,我使用课前制作的动态的演示教具,呈现出边、夹角变化,面积随着变化的情境,让学生直观了解图形面积的确跟它的边、角有关,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图形面积 教具 演示 简介 平行四边形 公式推导 三角形 教学
原文传递
关于除法意义的教学改进思考
20
作者 吴声季 李思琦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9年第10期40-41,共2页
问题导向是改进学习、工作、教学、教材的好帮手,好机制。试想,人教版(以下同)在四下第1单元定义出除法意义——"己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简称除法原意义)之后,小数、分数除法意义或意... 问题导向是改进学习、工作、教学、教材的好帮手,好机制。试想,人教版(以下同)在四下第1单元定义出除法意义——"己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简称除法原意义)之后,小数、分数除法意义或意思都能与其"对标";六下毕业总复习阶段,它有机会露脸一次;在部分文字题列式中还能偶见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思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