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显示胼胝体压部孤立病灶的病因分析(附8例报告)
1
作者 郑彬 吴声连 施群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37-139,共3页
胼胝体是两侧大脑半球间最大的联合纤维,很多病变均累及胼胝体组织,然而在影像上脑内病变仅累及胼胝体压部,脑内其他部分未见或少见累及,而显示脑胼胝体压部病灶以MRI显示较好。现结合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MRI检查中发现8... 胼胝体是两侧大脑半球间最大的联合纤维,很多病变均累及胼胝体组织,然而在影像上脑内病变仅累及胼胝体压部,脑内其他部分未见或少见累及,而显示脑胼胝体压部病灶以MRI显示较好。现结合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MRI检查中发现8例胼胝体压部孤立病变,经复习文献,对引起胼胝体压部病变的病因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压部病变 病因 MRI
下载PDF
地塞米松联合苯巴比妥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出血的效果及对炎性反应的影响
2
作者 杨凡 姜勇 吴声连 《北方药学》 2023年第10期12-13,19,共3页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出血采用地塞米松联合苯巴比妥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出血患者9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观...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出血采用地塞米松联合苯巴比妥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出血患者9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地塞米松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颅内压(ICP)、血氧饱和度(SaO_(2)),凝血功能指标(PT、FIB、D-D)以及炎性反应指标(hs-CRP、PCT)变化。结果: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PaO_(2)、SaO_(2)水平上升,ICP、PT、FIB、D-D、hs-CRP、PCT水平下降(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aO_(2)、SaO_(2)水平上升,ICP、PT、FIB、D-D、hs-CRP、PCT水平下降(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可以改善颅脑损伤患者PaO_(2)、ICP、SaO_(2)及凝血指标,降低炎性反应,提升其术后出血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苯巴比妥 颅脑损伤 术后出血 炎性反应
下载PDF
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硬膜减张缝合术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杨凡 姜勇 吴声连 《甘肃医药》 2023年第8期701-703,共3页
目的:探讨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硬膜减张缝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诊治的106例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需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扩大翼点组(n=53)与常规组(n=53),... 目的:探讨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硬膜减张缝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诊治的106例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需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扩大翼点组(n=53)与常规组(n=53),予常规组患者行翼点入路常规骨瓣硬膜减张缝合术治疗,扩大翼点组患者采取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硬膜减张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神经损伤情况[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于术后3d内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大翼点组患者的住院时长小于常规组(P<0.05)。术后6个月,扩大翼点组患者预后死亡人数、植物生存人数均少于常规组,扩大翼点组重度或轻度残疾和恢复良好人数均多于常规组(P<0.05)。术后3d内,扩大翼点组脑梗死、脑水肿和硬膜下积液均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扩大翼点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硬膜减张缝合术,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且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 扩大翼点入路 标准大骨瓣硬膜减张缝合术
下载PDF
基于Bp-MRI影像组学预测前列腺病变良恶性的效能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6
4
作者 赵莹莹 方陈 +4 位作者 吴声连 徐伟 郑鹏翔 郑伟龙 陈志强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p-MRI)影像组学及临床信息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鉴别及风险评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病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层... 目的探讨基于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p-MRI)影像组学及临床信息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鉴别及风险评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病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层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然后,利用放射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构建联合列线图,并进行验证。结果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前列腺病变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946(95%CI:0.903~0.982)、0.902(95%CI:0.862~0.958);联合模型在两组间预测前列腺病变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965(95%CI:0.904~0.989)、0.924(95%CI:0.868~0.980)。结论基于Bp-MRI的联合模型对于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合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tPSA比值(f/t)和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列线图可能为前列腺疾病患者的风险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参数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前列腺癌 诊断效能 列线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